APP下载

“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3-06-25陈扬昕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的载体性价值和传统文化传承性价值不容忽视。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师应深入探究语文载体价值与传统文化传承性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互联网+”视角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极具现实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5-0087-03

引  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处于何种境地都不可遗失的国之精粹,需要一代代华夏儿女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是我国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中国人传承文化和传递情感的外在方式。而“互联网+”指的是“创新2.0”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也是当今时代明显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征,是可以与教育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互联网+”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以此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形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1]。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集中反映了华夏儿女的思维、行为内容与方式,支撑中华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未来[2]。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有历史感、民族性、价值感的同时,也逐渐融入时代元素。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方面尚不成熟。因此,引入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互联网+”视角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课堂引入经典名著

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极重要的语文素养培养时期。经典名著是对文化传承的浓缩,既具备极强的外在的、实用的价值,也具备内在的、无可替代的、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尤其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在网络游戏、社交及购物等诱惑下,再也无法静心读书,此时,经典名著宁心静气、沉稳凝练的价值更应进一步凸显。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人工智能、线上教育等与经典名著结合,合力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目标,优化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3]。

以《红楼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审美,紧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现实需要,将纸质书籍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以美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美”的阅读冲动。首先,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经典曲目《枉凝眉》,让学生走进经典音乐曲目中,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有情人终分离的沉痛情感,让学生在伤感的曲调和唯美的歌词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歌曲背后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为学生营造名著阅读的时代感、神秘感和历史唯美感。其次,教师可以将书中各回合的内容进行概括。以第一回合《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为例,此回合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通灵宝玉”“贾雨村中举原因”。教师可将电视剧《红楼梦》中交代此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件,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短的对话对《红楼梦》第一回合有所了解。最后,基于所营造环境和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接触纸质版《红楼梦》,阅读第一回。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红楼梦》文字之精妙、情感之充沛、现实之无奈,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艺术、衣食住行、民俗娱乐等,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有效借助文化节目

不可否认,阅读是传统文化传承和渗透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4]。但是,离开了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学生普遍难以自觉自愿地阅读大量文字。很多学生为了满足知识沉淀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试图像成人一样借助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拆书稿或解说稿,这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接触大量名著,提升内在的文化积淀,但却无法带给学生静心阅读中逐渐累积的气质性变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化类节目,让学生提升自身修养,落实语文素质教育,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例,这一节目定位、内容、录制、播出形式,都重在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典咏流传》不僅是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也将现代化的流行演唱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得以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弘扬[5]。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语文课堂开始前播放一首歌曲,再简要对传唱人事迹及传唱价值、曲目出处等进行分析,为学生营造具有古典意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情感内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教师还可以选择与之相关的传唱曲目,尽可能设计连贯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实践更完整。例如,在教学《将进酒》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曲目《将进酒》,让学生在豪迈低沉的嗓音中,感受作者李白怀才不遇又渴望入世的矛盾情感。当学生对新知识产生趣味和求知欲望后,教师可以再通过简短普及的形式为学生介绍凤凰传奇的演唱风格、优势特点等,让学生完成《将进酒》的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开发本土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等特征,是更契合学校教育实际需要的、更易整合的、更能够打造本土化校本课程的文化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还应重视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6]。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越来越多依赖于“互联网+”。基于此,教师可从网络媒体、教育平台等角度出发,探寻更具本土性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让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价值进一步提升。

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往往是独有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其他民族无法模仿和替代的。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学校周边或更大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将这些内容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基于本土少数民族运动项目木球、跳火绳、投绣球、丢花包等,教师可打造游戏课堂,利用民间舞蹈、剪纸、艺术、戏曲、饮食等,创设多元学习情境。这样能够有效推动学校本土化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既实现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内课外双重实践

课堂是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但随着教育改革发展,以课堂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7]。基于此,打造课堂外的教育实践场所和组织室外教学活动,辅助课堂教育实践落实,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背景,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让课内课外结合,打造多元教学模式。

一方面,聚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课前组织学生演讲,营造传统文化渗透的氛围,而涉猎的演讲内容可包括诸子百家、农业文化、本土文化、宫廷文化、技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节日节气、汉字、建筑、中医、民俗等。教师可以每周确定一个演讲主题,让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围绕不同的主题准备演讲材料,或遵循学生意愿,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主动准备演讲内容,让传统文化直抵人心。当然,演讲内容必定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媒体技术等获取,因此,教师还可以适当对演讲形式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制作3~5分钟的演讲PPT,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传递文化情感。教师还可以将红色经典引入教学实践,以现代化的媒体方式呈现出来,打造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红色文化所体现出的催人奋进的精神素材,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极重要的内容,在引导学生顽强奋斗、艰苦不屈、团结共进方面价值深远。基于此,教师可以开辟红色经典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以一定的频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媒体技术等渠道,让学生听红歌、看电影电视、了解人物事迹,在突显时代特征的背景下,让学生精神振奋。这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要想让传统文化传承有温度、有亮度、有深度,教师就要学会整合、优化、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实践与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媒体技术等连接起来,将情景教学法、趣味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8]。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图像、音频、图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活化教材,让教材内容化难为简,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好学、活学,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切实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另一方面,打造第二课堂。其一,组建传统文化宣讲小组。教师可以以班级为主体,组织传统文化宣讲小组,由班主任担任小组长,学习委员担任副组长,其他在表达、写作等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学生担任组员,在课后“5+2”服务活动中,安排小组内成员进行传统文化宣讲。教师可将宣讲内容拓展至日常教学实践中极少涉及的文化领域,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知识[9]。其二,举办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传统文化传承”歌咏比赛、“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诵读比赛、“走进当地民俗”校外发现活动等,这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学习趣味性,还能够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其三,借助现代媒体网络技术,打造家校社合力共育平台,或基于微信公众号、教育类App等,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连接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10]。

家庭方面,家长应按照教师的要求,督促学生完成书籍阅读、节目观看等;学校方面,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拓展学习事宜,及时提出建议,引导家长配合,监督学生拓展阅读落实情况;社会方面,重视开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保驾护航。

结  语

在具体落实“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用好、用足、用活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基于课堂引入经典名著、有效借助文化节目、开发本土文化资源、重视课外实践发展等形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凸显“互联网+”时代特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实现高质量结合。

[参考文献]

向星程,尹婧.“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80-82.

谢瑜.基于“互联网+”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探赜[J].成才之路,2021(33):69-71.

叶子.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课堂有效性:把诗词唱起来[J].中国新通信,2021,23(18):194-195.

秦开颜.“互联网+”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2021(27):101-103.

田银霞.“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学语文,2021(23):95-96.

楊太明.浅谈“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187-188.

马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苑教育,2021(19):13-14.

高恒增.“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国新通信,2020,22(18):207-208.

汪真军.“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18):125.

廖映新.试析“互联网+”如何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28-29.

作者简介:陈扬昕(1981.12-),男,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州三牧中学,办公室干事,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福州市教育系统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