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学生项目化学习
2023-06-25李玉苹
李玉苹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共选了12部必读中外名著,每册书安排两部,笔者以部分学生与教师为对象对名著阅读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并不乐观。基于此,笔者尝试以《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教学为例,探究提升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如在名著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内驱力,再如以名著影视化形式的探究作为方式,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名著阅读 项目化学习
一、课堂名著教学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际,并收集了多所学校名著阅读课信息,发现目前的学校课堂名著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校角度:目前,受课时安排限制,虽然有部分学校设置了“阅读课”,但出现了设置边缘时段、一师多班、无人监管、被挤占等问题,而且课堂上名著阅读教学时间有限。此外,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名著阅读的引导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考点,对于其他内容忽略,导致学生的阅读缺乏整体性,名著阅读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学生角度:现今初中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现今初中生习惯了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快餐式、碎片化阅读,对名著阅读缺乏兴趣和耐心,缺少名著阅读的内在动机。第二,大部分初中生名著閱读存在功利性,名著阅读安排时间少,更多时间安排在“名著阅读”题海中。第三,阅读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阅读时仅靠自己“苦读”,缺少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探讨。第四,阅读效果不明显,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关注的主要部分依次是内容梗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但阅读名著不能仅仅关注这几方面,而且有些内容需要仔细体会、用心领悟其中的道理和内涵。
二、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测评与分析
为寻求更好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笔者跟随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组,于暑期期间开展了2021年我校学生阅读能力测评。
1.本次测评的目标
(1)了解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为提升我校学生阅读水平提供数据依据。
(2)在掌握我校阅读大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名著教学工作。
(3)在暑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2.测评对象
本校7-9年级全体学生随机抽测,本校10位语文教师。
3.测评方式
本次测评采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线上测评工具”,从信息提取、解释推断、概括分析、评价鉴赏、创新运用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系统评估。针对现状的具体表现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怎样阅读名著,教师如何引导和教学名著导读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下面将此次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做具体分析和总结。
*阅读熟练度:体现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叠加的综合指标,即阅读答题正确率高且阅读速度快的同学阅读熟练度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尝试以名著导读中的名篇《红星照耀中国》为教学蓝本,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指向课堂名著教学问题,探究语文核心素养的教材名著阅读的课程研发。
三、探究学生项目化学习,提升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名著阅读和课堂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指向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改变学生习惯性阅读思维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做到了将名著阅读和项目化学习相结合,而且对名著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
项目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是以统编版初中教材中的名著为蓝本,以探究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为抓手,确定研究的途径。首先是如何运用项目化学习法初步指导学生把名著“读下去”“读进去”“读出来”。“读下去”是指把名著完整地没有遗漏地阅读下去,能了解名著的大体内容,知道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大体认识名著的基本思想;“读进去”是指能较为清晰地把握名著的内在逻辑架构,从名著阅读中不断增长语文知识,知道名著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对名著中的重要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读出来”是指能运用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信息提取等,进而能够进行影视化创作。由此确定以下指向课堂教学问题的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根植于课堂,以项目化学习为途径,从“抽取主线”“师生共读”“确立支点”“任务驱动”等方面引导学生把名著“读下去”。“抽取主线”是指从名著中找到能贯穿全书或部分章节且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题或话题;“师生共读”是指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分享、探讨名著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确立支点”是指找到并呈现能引发学生阅读名著某章节内容的名著中的文字片段或剪辑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通过确立支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完全书;“任务驱动”是指设置一个个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阅读名著的一个个章节并注意重点内容。
1.设计驱动型问题,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将PBL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建立和既有经验的关联,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2]在项目化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驱动性问题。这个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有一定的整体延展性,有助于学生逐层发掘和深度理解文本的关键内容。这个问题也不能是直接可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的,而是要能驱动学生以比较、分析、推测、评价﹑概括、提炼等来习得读书方法和高阶思维能力。它给学生一种使命感,一种去探究、去创造的理由。有了驱动性问题,学生去读书就不再是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的一次学习经历。伊丽莎白·斯泰尔斯认为,任何提高课堂活动水平的课堂任务,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力水平。[3]
《红星照耀中国》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的一部纪实性的外国作家作品,常规的阅读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和思考,笔者设计了《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化课程,尝试以项目化学习的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学生完成一场名著阅读的崭新旅程,进而引发对语文阅读教学常规程式的解构。
项目驱动:《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剧创作
项目组课程设置:经典阅读的传承与创新(第二课堂自选课)
项目组学生人数:40人(自由分组)
项目组教师:初二年级语文教师(前期项目培训)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能力提升的最大动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他们挑选适宜的阅读材料,并积极开展各项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阅读的氛围之中。
2.以任务为中心,关注不同组别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项目化学习是以任务为中心、行为导向为方法、能力培养为目标,旨在将课堂教学与真实情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更有意义的项目任务中,通过真实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小组根据项目研究、运用各类资源与工具解决问题、发表成果。[4]
(1)任务的提出
项目化学习的构建不能脱离理智传统和国际大背景而展开。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是中国国家意志的彰显,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体现,更是国民教育的信念与正道。
名著具有浸润和塑造功能,《红星照耀中国》承载着教育使命。从1967年我国兴起的“排练表演教学法”开始,到今天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广泛播出,影视剧创作在立德树人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星照耀中国》刚好满足了笔者对这一实践尝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组别学生对名著阅读新形势的期待。
(2)前期实践:“抽取主线”“师生共讀”“确立支点”
项目化学习是在具体情境下,学生根据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主题,结合相关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构建知识系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学习模式。[5]
首先,项目主题设置为《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剧创作,确定基本流程为:明确项目→自主分组→任务分配→文本解读→确定剧目→编写剧本→实地拍摄→成果展示。
任务的设置具有挑战性,暑期历史、政治等科目均有《觉醒年代》等红色影视作品的观看学习任务,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实践期待,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迎合学生的素质发展,展现不同学生风采,名著阅读、深度剖析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表面上被弱化,实际上被深化。以下为项目化学习实践《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剧创作之“探寻”第五幕节选。
探寻【第五场】
(歌声似乎与周围连亘不绝的黄土一样古老。)
三个人在起伏的山沟里跋涉。
挑夫兼为向导的刘龙火有着陕北人的大骨架和农人的狡黠,浑不在意肩上的那副挑担,走得很快。追在他身后的礼拜堂是一位典型的新进学生,瘦弱白净,改良的明治维新时代学生装和不可分离的眼镜,怎么拿腔也改不掉的湖南乡音,并随时带着一股学究气的较真。斯诺则紧追着礼拜堂,看来这长途跋涉并不曾耗掉他的好奇心,他仍有精力继续他的问题。
礼拜堂:(终于赶上刘龙火)老乡,你怎么尽走些山羊道呀?要躲着军队嘞!我是说,躲国军。
刘龙火:我知不道。我就知道过了这沟沟有地方歇脚,歇了脚好去安塞,到安塞好去保安,到保安……
礼拜堂:(摇手不迭)行行,你就告诉我什么时候到苏区?
刘龙火:知不道。
斯 诺:(赶上礼拜堂)礼拜堂,继续采访……
礼拜堂:(擦着汗)都出不来,你就不要打破锣了!
斯 诺:(置若罔闻)你是说你在学校看到红军大学的招生简章,然后你就跑过来了?走了比我还远的路?
礼拜堂:不是啦。你坐火车到西安,我的钱在武汉就被扒掉了,我用走的,你比我享受。
斯 诺:可你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不是吗?你是基督徒!
礼拜堂:(抗议)我跟你讲,你们美国打独立战争,我们基督徒就不准抗日?莫道理!
斯 诺:与我无关。红军大学会要你吗?你信任他们吗?
礼拜堂:(急了)怎么不要?怎么不信任?跟你讲不清白!扶一下!
斯诺莫名其妙地扶他,礼拜堂嘀咕着脱鞋,从鞋里掏出珍藏的简章。
礼拜堂你念!—— 莫怕臭,搜出来我全家死光光!
斯诺(艰难地拿起)字谕西北共匪党徒……
剧本创作是对名著“读下去”、“读进去”的深度尝试。“探寻”这个项目小组展示的整个流程比较顺畅,实施阶段还自主邀请了“外援”项目组的同学和家长参加拍摄和制作,后期制作甚至自主添加了花絮、创作感悟等环节。最后五个项目组同学,选取不同人物、片断、场景,根据不同组别的能力和构想,完成了时长不同,风格各异的影视剧创作短视频。
3.项目成果验收,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影视剧创作过程中问题的交流和解决增强了学生名著阅读的自主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化项目的创作中,涉及了诸多能力。如概括分析能力,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读者概括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人语文素养的层次。在《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化项目创作中,需抓住重点章节,联系上下文对细节描写和关键语句进行浅斟慢酌式品读,“探寻”项目组从四个篇章中分析概括,将两幕剧修正为五幕剧。如信息提取能力,在《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化项目创作中,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文本,一边读一边将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记,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多元信息,把相关联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如解释推断能力,在《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化项目创作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断字词句的意思,并进一步预测文本“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促进优质成果的呈现。再如评价赏析能力,在《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化项目创作中,影视化作品作为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呈现,可以侧重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观点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文本的结构、表现技巧等,赏析文本中的特点以及艺术风格等。
四、实践后的思考
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影视剧项目化学习探究,我们可以看出,项目化学习能较为深入透彻地抓住各自领域的本质特征,能够为今后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参考,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挖掘的地方。比如,在过往的研究中,少有学者运用“项目化”学习理论对“名著导读”做出指导,即使提出了一些策略,也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并未达到系统化、整体化、序列化的要求。笔者将继续致力于“项目化”学习理论运用于“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力求解决“名著导读”教学在当下遇到的重重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姚 圆.《PBL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20.06.01.
[3][美]罗伯特·J马扎诺、黛布拉·皮克林、塔米·赫夫尔鲍尔.《高度参与的课堂: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中国青年出报社,2021.9.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3.
[5]王林发.《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涵、实践与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8.15.
[作者通联:广州市培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