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妈妈的妈妈,大多是病了
2023-06-25晓林
晓林
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十分常见。如果把症状较轻的也算在内,在几乎所有母亲身上都能找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影子;换言之,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可以视为母亲的通病,只是那些症状较轻的不易被察觉。
范女士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温柔似水,一会儿暴跳如雷,让人捉摸不透
在我接诊的青少年患者中,小舒是最积极主动的一个。她在预约电话中说:“我的情况比较严重,离高考只有100天了,请阿姨尽量将咨询时间提前,不然就来不及了!”奇怪的是,她的口气冷静得出奇。
第二天,小舒在妈妈范女士的陪同下走进我的咨询室。母女俩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刚坐下就开始拌嘴。
范女士明显带着情绪:“都是我不好,生下这么一个懒丫头。”
小舒脸涨得通红:“我一无是处,本来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范女士捅了女儿一下:“你是在责怪我生下你吗?生你时我难产,差点儿把性命丢在产床上;把你养大成人,我不知吃了多少苦,你到底有没有良心?”
小舒也生气了,大声说:“总之是我的错,行了吧?好像是我求着你生下我似的!”
为了平缓情绪,摸清问题,我请范女士去候诊室休息,我先和小舒单独交流。
范女士刚离开,小舒就拉近椅子,小声而郑重地说:“阿姨,我没病,有病的是我妈。她不肯看医生,所以我才设计把她引来,请您一定救救她,不然我就没救了!”
小舒告诉我,范女士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温柔似水,一会儿暴跳如雷,让人捉摸不透。
“知道她昨天早上怎样叫我起床吗?”小舒余怒未消,“昨天是周六,本来就应该补补觉嘛。我正睡得踏实,突然被一声炸雷惊醒,耳朵被震得嗡嗡作响。您猜怎样?是妈妈在我的头顶用擀面杖敲钢盆!”
“这有点过分。”我附和,示意她说下去。
“还有更过分的。”小舒说,“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周末赖床,妈妈居然用浇花用的喷壶朝我脸上喷水;初二时,我期中考试没考好,她刚好看了一个玩手机耽误学习的电视节目,不问青红皂白就没收了我的手机。这就算了,毕竟有点道理,但她骂我骂得也太难听了:‘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去做小姐!‘你这张脸,做小姐都不够格儿!您听听,她还有点当妈的样子吗?”
我微笑着和稀泥:“人在气头上,往往口无遮拦。你们是亲母女,血浓于水,别记仇。”
小舒告诉我,因为妈妈脾气古怪,爸爸半年前就搬出去住了。两人尽管没有离婚,但婚姻名存实亡。
丈夫的冷漠让范女士怒不可遏。她把丈夫的衣服、鞋袜、洗漱用品一股脑儿地扔掉,把墙上带丈夫的照片都撤下,把电脑里带丈夫的照片都删掉,甚至把门锁也换了……
接下来,我与范女士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她的倾诉欲很强,滔滔不绝地说,其间还流了两次眼泪。通过沟通,我对她的成长史和家族史有了全面的了解,结合人格量表测试,我诊断她患有严重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由天使到女巫,对我来说只要一秒钟就够了,就像被开水烫到会马上跳起来那么快。”
边缘型人格障碍,指的是心理功能介于精神健全与不健全之間,主要特征是情绪、行为极不稳定,伴有多种冲动行为。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往往出现多种不良症状,包括严重抑郁、焦虑、偏执等。
咨询工作中,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十分常见。如果把症状较轻的也算在内,在几乎所有母亲身上都能找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影子;换言之,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可以视为母亲的通病,只是那些症状较轻的不易被察觉。
边缘型母亲分为流浪者型、隐居者型、女王型、女巫型四类。
1.流浪者型母亲。这类母亲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像流浪者,同时像祥林嫂那样喋喋不休,抱怨自己的不幸,激发他人的同情。
流浪者型母亲的信条是:生活太艰难了,没有人爱我,你们都欠我的。
她们对子女消极纵容,对子女的态度在骄纵和故意忽视间摇摆。比起暴怒,她们更有可能哭泣,倾向于忍受焦虑和沮丧。
2.隐居者型母亲。这类母亲就像饱受惊吓的孩子,内心充满焦虑、恐惧和不安,恨不得躲进隐秘的洞穴,或缩进坚硬的保护壳,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敌意。
隐居者型母亲的信条是:外界太危险了,我根本无力抵抗,只有躲起来才是安全的。
她们常有被害的内心体验,内心充满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们通常不喜欢交际,内心深深地防备着其他人,人际交往会让她们不堪重负。
她们喜欢与孩子黏在一起,把孩子拖入自己的保护壳,竭尽全力阻挠孩子的独立、社会化和自主意识的发展。
她们遇到问题总是大惊小怪,比如对孩子的健康过分敏感,不允许孩子吃零食,孩子稍微不舒服就如临大敌。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需要交更多的朋友时,隐居者型母亲的焦虑感会越发强烈。
3.女王型母亲。这类母亲具备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经常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极强的控制欲和对关注的极度渴求。
她们看起来野心勃勃,很强大,实际上内心是虚弱而空洞的,她们的生活只有一个核心:除非你关注我,否则我无法感知存在。
所以,她们往往会对外展现自己光鲜华丽的外表、财富和成功,充满优越感和卖弄,渴求外部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她们很喜欢操控他人,甚至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仆人或炫耀的工具。她们把自己的品味、兴趣、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不按照她的意志行事,她们常会歇斯底里地惩罚。若达不到控制的目的,她们会否定、打压、贬低孩子。孩子的成长与独立对她们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4.女巫型母亲。这类母亲会把内心压抑的愤怒和恐惧投射给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欣赏孩子的恐惧和震惊。
正常的母亲不会嘲讽、陷害、羞辱自己的孩子,还愿意为拯救孩子而牺牲自己。但女巫型母亲恰恰相反,她们会展现出反社会的一面,精于算计,乐意牺牲孩子来拯救自己。她们瞬间变脸的样子十分可怕。只要让她们感到背叛、拒绝和抛弃,那么,好妈妈一转脸,瞬间就变成了邪恶的女巫。
她们发起火来总是大声嘶吼,对孩子说话尖酸刻薄,甚至有虐待行为。有时候,她们会威胁杀掉孩子;有时候,她们会破坏东西。
她们需要彻底控制孩子,通过辱骂等虐待方式让孩子屈服。她们喜欢组织起同盟来一起攻击孩子,同盟者有时候是丈夫,有时候是其他子女。她们向同盟者夸张地描述被攻击的孩子有多恶劣,甚至不惜编造情节,诬陷孩子。
范女士正是女巫型母亲。
深入交谈中我得知,范女士和小舒发生冲突是家常便饭,而且往往迅速升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诸如“不知羞耻”“滚出去”“真后悔生下你”“你是我的累赘”之类的恶言恶语,范女士张口就来。
“骂完小舒确实感觉挺痛快的,但马上就后悔。”范女士坦言,“转念一想,我骂她是因为她犯了错,于是我就心安理得了。”
激动的时候,范女士会大声嘶吼、乱摔东西、殴打小舒,甚至威胁要杀掉小舒。“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真像一个邪恶的女巫。真是委屈小舒了!”范女士后悔不迭。
范女士情绪失控,往往是因为小舒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忤逆了她的意志。相反,只要小舒乖乖听话,范女士就是一个天使般溫柔的母亲。“由天使到女巫,对我来说只要一秒钟就够了,就像被开水烫到会马上跳起来那么快。”范女士自嘲。
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目前尚在研究之中。心理治疗师普遍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在成年之前经历过以下一种或几种挫折性事件:父母死亡或因离异而被遗弃,因而缺少充足的情感支持;被父母肉体上虐待、情感上忽视,或被长期诋毁;母亲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等等。
摊上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你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范女士同意接受系统性心理辅导,以缓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但她必须先安顿好小舒,因为高考近在咫尺,她不想耽误小舒的前途。
“让小舒住校吧。”我建议,“高考前这一段时间,她需要排除杂念,专心备考。”
没想到,小舒拒绝住校:“爸爸走了,我再离开,妈妈一定会发疯的。我就是放弃高考也不能放弃妈妈。”
我故作惊讶:“妈妈那样骂你,你还这么关心她?”
小舒轻轻叹了一口气:“她再凶也是妈妈呀!再说,她是病了,不是不爱我。”
我说:“摊上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你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但你有责任自救,尽可能地远离她以保护自己。你能带她来接受心理诊断,已属难能可贵,我和同事们都对你非常赞赏。你要知道,安心参加高考是妈妈的心愿,不是你抛弃她。”
小舒如释重负,第二天就搬进了学生宿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非常困难,效果很难保证。令人惊喜的是,第一次正式心理辅导,范女士的丈夫舒先生赫然出现。
原来,他接到小舒的电话,了解了妻子的病情,马上表示愿意陪同治疗。由单独治疗变成家庭治疗,治疗难度会大大降低,治疗效果会更好,我和同事们都增强了信心。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范女士的病情有所缓解,情绪基本稳定下来。她和舒先生一起送小舒走进了高考考场。小舒感觉到强大的精神支持,考试中超水平发挥,被哈尔滨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