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莲花视觉图像下的文化互溢研究
2023-06-25周濛
摘要:莲花纹样是我国古代传统植物纹样之一,因莲花高洁优雅的精神品格和吉祥的寓意得到人们的喜爱。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文明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本土的图像认知,进而形成了清新自由的莲花纹样。莲花纹样在唐代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图像表现可以看出,其在这段时期多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但是在佛教及世俗化发展的过程中,莲花纹样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开始摒弃对自然纹样的再现,展现出高度概括化、图案化、装饰化的倾向。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纹饰那种异域感随着文化带和时空维度的转变,到唐代逐渐消退,反映出唐代的人们对莲花纹样的审美观念转变。文章分析了莲花纹样在不同艺术载体上的视觉呈现效果,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从而描述莲花纹样的动态流变,能看出唐代莲花纹样面向自然的新气象。其反映了国家强盛富足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在整体上体现出中华美学的风貌及特征,其视觉呈现的转变见证了中外文化互溢。唐代莲花纹样大气雍容,花瓣舒展,颜色明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动感,洋溢着时代精神,彰显了大国风范。
关键词:唐代;莲花纹样;视觉图像;文化互溢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0 引言
莲花纹样的本土化趋势在唐代进一步加深,但外来艺术元素与风格较为明显。随着唐代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繁荣,莲花纹样转变为更具社会化象征性的文化符号,这奠定了莲花纹样的世俗化走向。唐代的莲花纹样具有大国审美气质,具有“情”与“满”的艺术特征,莲瓣造型趋近圆形,充满内在的结构张力,侧面展现了大唐盛世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1 唐代莲花纹样的文化溯源
1.1 时代背景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政治的开明和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意识得到了解放,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使装饰艺术开始面向自然、面向生活。文人骚客青睐莲花及其纹样,以诗词赋予莲花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唐代莲花纹样清新自由的重要原因。
唐代的大一统拓展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路径,而莲花纹样再次见证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不断外溢与回流。当时,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却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净土宗和密宗的成立,使莲花纹样在大众中得到传播,这也是唐代莲花纹样广受喜爱的原因之一。唐释一行《大日经疏》卷十五记载:“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1]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佛教呈现出多教并融的状态,中国佛教开始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的见解[2]。
1.2 文化内涵
《楚辞》中有“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3],《诗经·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4],蕴含了早期人们对莲花视觉图像艺术样态的态度。春秋战国时期,莲鹤方壶中的莲花造型展现了中国传统植物纹样——莲花纹样。在汉代以前,莲花纹样装饰是司水神的圣物,运用五行之说,具有压火之意。随着印度莲花艺术的传入,其具备了生死与轮回的意蕴,融合了外来文化和内在文化。
在唐代,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纹样意蕴逐渐多元化。在佛教文化中,莲花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圣物,是一个极具创生意味的意象[5]。意象本身就有某种文化意蕴上的自足性,其视觉图像能直达人心,传达意味[6]。除古印度之外,莲花图像符号还成为中亚、古埃及等古代地域文化的媒介,可见其视觉构成元素的象征化与功能化[7]。唐代科举制度发展,文人阶层壮大,莲花深受儒生的喜爱,莲花的高洁雅致与超凡脱俗符合文人雅士的品位。在佛理上,莲花的视觉意蕴和佛像的宗教神韵不谋而合。
2 唐代莲花造型的艺术特征
唐代装饰纹样从以动物纹样为主转变为以莲花纹样等植物纹样为主。莲花纹样自唐代开始趋向世俗化,在中国本土被广泛接受,这表明莲花纹样在中国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2.1 莲花与工艺美术相结合
铜镜是本土器物,在唐代佛教仪式中作为明器。在铜镜上使用莲花纹样是莲花纹样本土化创新的象征,展现出了莲花纹样的魅力与作为佛陀的象征。人们希望通过求神拜佛免受地狱之苦,来世投胎到富贵人家,而莲花正是佛教文化中的特殊象征物,可见莲花纹样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铜镜装饰纹样是团花纹样(见图1),宝相花也是一种象征意义上莲花的变形团花纹样。初唐时期,工匠将莲花纹样与西域文化元素融合,中西合璧,创造出宝相花。“宝相”一词出自“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息了心火,终焉游集”。因为本土化,宝相花纹样主要由莲花和忍冬纹样组合而成,同时参考了牡丹花、菊花的造型。而凤鸟纹、蟠龙纹的广泛运用,使汉墓器物的纹饰充满了流动、飘逸的美学效果。中国古代的龙、凤、鹿等形象既能体现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又有引魂升天、指引灵魂道路的含义。此时用莲花纹样代替,有指引墓主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寓意。
2.2 莲花与建筑艺术相结合
莲花纹样凭借特有的融合性,深刻影响了中国建筑纹样。柱础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一环,是柱子的基石,类似莲花座。随着莲花纹样在南北朝的传播,莲花柱础出现,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唐代莲花纹样柱础装饰主要是覆仰莲瓣(见图2),并且莲花柱础体型在唐代较为矮平,础顶收缩于柱櫍,其莲瓣硕大写实且富于变化,莲瓣稍微拱起,每个莲瓣上有小小的莲花来装饰,多层次叠加,形象較简单,多年后仍保留着覆莲柱础的厚重感[8]。唐代莲花纹样线条内收之气明显[9],追求圆润,有些中心还加以花蕊式纹样,展现了中国建筑传统美学理念中的对称式美学。而八瓣莲花纹样团花造型的结构定式有多时期的特征[1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这种团花造型的莲花纹样和太阳的光芒相似,此说法最早来源于古埃及,这种团花造型的莲瓣形体瘦长,像太阳发出的光芒[11],遵循中国传统圆满的构图形式,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及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境界。
3 唐代莲花纹样的佛教印迹
敦煌唐代石窟艺术的辉煌,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其是中国唐代佛教兴盛的最佳体现。唐代敦煌莲花图像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便是转化和引入。转化是将原来的花瓣转变为桃形瓣、宝相纹、云气纹等中原元素。引入异域的元素如粟特、萨珊风格的葡萄纹和石榴纹,与传统图像语汇交融,形成了本土化的新图案。文化的交融赋予了本土化的莲花纹样新的艺术美学和文化意蕴。例如,唐代的卷草纹在佛教中和植物纹样结合,形成缠枝卷草纹,中间有莲花、葡萄叶等,似花非花[12]。
3.1 莲花体系图像
莲花体系图像展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社会意识形态的交融。善业泥是玄奘从印度归国后仿效印度所作(见图3),“善业”指个人积善的行为,它是将和好的泥土压印在木模或铜模上,取出阴干后,低温烧造而成[13]。从整体图像可以看出枝蔓生长,形成同根的多枝莲,整个便形成了莲花谱系;莲花上有诸佛,佛陀与菩萨弟子们或站或坐的莲花台座,相当于一个莲花谱系。唐代图形造像的主次,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这与唐代大一统有直接的关系。在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交融的过程中,本土传统装饰几乎强势贯穿始终。
敦煌三二二窟,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观经经变,其传承了舍卫城大神变,它的莲花图像具有系统性。佛像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说明唐代的佛像表现形式多样,而主位佛像的莲花座具有典型性(见图4左上),佛陀即诞生在莲花之上,莲花座底部有卷草纹进行托顶,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莲花座的一部分,也是莲花座的来源,因为有它才有莲花座的诞生,也有学者认为底部是世界的缘起——茫茫大海[14],由此可见莲花在佛教中地位崇高。之后,唐代的图形造像会用有一定规律、反复有节奏的线条来表现同根而出的多枝莲,莲花上各有化佛,行往坐卧而成佛严,佛陀与菩萨弟子们或站或坐的莲花台座,分为仰莲、覆莲两种,可以从中感受到主次、等级观念。
3.2 个像莲花图像
在敦煌莫高窟中的三二九窟(见图4左下),石窟的藻井装饰纹样中莲花纹样最具代表性。莲花代表蕴含生死及轮回的佛教文化,与让人引魂升天的思想观念有部分重合。莲花纹样以团花向八方盛开,莲瓣硕大,这也是唐代莲花纹装饰区别于其他朝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莲花花心呈五色法轮状,莲瓣匀称和谐,对称且线条流畅、富有节奏,外层四周角上各挂有一莲花。藻井井心以蓝色作底,中间是在蓝天下漫舞的飞天,周围有白色祥云环绕着她们。在汉代,莲花纹样具有压火之意,因此作为天花藻井。折枝莲是莲花纹样中较为特殊的存在(见图4右)。折枝莲是莲花朵、枝颈的组合图式,断枝犹如折下的花枝,一般会呈现出灵动的动势。但是折枝莲花视觉图像比较单一,通常是次位菩萨手持折枝莲花,作风写实、清新明快,佛教莲花纹样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技法与审美都展现了汉文化的精华。这种折枝莲的构图方式深深影响了唐代工艺美术的装饰方式,许多唐代瓷器都采用两枝或多枝折枝莲进行装饰,并且形成了留白空间。
4 结语
唐代人们对莲花纹样的审美意识与莲花本身的品格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莲花图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性与思想性上,莲花视觉图像及其所象征的佛教思想理念与我国具有主观性的社会文化体系及民风民俗具有契合性。随着莲花纹样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莲花纹样融合了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的集体意识与东方美学的视觉感受,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怀。
参考文献:
[1]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解[M].武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266.
[2] 湛如.《十轮经》与唐代地藏信仰:兼议佛教中国化[J].佛学研究,2022(1):24-30.
[3] 龚祖培.楚辞[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37,55.
[4] 孔丘,支旭仲.诗经[M].党秋妮,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85.
[5] 阮荣春.佛教艺术经典:佛教图像的展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276.
[6] 简圣宇.“概念间性”:中國传统意象范畴的词汇构成与观念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22(3):127-136.
[7] 洪修平.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504.
[8] 冷科翰.唐代佛寺柱础莲花纹装饰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2.
[9] 李玉峰.西夏瓦当纹饰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4):55-59.
[10] 刘慧.犍陀罗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研究[J].美术大观,2021(1):65-67.
[11] 翟恬.宝相花纹样历史流变及造型探析[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4.
[12] 张晶.早期印度佛教植物装饰源流与传播研究:以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8(1):14-20.
[13] 冯贺军.陶善业泥[EB/OL].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28586.html,2018-06-12.
[14] 张同标.论印度佛像莲花座起源于龙树时代[J].艺术探索,2016,30(4):89-97.
作者简介:周濛(199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明清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