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2023-06-25汪楠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融合

摘要: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期,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民间藏书活动虽仍在进行,但像古代那样的藏书楼却越来越少,古典藏书文化的精神底蕴和文化意蕴亟待保护、传承与发扬。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藏书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并非背道而驰。伴随着文化与城市共建相关政策的提出,在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交互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绵延千年的藏书体系中,清代藏书文化发展尤其繁荣,是古代藏书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具有丰富多样的优秀文化遗产,藏书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文章在研究古典藏书文化与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与融合路径时,将藏书文化时段聚焦于清代,将地区限定于扬州,通过梳理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流变现状,发现其在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中缺乏新度、深度、精度等问题。同时,文章结合时代要求,以扬州为例,发掘清代藏书文化体系与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社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求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扬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策略,探寻古典藏书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导向,以期为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流变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扬州藏书文化;城市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259.27;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1 清代藏书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融合现状

所谓藏书文化,是指千百年来人们在书籍的制作、收集、整理、保护、利用、流传、散佚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回顾中国古代藏书史,人们不禁会想到宁波天一阁、苏州毛氏汲古阁、山东海源阁等,这些藏书楼无疑代表了当地优秀的藏书文化。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古代藏书重镇的扬州却很少被今人提起。在城市建设方面,美食、运河、盐商成了扬州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而拥有悠久历史的扬州藏书文化却备受冷落,尤其是对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发掘与弘揚有待进一步完善。

清代扬州藏书文化是绵延千年的藏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对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研究多聚焦于对藏书、藏书家、藏书楼,以及对清代扬州藏书文化发展脉络及现存状况的介绍梳理,尚有许多疏漏之处。随着时代不断流变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古迹,成为城市发展的难题。清代扬州藏书文化与新时期扬州文化建设的相互融合,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利用空间。

1.1 藏书文化在新时期流变中缺乏新度

纵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对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深度融入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探索较少。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涉及清代扬州藏书文化在现代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以及激发藏书文化的当代活力的途径。除此之外,一些关于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融入扬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大部分也只停留在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对现代图书馆建设事业、书店商业发展等方面的启发,具有很大的流变转型

空间[1]。

1.2 城市文化建设中对藏书文化的利用缺乏深度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藏书文化融入图书馆事业建设、书店商业模式、文创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并作出总结。但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落实不到位。杨秦霞在《藏书文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2]一文中围绕藏书文化与图书馆建设之间的联系,阐述了藏书理念、藏书精神等对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但在精神层面外,文章并未涉及藏书文化在物质层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要想促进清代扬州藏书文化和新时期扬州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不仅要探索新的城市建设角度,还要在已有建设上深化发展,挖掘更深、更广、更全的方式,使已有的相关城市文化建设更加深入透彻地利用藏书文化。

1.3 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融合缺乏精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与文化“联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研究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融合时所强调的“精”,是指研究对象的精确、精准。如果缺乏研究对象的精度,也就缺乏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本文聚焦于清代扬州藏书文化与新时期扬州城市文化建设,希望在保持藏书文化的独特性和扬州的独立性的同时,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策略这两个方面,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与改进,提升文化遗产深度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精度,为其他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实践落实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清代藏书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2.1 推进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系统性、立体化研究

清代扬州藏书文化包含藏书、藏书家、藏书楼、藏书思想等多个层面。目前学界对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研究多从其中某一个层面入手,研究较为零散,没有将各个层面融会贯通,缺乏全面探索。因此,有待深入研究清初以来扬州藏书文化,系统地整合各个角度的藏书文化研究。从横向与纵向角度,比较清代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藏书文化的异同,探索扬州藏书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其立体化发展,推动其形成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体系。

2.2 发掘古代藏书文化在新时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

通过研究清代扬州藏书文化的历史脉络、现存状况、发展趋势,可以了解古代藏书文化在新时期的生存导向。通过结合现代城市文化建设,呼吁全社会大力宣传并树立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理念,全面开展藏书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一管理和有效保护现存藏书楼,重点关注现存重要的藏书楼,并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对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与新时期流变相契合的建议,探索古代藏书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发挥其传承历史、保护文化、启迪智慧的积极作用。

2.3 丰富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

目前,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期盼,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的生命历程、保护和延续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清代扬州藏书文化深度融入扬州城市文化建设为例,传统融入现代,文化内涵注入人文价值,有利于营造城市历史空间氛围,传承传统建筑艺术,弘扬扬州城市特色,探索新时期遗产保护模式。

2.4 增加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深度及二者之间的实践基础

目前,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已不在少数,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并不多。聚焦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这一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将前人研究中所提出的策略运用到实际,在实践中改进,明确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检验理论的可操作性,不仅能增加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深度,还能作为范本,供其他城市参考借鉴。

3 清代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策略

清代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亟须制定合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各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也为藏书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交融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就扬州而言,促进清代地方藏书文化与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共同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3.1 整汇藏书名人名楼,溯源清代扬州藏书史

3.1.1 清代扬州藏书文化历史背景

明清以来,扬州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从上至下,官商士绅等不同阶层,皆兴起一股读书之风,藏书风气盛行。立足历史,明确扬州在清代能够一举成为江苏四大藏书重心之一的原因在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各方面条件优越,以及在这期间出现的许多知名藏书家及其修建的藏书楼,以此为探究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3.1.2 清代扬州藏书家

清代扬州的藏书家按照阶层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群体——盐商、官僚及官府机构、文人学者,其中盐商是清代藏书文化的主力军。从这三大群体入手,可以分别梳理出不同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生平及其藏书情况,如著名藏书盐商汪懋麟、马曰琯、马曰璐等人,官僚藏书家清初季振宜、漕运总督阮元等人,文人学者如陈本礼、陈逢衡父子,皆以藏书为乐,博雅好古[3]。

3.1.3 清代扬州藏书楼

清代扬州藏书楼建设本意是收纳藏书家四处搜集得到的书籍。在充分了解扬州藏书楼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将扬州藏书楼按照公私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官府修建和藏书家自建,并将其与藏书家群体一一对应起来,以此系统梳理扬州藏书楼的历史概况和现存状况。而在研究清代扬州藏书楼的建设与发展现状时,首推藏有《四库全书》的文汇阁,其他官府藏书机構则仅是书院,藏书范围有限[4]。私人藏书机构多而广,遍地开花,其中以扬州“二马兄弟”的马氏丛书楼、陈氏瓠室等为重点,分析其在扬州藏书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为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3.2 把握藏书文化底蕴,探索文化价值内核

3.2.1 藏书文化本身的价值

藏书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藏书活动的开始,意味着人们探索与研究知识的渴望逐渐强烈,也意味着文明的向前迈进。因此,通过考察藏书文化盛行年代、社会风尚的各方面情况,来研究藏书文化在塑造浓郁读书风气上的重要作用,了解藏书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3.2.2 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藏书文化体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藏书文化最基本的活动——藏书,毋庸置疑对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典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藏书这一文化活动将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典籍加以刻印收藏,使其免于战争的破坏,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学习和了解这些文化典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清代扬州藏书活动蔚然成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各界有志之士争相藏书,社会读书风气高涨;另一方面,藏书家们将自己的藏书转借给清贫的知识分子学习知识,在当时对培育一批思想家、文学家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

3.3 清代扬州藏书文化融入新时期扬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

3.3.1 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古代藏书楼的建设,有利于保存图书典籍,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阅读场所与阅读机会,满足了民众求学的需求,从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现代图书馆也具备类似的功能,其建设完善与否,也会影响社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因此,应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完善相关措施,提高图书馆书籍利用率,保证人们有书可读;开发数字阅读服务,为读者提供更便捷舒适的阅读服务;积极举办城市读书会等全民性活动,也有利于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

3.3.2 号召家庭阅读,文化建设从幼儿抓起

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城市新鲜血液的带动。从年轻一代入手,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长效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在调查清代扬州藏书家的生平逸事时发现,藏书家们不仅自己藏书,陶冶情操,学习知识,还泽及子孙后代,从孩子幼时开始激发其阅读兴趣,形成家风。因此,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家庭阅读文化,由长及幼,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打好文化基础,也是传承和保护藏书文化,陶冶性情,提升文化修养,培养读书风尚的优良途径。

3.3.3 建立城市文化认同,打造城市文化形象

扬州政府对清代藏书楼采取“开发+保护”模式,一方面大力保护城市文化古迹,另一方面合理开放藏书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触藏书文化,有利于塑造优秀的扬州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打造出城市的形象精品并加以推广,在城市内部形成群众心理认同,增强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扬州政府以对清代藏书楼的保护措施为立足点,采取“文化+旅游”模式,已取得城市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兼收的双赢

效果。

4 结语

藏书不仅保存了文献、延续了文脉,还弘扬了儒学以诗书礼乐教人的思想,对传统社会文化、秩序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地方角度来看,藏书的多寡常常被视为判断当地文化繁盛与否的标志,能够保护和延续地方文化遗产。扬州作为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名城,具有悠久的藏书历史,出现了众多藏书名家,藏书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古代扬州读书、藏书、刻书的风气。由于种种原因,扬州深厚的藏书文化史逐渐被湮没,不为外人所知,这张亮眼的城市文化名片逐渐被人们淡忘。

在城市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扩展城市文化建设空间的今天,扬州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美食、运河、盐商等文化建设渐趋成熟,藏书文化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口。以扬州为例,发掘藏书文化体系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藏书文化在新时期的流变转型,及其在打造城市文明中的作用,对保护与传承藏书文化与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军.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M].扬州:广陵书社,2012:79-81.

[2] 杨秦霞.藏书文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179-181.

[3]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笺正: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67-268.

[4] 韦力.书楼觅踪[J].今日重庆,2017(5):1.

[5] 杨璐嘉.缥缃传久远 书香继世长:以《中国藏书的历史与传统》为中心[J].图书馆,2021(4):107-111.

作者简介:汪楠(2002—),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