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张大千艺术资源的美育探索

2023-06-25王瑞昌

收藏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张大千美育博物馆

王瑞昌

关键词:博物馆 张大千美育课程

张大千先生从艺六十余载,仰天纵之才,尽毕生之功,集先古画学之大成,施墨成画三万余帧。其清丽俊逸之笔,纵情泼彩之韵,令中西雅士神往。他的风骨、才情与勤勉无人能及。徐悲鸿先生称赞道:“张大千,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其留存在博物馆的艺术作品资源是博物馆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艺术素材。

一、美育视角下的张大千艺术资源

张大千艺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主要涉及張大千的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诗词题跋、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作品多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一)造诣颇高的书法艺术

张大千博览群书,在书法方面造诣很高,创造了独特的“大千体”。他从小就努力学习书法,尤其是在旅日归国后,在上海向书法家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艺术。后来,他对自己的弟子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画面上的题字,也是很重要的。若字写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画面。所以画家还得好好练字。”

(二)扬名内外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当属绘画作品。就其花鸟画而言,早年作品多是工笔花鸟,晚年由于患有眼疾,他又转向写意花鸟的创作。张大千的花鸟画所取题材种类多、内容丰富,但因非常欣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性,大千将荷花视为创作的重要题材。《荷花图》轴(图1)就是一幅典型作品。在晚期创作中,他以泼墨泼彩的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尤其是山水画,赞颂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作品将墨与色结合,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意外”,都体现出画作的新意。《长江万里图》更是综合了张大千多种创作技法,体现出他泼与写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中国山水画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另外,人物画也是张大千的重要创作品类,如张大千自画像、临摹敦煌壁画的供养人像(图2)等。

(三)挚爱多变的印章艺术

篆刻艺术于方寸间写天地之无穷,与书法、绘画一同被视为中国书画艺术“三绝”。张大千对篆刻艺术非常熟悉,一生用印非常多,选取的印章精美、规整。材质多为就会影响整个画面。所以画家还得好好练字。”

(二)扬名内外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当属绘画作品。就其花鸟画而言,早年作品多是工笔花鸟,晚年由于患有眼疾,他又转向写意花鸟的创作。张大千的花鸟画所取题材种类多、内容丰富,但因非常欣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性,大千将荷花视为创作的重要题材。《荷花图》轴(图1)就是一幅典型作品。在晚期创作中,他以泼墨泼彩的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尤其是山水画,赞颂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作品将墨与色结合,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意外”,都体现出画作的新意。《长江万里图》更是综合了张大千多种创作技法,体现出他泼与写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中国山水画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另外,人物画也是张大千的重要创作品类,如张大千自画像、临摹敦煌壁画的供养人像(图2)等。

(三)挚爱多变的印章艺术

篆刻艺术于方寸间写天地之无穷,与书法、绘画一同被视为中国书画艺术“三绝”。张大千对篆刻艺术非常熟悉,一生用印非常多,选取的印章精美、规整。材质多为寿山石、青田石、象牙等,印文以姓名、斋馆、成语、诗词、收藏、鉴赏等内容为主,这些内容多体现出其在某个创作阶段中对于人生经历、心理境地的感悟,在钤盖上也非常讲究,使其与画作相互辉映。他所用印章多由陈巨来、方介堪、顿立夫、王壮为等名家所制,更体现出张大千对用印篆刻艺术的高要求(图3)。

(四)追求品质的辅材艺术

张大千高超的艺术作品,需要优质的纸张、精致的画笔和上乘的颜料等。张大千绘画用的最多的纸是其特制的夹江宣纸,他称这种纸为“大风纸”。明清时期,夹江造纸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夹江竹纸更被钦定为“贡纸”。经过张大千和当地工人合作,改进后的“大风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并隐藏有花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张大千的画笔一般是在京沪两地著名的笔店特制,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工具。矿物质颜料具有稳定性且不易褪色。基于此,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期,受喇嘛的启发,着手改进颜料,精心调配朱红、石青、石绿等色,并找专人制作。这就是直到现在,他画作颜色鲜艳的原因了。

(五)丰富内敛的精神追求

除了书画、印章、用具等物质化的资源以外,张大千在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过程中还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张大千爱国思乡,虽没有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但却体现出文人隐逸的民族情节。1935 年,张大千针对当时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局面,填《满江红· 华岳高秋》词一首:“塞雁来时,负手立,摩天绝壁。四千里,岩岩帝座,况通呼吸。足下河山沤灭幻,眼前岁月鸢飞疾。望浮云,何处是长安,西风急……” 他的画作继承了中国画传统艺术,并加以创新,通过中国书画艺术寄情山水,以表其心。1938 年10月,张大千在重庆与二哥善孖针对国破家亡的时局,合绘了《忠心报国》《 双骏图》两幅作品,并一起作画义卖,举办抗日爱国流动画展。张大千重视艺术教养与品德修养,认为“七分人事三分天”,学习在于勤奋,阅读是挖掘艺术家内在潜能的重要途径,讲:“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二、张大千艺术资源在博物馆美育课程中的开发

1912 年,美育一词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先引入中国。蔡元培是我国早期第一位倡导美学教育,在国内最早提倡通过博物馆向公众传达美育的学者。在1917 年,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前后,多次论及博物馆与美育的关系: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博物馆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机关;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博物馆是美育的理想场所。由此可见,从一开始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美育的职责就受到高度的重视。

博物馆开展美育课程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一是在藏品方面,书画、玉器、陶瓷、青铜器等各类文物在审美价值上各有不同,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博物馆中不乏精美的文物,它们具有内在美和形象美的二重特征。形象美即藏品本身所展示的艺术之美, 内在美则是指文物自身具有的历史印记,如青铜器的神圣庄重、绘画的多彩绚丽、书法的苍劲飘逸……这些会使观众获得情感上的审美愉悦。二是在建筑与环境方面,中国很多博物馆是在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基础上建立的,其建筑本身便极具审美价值,故宫博物院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博物馆具备真实的展览与休闲空间等“情境”,适于探索、体验和发现。尤其是陈列展览兼具知识性与教育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能最大限度地使观众融入博物馆美育“情境”与文化氛围中。三是在美的服务方面,博物馆人通过陈列、讲解、安保等优质的服务,成为博物馆美育资源和审美主体之间的桥梁。博物馆人是挖掘文物之美的研究者、展示文物之美的策展者、揭示文物之美的教育工作者,博物馆人“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理念,全面诠释了面向观众的服务之美。

四川博物院所拥有的张大千书画、篆刻、诗词、家学、治学精神等艺术资源是博物馆开展美育课程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素材,成为博物馆开展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情景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主动挖掘张大千艺术资源,通过运用多元化、综合化、多感官的教育方式,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发展观众的审美自觉性和能动创造性,以此陶冶观众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课程资源的开发”指课程开发者对课程的参与、实施、评价等一系列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张大千艺术资源的课程开发,对开展好博物馆美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开发途径有:

(一)组建开发团队

博物馆基于张大千艺术资源的美育课程是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需要多学科资源的整合。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是张大千艺术资源有效运用的先决条件。张大千研究学者、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学校一线教师是开发团队的主要组成成员。张大千研究学者是专门从事张大千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包括高校、博物馆、研究所等单位人员。学校方面组织音乐、美术、德育等学科的教师参与课程研发。博物馆方面则应组织博物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工作人员协同研发。三方成员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定期主题课程研讨,共同开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张大千艺术课程。

(二)挖掘艺术资源信息

博物馆的张大千艺术资源为博物馆与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张大千研究学者或博物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丰富,但较为深奥,应降低阅读难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直接可利用的博物馆美育材料;学校各学科教师由于较大的教学压力,对张大千艺术资源研究分身乏术,少有的研究者也是出于个人爱好,学校教师的优势在于对其所在学科课程比较熟悉,有利于博物馆青少年美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作为开发运用张大千艺术资源的“第一人”,应紧密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与已有的研究成果,主动挖掘张大千艺术资源背后的信息,使博物馆张大千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形成呼应,产生共鸣,从而丰富学生对张大千艺术资源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对标学科课程标准

博物馆课程往往突出文物或展品资源,与学校学科课程联系不够紧密,使得青少年在博物馆参与美育教育时难以形成馆校互联,这就要求博物馆美育课程应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开展跨学科的融合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讲到该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课程包含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及影视等形式。张大千艺术资源应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将博物馆美育课程融入跨学科思维,与美术、音乐等学科有机融合,使学习者的心灵与品格在审美艺术实践中得到提升。

(四)形成课程资源产品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张大千艺术资源的开发是文、教、旅多领域协作的创新模式,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博物馆张大千艺术课程开发重点是基于张大千艺术资源的系统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学方案的文字材料,更需开发教学资源包与学习资源包,形成文博教育文创产品。教学资源包包括了教师手册、教具、参考教学资料等,学习资源包包括学生手册、学习单、学具等。资源包在设计上应融入张大千艺术作品的元素,使课程更加具有文化认同感。另外,为加强张大千艺术课程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将课程以电子书、音视频、情景剧的形式在线上、线下予以推广,为广大观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三、张大千艺术资源在博物馆美育课程中的应用

张大千是20 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都无所不通。其画风将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泼墨泼彩,更是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同时,他在求学、教授学生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美育理念。

张大千的美育理念可以用“师古”“师自然”“师心”来概括。“师”则是学习、借鉴、效法之意。“师古”,张大千艺术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善于临摹我国古代优秀画家名作,借鉴西方不同理念的艺术元素,扎根于深厚的家国情怀,创造出了具有文脉传承的艺术作品。

“师自然”,张大千一生游历国内外大好山河、人文风景,以“自然”和“生活”为师,观察真实的景色,获取创作的灵感。“师心”,张大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他在创作时不仅能遵守师法,还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在其创新思维下,他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古人,学习自然,开创了泼墨泼彩画风。而他的创新思维不仅仅体现在绘画风格上,还体现在其艺术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张大千40 岁前主要以古人为师,40 岁到60岁之间主要以自然为师,60 岁之后以心为师。实际上张大千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他的师古、师自然、师心三者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基于张大千的美育理念及博物馆中张大千艺术资源,“走近张大千”系列课程紧紧围绕张大千生平、艺术路线展开,旨在培养青少年欣赏中国画、创作中国画的能力,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课程分为五部分,具体构成如下:

(一) 生平:张大千的龙门阵

课程结合与张大千相关的图片和史料,以通俗易懂的“龙门阵”形式,向学生讲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生平。通过“黑猿转世”“为什么只画猿不画猴”“少年卖画”“百日师爷”等19 个故事对张大千人生传奇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文字阅读能力,激发孩子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 师古:临摹馆藏张大千作品

中国画是门古老的艺术,对于初学者而言,临摹是按照原作临仿绘画作品的一种手法,也是借鉴、吸收他人营养的有效手段。课程中,组织学生对张大千的敦煌绘画作品《中唐· 伎乐天》(图4)进行临摹,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向古人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临摹过程中对张大千艺术进行再认识。此次课程让学生掌握临摹绘画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和实践性。

(三)师自然:青城山考察与山水画写生

一个好的画家,需要遍寻灵感,走进自然,去体会不同的山山水水,并将这些美丽的景色记下来,作为自己作画时的创作素材。张大千在青城山的常住经历主要有两次,在这两段时间里,张大千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课程通过考察青城山,结合张大千的作品《导江玉垒图》《长江万里图》等,让同学们了解现实中的山水是如何经过创作成为中国画作品;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树木、山石等物的散点透视完成两幅山水写生作品,了解中国画绘画过程以及效果表达方法。

(四)师心: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艺术作品欣赏

课程通过欣赏张大千《山园骤雨》《山雨欲来》《长江万里图》《庐山圖》等早、中、晚期泼墨泼彩的艺术绘画,观看张大千绘制泼墨泼彩山水画的视频,理解张大千为何以泼墨泼彩为主要创作手法以及背后师古、师自然、师心的创新思维。

(五)美育中的创意物化

课程研学实践环节主要是考察夹江手工造纸,学习张大千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可以自己实践捞纸、掀纸、晒纸等制纸过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手工业的认识。

张大千独创的字体――“大千体”苍劲流畅、潇洒飘逸、瑰丽秀奇,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他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写过很多字帖,如战国秦时的《石鼓文》、东汉时的《石门颂》、南朝时的《瘗鹤铭》、北魏时的《石门铭》《张黑女墓志碑》等,而这些字帖多是通过拓印流传开来。课程通过认识了解拓片,感受拓片的魅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拓片的重要价值并掌握碑拓的方法,体验碑拓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四、结语

博物馆对张大千艺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有利于扩展博物馆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乡土美育融入国家美育。基于张大千艺术资源的博物馆美育课程,通过挖掘资源、体认价值、研学实践、创意物化等形式成为馆校合作的良好切入点,是探寻如何破除行业系统壁垒,谋划体制和机制创新与实践,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融合的有效途径。

1 韩刚:《书画同源――张大千》,荣宝斋出版社,2013 年,第149 页。

2 古城、王小波:《张大千爱国情感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第1 期。

3 李永翘:《张大千论画精粹》,花城出版社,1998 年,第117 页。

4 龙海霞:《张大千艺术资源在小学美育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5 期。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张大千美育博物馆
传奇大师张大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博物馆
“吃货”张大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我的最牛老爸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