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大千的园林情怀与文人意识

2023-06-25殷雄雄李佳欣王代乾

收藏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书画艺术张大千

殷雄雄 李佳欣 王代乾

关键词:张大千 文人意识 书画艺术 园林情怀

张大千因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艺术实践被称为20 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其艺术之路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为临古、师古并不断完成艺术积累的时期。中期,主要指他在艺术上以“和谐自然、师法自然”为主体并不断升华“师古”的时期,两者相互包容,难以截然分开。晚期,是在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在唐代王洽泼墨画法的基础上,糅入西方绘画的色彩光影关系,开创泼墨泼彩画法并步入艺术巅峰的时期。在其中,贯穿始终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不断研习,对文化素养的不断积累,也是对文人意识的不断参悟。

张大千从童年启蒙识文,拜入曾熙、李瑞清门下学习诗文书画,与其兄张善孖在上海以大风堂为堂号广结书友研习书画,走上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道路。张大千从“四僧”开始,到“元四家”,上追至宋五代的董源、巨然,再经敦煌壁画临摹,直溯魏晋。其“师古”之深在美术史上当为凤毛麟角,著名美术史家傅申说:“张大千是中国畫家学古最深最广的画家……传统功力很深厚,他的画中还是要体现出传统山水的笔墨。”1

张大千在研习古人绘画技法的同时,也深入地研习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他读书渊博,用功甚苦。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2 画画和读书都是他的日常生活,自青年求学时即是如此,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舟车中,他也都潜心阅读,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正是这种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为他的艺术创作练就了坚实的“内功”,为其成长为艺术大师奠定了修养的基础。

不仅如此,张大千之所以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与其对生活环境有意识地选择与构建密切相关。宋人郭熙曾云: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3

郭熙从六个方面说明了人们钟情山水、渴慕林泉的理由,而将“丘园养素”居六者之首。遵循这一传统,张大千有着浓厚的园林情怀,而徜徉于山水之间也成为他修养身心的重要方式。孟子云:“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特殊的生活环境,对于张大千的艺术气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丘园养素:张大千的园林情怀

张大千早期借住的苏州网师园、归蜀后居住的青城山、出国后在巴西自建的八德园(图1)、美国居住的环荜庵和晚年居住的台湾摩耶精舍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中八德园的营建更是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而网师园、八德园和摩耶精舍时期更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网师园时期:临古师古,师法造化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初建于南宋,布局精妙,构筑典雅,是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张作霖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他的老师张锡銮,因为张锡銮常住北方,所以又将其租借给了书法家叶恭绰和张大千兄弟。在网师园寓居期间,正是张大千年富力强、艺术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以网师园为基地,外出各地名山游览写作,如去华山、罗浮山(1933 年)、莫干山(1935 年)和黄山(1936 年),有些山水画作于现场,也有不少是回苏州之后追忆画成的,如《华山苍龙岭》等,他或在题跋中写上“作于吴门网师园”,或盖上“网师园客”的印章。

张大千兄弟喜欢画虎,尤其张善孖更是自号“虎痴”,在网师园居住时养有一只小虎,张氏兄弟对其宠爱有加,取昵称“虎儿”。虎儿在网师园中自由自在,不加栏锁,张善孖与虎儿形影不离,每当其作画写生时,虎儿或作卧伏状,或作蹲踞态,还每每引颈长啸……当年网师园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吟诗作画,虎儿也常伴左右。后因抗战爆发,匆忙避祸时虎儿不幸夭折,张善孖痛惜不已,将其葬于网师园假山下。事隔四十多年,客居台北的张大千怀念网师故园,缅怀兄长张善孖,寄情虎儿,于是题写“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墓铭以表思念之情。

张大千在网师园中生子育女、侍奉母亲,更在这里广交师友,接纳门人。章太炎、李根源在这里受到款待,徐悲鸿、谢玉岑更是这里的常客,直至日寇侵华,张氏兄弟被迫先后返回四川。大千此后虽辗转各地,却一直割舍不去姑苏之情,他忘不了虎丘、穹窿山,更忘不了在苏州与朋友的深厚情谊,到晚年以后思念之意更反映在诗画之中。1975 年,他为叶恭绰书画集写的序言中详细追忆同住网师园的交往情况。张大千画的《风雨泛舟图》中依稀是盘门、瑞光塔一带的景色,在题诗中写道:“谁将折柬远招呼,长短相思无日无;挈取酒瓢诗卷去,一帆风雨过姑苏!”1979 年他画《吴中水竹居》,这是一幅写意水墨,似见网师园外南园的景象,图上题:“十载吴趋老网师,故交零落各天涯。”思念朋友之深情跃然纸上。次年又在画给长子心智的《水竹幽居图》上写道:“吴下人多水竹居,馆娃宫接越来溪。太湖三万六千顷,一舸西施许独携。”83岁时在《春风燕子图》上题写:“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张大千《严陵秋色图》(图2)作于1934 年,这幅作品清俊空灵,尤其是画面中大量使用了花青,兼以淡墨轻染,赭石烘托,清润之气扑面而来。这一时期张大千以临摹古人为主,尤对石涛用功甚深,从《严陵秋色图》中可以看出,他对石涛笔墨变化、风格驾驭已十分娴熟,再结合自己对真山真水的体悟,取为己用,将石涛的各种技法灵活运用,形成了随机应变、触景生情的成熟艺术风格。

(二)八德园时期:突破自我,从成熟走向鼎盛

1954 年,友人邀请张大千至巴西圣保罗游历,并劝说张大千在巴西定居。后大千购买下一处220 亩(一说270 亩)的荒废柿子园,因地形近似他的家乡川西地区,勾起张大千的思乡之情。园名取自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供临书,再加上张大千所说的“柿叶煎水可治胃病( 一说可入画)”,共八德,故将此园称作“八德园”。于是他亲自绘图造园,建造有湖泊、庭院、假山、亭榭、奇石、花草等东方景观,尽显名园风华。在他居住八德园的17 年间,打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生活和精神的桃花源,他有诗云:“亦无烟瘴亦无尘,鸡犬桑麻亦有邻。万里投荒应是喜,乱离仍作太平人。”

在八德园居住期间是张大千艺术从成熟走向鼎盛的重要阶段,也是张大千绘事历程的变革期、丰产期。其间因眼疾困扰,加之年事渐高,张大千不得不放下工细一路的绘画创作,转向粗笔写意画,从而突破自我艺术风格,开创泼墨泼彩的艺术新世界,艺术史家一般将这一时期称为张大千的“八德园时期”。

1968 年张大千为好友顾正言夫妇所绘的《秋山岚翠》(图3),万千色彩的流动与层次变幻集于画面,白粉与石绿撞击,产生奇妙变化,画中央的石青格外耀眼夺目,近乎抽象的流动,又隐含着特殊的古典特质。该作泼写兼施,古意与抽象完美结合,表明大千延续着这一阶段的创作爆发力。

(三)摩耶精舍:突破古人窠臼,步入泼墨泼彩的巅峰

1976 年1 月下旬,张大千正式申请移居台北。1977年5 月初,张大千率全家离开美国,前往台湾。摩耶精舍始建于1976 年,至1978 年9 月完工,由建筑师杨卓成负责设计,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布局建成。“摩耶”之名出于佛典,謂释迦牟尼母亲摩耶的腹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之意。关于“精舍”,《世说新语· 栖逸》有云:“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 张大千在摩耶精舍创作了《晴麓横云》《水竹幽居》《湖山隐居》《桃源图》《庐山图》等传世之作,乃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都在这里度过。1983 年张大千先生逝世后,被安葬在故居庭园内的“梅丘”,之后“摩耶精舍”由其家属捐出,现辟为纪念馆。

定居摩耶精舍之后的张大千,碍于年事已高,视力、身体状况欠佳,早年遍游名山大川后精密风格的写生之作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未曾游历的“臆写”与充满故乡情怀的“怀旧”作品。1979 年《春云晓霭》款题:“顷闻先生观瀑焦溪,亦增叹羡,含毫臆写,实有惭于山灵矣。”此处张大千题“臆写”,并明确指出因自身“衰病牵率”,无法亲临造访,对台湾焦溪名胜只能臆写胸中丘壑。他的遣词用字十分精准,对于其足迹未及之地,则款题“臆写”;但对于回忆过往曾经亲临造访,或与故旧好友共游之地的作品则款题“忆写”,诸如《黄山绝顶》《黄山忆游》等。

他晚年的作品突破古人的窠臼,以大块没骨为基本形象,打破他过去以线条为主的造型和点线为构图要素的惯用手法,在近乎抽象的形象中,蕴含着具象的内容,他不断吸收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画作,借助光影跃动的明暗视觉效果,给观者留下感受山川气势与意境的广阔想象空间。4张大千1982 年在摩耶精舍作的《桃源图》(图4)是他晚年泼墨泼彩风格的代表作品,画中大面积的墨彩交映、画幅边缘的山石与桃树,利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画面左下方的渔舟与山涧引导观者从图式中去找寻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意境。张大千在章法上并没有急于描绘“桃花源”的具体景致,画中主要部位大面积的变幻墨彩,让“桃花源”继续保留着那份千古的迷人魅力。张大千以奇特的构思创作出这幅经典的作品,这也正是中国画艺术的魅力体现与神韵所在。

二、文人意识在张大千绘画中的体现

文人意识,指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5 这样的意识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推动文明前行的力量,是人的独立意识觉醒后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

张大千的从艺之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深刻影响,他自觉地按照传统文人价值观念从事文化实践和艺术创作,而文人意识在张大千绘画作品中,也有着集中的体现。

(一)诗书画印“四绝”的创作形式

绘画从一开始就寄托了人的思想情感,并被赋予人的道德精神,中国画的发展变化与中国文人的思想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明显地表现于山水画。古人很早就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思想观念。张大千也曾说道:“画山水,可以提高人之思想,培养人之情操。山水佳作,辄令人无限向往,油然有一种潇洒出尘之想。”

从宋代文人画家的尝试到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以来,诗、书、画、印的结合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画创作、发展的轨迹上看,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和钤盖的印章,不仅仅有助于补充绘画的意境,也增加了画面的艺术表现,是画家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张大千的诗词虽被画名所掩,不被重视,但其诗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颇具性灵之美而不失磅礴气象,在意境和情调上又丰富多姿、引人入胜。张大千的书法一方面恪守曾李二师“师碑版”“尚质朴”的艺术准则,一方面又独辟蹊径,开创了自家面貌。他的书法结字“峻拔一角,潜虚半股”,表现出翩翩欲飞的仪态与韵致。张大千在用印上更是考究,一生用印数千方,大多为当世名家所制,如齐白石、王福厂、陈巨来、方介堪、邓散木等。(图5)

(二)避世与隐逸的文人风度

徐悲鸿当年与张大千相识,给出了“五百年来一大千”的评价。回首张大千的一生,其放浪豪迈决不让于魏晋名士。大画家溥心畬更有赠诗赞道:“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却似少陵天宝后,吟诗空忆李青莲。”在中国画史上,描绘高逸之士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题材,历代画家钟爱描绘古代品行高尚之士,以反映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张大千也不例外。1940 年后,张大千遍临历代高士人物画,追溯高古风度。紧随其后的就是敦煌之行,对于高士画线条的运用,更是日益精进。

张大千画中的高士形象,或端坐执扇,或持杖而立,或笠屐疾行,或拄杖漫步,或对景抚琴,或默坐沉思,或野外行吟,或伏案默读,或低首咏诗,或凝神观梅,或凭栏遥望,根据临仿的对象不同,所表达的主题也不尽相同。这不禁令人感慨其创作兼具古今的眼界、深厚扎实的传统基础,折服于其笔下人物清丽雅逸的名士风度。20图世纪40 年代是张大千绘画中的重大转折点,摹古已然登峰造极,敦煌之悟也融会贯通。创作于1944 年的《围棋赌墅》(图6),画面构思巧妙,在绿草菁菁、春意盎然中,三位高士全神贯注于棋盘,意境幽雅秀美,如世外桃源。

(三)山河壮美的家国情怀

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所见所闻,都是其创作灵感之源泉。中国自清末民初以来,有一大批艺术家足迹远至东亚欧美,学习西洋艺术文化,还有一些踏遍中华大地,记录祖国山河。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早年参加革命,是“文化抗战”的践行者,常年奔走国内和欧美,举办画展为抗战募捐,用笔下的猛虎和历代英杰先贤表达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张大千受张善孖影响很大,也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与张善孖不一样。他更有文人气质,所以更多通过自画像、题画诗以及举办支持抗战的画展来表达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张大千身体力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主张,饱游祖国锦绣山河。1931 年他畅游南岳,登临祝融峰,面对眼前胜景,不由赋诗《南岳》唏嘘纷乱时局。多年后他以刚劲雄健的笔法创作了这幅追忆旧游之作《祝融峰图》,旧诗重题,内心依然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及当时对河山破碎的愤慨之情。

现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长江万里图》( 图7)是张大千于1968 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该画中的长江,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该画布局宏大,气脉流贯,变化繁复却又浑然天成。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會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充分再现了祖国山河之壮美,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表达了作者钟情于长江山水的情感。

总之,张大千从学习绘画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他本人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也自觉地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其作品中反映出的高逸潇洒是这种长期实践的外在表现。纵观张大千的艺术之路,便不难发现,他的思想中有着坚实的传统文人意识,也正是这种“文人气”滋养着他的艺术创作。他的文人意识是一种性灵的自由意识,一种重视生命内省的意识,一种追求生命真实价值的意识。这种文人意识除了反映在他的绘画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生活中。

1 傅申:《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年。

2 张大千:《张大千谈艺录》,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年。

3 (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华书局,2010 年。

4 吴十洲:《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

5 朱良志:《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书画艺术张大千
传奇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吃货”张大千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2015年会胜利召开
伍文胜书画艺术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