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小学党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3-06-25孙茂华

天津教育·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党史育人思政

孙茂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学科德育研究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市级学科骨干教师。曾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分子”等称号。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市级课题研究,主研“265工程”学科教学模块课程研发与实施、“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发展导师制研究与实践”分别被评为天津市第五届、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课程思政是进行中小学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政治方向,更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中小学生四分之三在校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给思想政治教育留下巨大空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课程思政是通过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现实路径,也是落实中小学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提高课程思政水平”。

党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强化使命担当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新课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其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维度与党史教育目标高度契合。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党史教育,因依托并植根于课程特质,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建设、实施和评价各环节,更具备了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内容的多样性和隐性教育方式的生动性等优势,进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中小学党史教育的基本原则

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中小学党史教育应遵循如下原则,其中任何一点的缺失都会影响教育效果。

(一)价值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向引领作用和理想信念塑造的育人功能,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为教育素材,关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效果。

(二)学科特质原则

植根于学科课程特质与学科课程标准,厘清学科知识、核心素养与党史教育目标的内在逻辑,综合运用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史实案例、仪式、重要纪念日和纪念场馆等载体形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落实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三)有机内生原则

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情境与活动,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品格修养,增强党史教育的感召力,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体验和感悟,激发其内生动力,持续提升对党史教育的认知、认同。

(四)持續养成原则

遵循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关注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进阶性和持续性,使学生逐步建构、内化、践行,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三、基于课程思政进行中小学党史教育的共性问题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尚处于由高等学校向基础教育延伸阶段,中小学教师基于课程进行党史教育的认知自觉、政治素养和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施层面集中表现为如下共性问题:一是党史教育素材与内容偏离,针对性、实效性不足,导致“空洞党史教育”,表现为教师穿靴戴帽、生拉硬拽,素材选择与学科特质相割裂或是脱离学生真实生活;二是党史教育的主体性缺失,亲和力、互动性不足,导致“单向党史教育”,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没有反馈与交流、缺少共鸣,模式僵化、倚重表演;三是党史教育的方式单调,感染力、内驱力不足,导致“表象党史教育”,表现为教师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化,说教与灌输痕迹明显,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述表现不但剥夺了学生主动认知和理性思考的机会,甚至可能使学生对党史教育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严重影响育人效能。

四、基于课程思政有效进行中小学党史教育的实施策略

针对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基于课程思政进行党史教育应在提升学科教师对党史教育与学科育人关系的认知高度、行动自觉和实施能力上下功夫,聚焦于学科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环节,深度开发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选择生动适恰的党史教育素材是克服“空洞党史教育”的“启动键”。如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吹塑纸版画》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红色印记展览”参观活动,设计了“纸版画——痕迹”一课,让学生与革命文物“对话”,制作陪伴主人爬雪山、过草地的军用水壶的纸版画,感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首先,此设计从形式上开篇明意,可以快速引领学生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其次,将革命文物作为教育元素,与本课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自然紧密贴合,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反映党领导革命时艰苦卓绝的动人场景,能够很顺畅、很自然地建立爱党爱国情感与艺术创作的联系,在艺术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符合小学阶段应“围绕思想启蒙与价值引导”初步“形成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的朴素情感”的要求。

(二)在学业质量评价中催化课程思政价值

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联的任务情境是克服“表象党史教育”的“催化剂”。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第一节《交通运输》考查“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时,教师设计了以“2022年3月,全国各地鼎力相助,天津等多地医护工作者以及物资驰援上海为背景,请学生帮助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去往上海”的学习实践活动。

本设计以学生亲身经历的鲜活教育素材,使学生基于现实情境获得相关地理经验的同时,自然建立起知识与情感体悟的关联,潜移默化地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加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认知,符合初中阶段应“围绕觉悟提高和品德塑造”初步“夯实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根基”的要求。

(三)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浸润课程思政意蕴

设计学生真实参与的实践活动是克服“单向党史教育”的“培养皿”。如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A lifes work》的主题语境内容是工匠精神,教师设计了“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天津各领域拥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并制作名录”的学习实践活动。此设计引导学生真正动手整理身边平凡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讲故事”这一非常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同理心和共鸣。学生对不同领域先进榜样人物工匠精神的体悟理解过程,也成为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自主建构过程,符合高中阶段应“围绕思想认同和精神升华”初步“形成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的要求。

(焦  佳)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