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专业服务的表现形式、供需特征与发展对策

2023-06-24邱灵

全球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关村创新创业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型专业服务的可及性、经济性和功能性已成为初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北京中关村为例探索新型专业服务与创新创业企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重点孵化器座谈、初创科技型企业问卷调查、新型专业服务企业访谈等,分析“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趋势下新型专业服务的表现形式,针对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和新型专业服务发展的供给瓶颈,提出区域特色新型专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即聚焦需求,构建服务创新创业的特色化新型专业服务体系;创新供给,搭建有效对接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服务平台;精准施策,助推新型专业服务与初创科技型企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型专业服务 创新创业 中关村

作者简介:邱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服务机构是联系沟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关键要素的“桥梁”,对促进区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作用(王昌林,2018)。北京中关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时期,一直发挥着改革试验田和创新排头兵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张署红等,2021;杨学聪、韩秉志,2021)。面对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初创科技型企业成为推动中关村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新型专业服务的可及性、经济性和功能性是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对中关村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高地、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陈向东、刘志春,2014;吕一博等,2015;林园春,2015;林园春,2017)。顺应新型专业服务蓬勃兴起的发展趋势,以北京中关村为例,研究新型专业服务的表现形式、供需特征与发展对策,探索新型专业服务與创新创业企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加快推动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升级、更好发挥中关村创新创业引领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国家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提供经验借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一、新型专业服务的表现形式

专业服务是指应用某些专业知识和专门知识或者大量实践经验为客户或消费者提供某一领域特殊服务,具有专家专业评估诊断、客户高度参与交流、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高度定制化、职业行为规范化等行业特征(Machlup,1962;Noyelle,1990;Lorsch and Tierney,2002;陈和等,2014)。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国内外并没有单独划分专业服务业,其往往与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交叉融合(周海炜、郑爱翔,2014)。例如,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将专业服务业归属于其他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和公共服务,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农业、矿业和现场处理服务,其他商务服务,以及关联企业间服务等。欧盟统计局将专业服务业归属于商业服务大类的其他商业活动门类,主要包括法律、会计与管理咨询服务、商业与管理咨询以及企业注册服务、建筑和工程活动、技术检测分析、广告以及人力资源等。美国统计局界定的专业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诉讼、会计、建筑设计、计算机服务、咨询、研究、广告、摄影、翻译与口译、兽医及其他专业服务。加拿大统计局界定的专业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服务、会计及相关服务、建筑工程及相关服务、测绘服务、设计服务、管理科学和技术咨询服、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广告服务以及其他专业科技服务等。按照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我国界定的专业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以及其他商务服务业等。为此,基于中关村重点孵化器座谈和初创科技型企业问卷调查梳理发现,与中关村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业主要涵盖十个领域,包括开办代办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咨询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财务税务服务、检验认证服务、会展推广服务。

与传统专业服务相比,新型专业服务主要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在特定领域实现专业服务内容、模式乃至业态的创新。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类专业服务。主要通过办公空间或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共享方式,帮助初创科技型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及运营费用。这类新型专业服务聚焦初创科技型企业难以大额投入固定资产的“痛点”,普遍采用分时租赁、合同外包等服务模式,比传统孵化器更专注于通过基础设施服务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发展,也有效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和风险。例如,我国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服务模式,为众多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共享服务、智能应用和办公社交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二是细分领域垂直一体化综合性服务。主要通过传统孵化器转型升级,从简单依靠工位出租的“二房东”转变为提供全面服务的垂直一体化专业型孵化器,即利用自身资源整合形成“创业概念—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链—生态圈”的接力式、一体化孵化体系。例如,生物医药领域孵化器通过构建“专业平台+产业聚集+市场服务”的孵化模式,为入孵企业提供企业孵化、品种研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发展路径。新材料领域孵化器采用“产业垂直+深度孵化”发展模式,为早期科技项目提供技术产品化和企业商业化运营管理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通用型专业化服务。初创科技型企业普遍对知识产权、法律维权、财务税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专业服务需求较大,但考虑到专业服务领域准入门槛较高,特别是人力资本投入偏大等现实困境,往往将这些通用类专业服务外包给市场化第三方公司,以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随着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加快应用,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财务税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型专业服务机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利用平台网络效应扩大服务范围,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提升服务质量,呈现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专业化平台化智能化等趋势。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传统专业服务依托新模式新业态加速转型升级,并涌现出一大批新型专业服务机构,这也有力推动了创新创业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变革。例如,某法律领域专业服务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精准匹配法律服务供需,围绕事前制度完善、事中风险防控、事后纠纷处理三个维度,提供公司治理、业务合规、合同管理、劳动人事、知识产权、财务账款等六大模块化服务,力争做到确保专属、体现专业和发挥专长,致力于为企业打造“可依赖的云端法务部”(蒋勇、邹一娇,2019)。某综合性专业服务公司针对搜索耗时、成本较高和质量较差“三大痛点”,以财税记账为入口,延伸提供工商法务、知识产权、社保公积金等在线企业综合服务,形成涵盖知识产权细分品牌“快誉知产”、财税细分品牌“快合财税”、工商细分品牌“快奕工商”等专业子品牌的“平台+自营+SaaS”智能化一站式在线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某人力资源领域专业服务公司创建一站式线上线下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企业用户提供社保/公积金代理、商业保险、薪酬服务、服务外包、劳务派遣、人力成本优化等一站式智慧人力资源共享中心解决方案,旗下产品包括招聘通、入职通、薪资通、社保通、普保通、真福利、哆啦助手、人社云等。某知识产权领域专业服务公司独创智能化专利情报与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创新与专利情报、发明创新工具、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价值评估、专利分析运营等知识产权服务,实现专利技术智能分类、威胁专利智能预警、专利智能分级并一键生成报告。某知识产权领域专业服务公司运用“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提供从商标代理到知识产权检索查询、研发导航、预警分析以及知识产权布局、挖掘、保护和商业化全链条服务,降低初创企业获取基础性知识产权服务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研发风险。某财税领域专业服务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智能化、自动化财税管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代理记账、纳税申报、财税咨询、工商注册、人资社保等服务,并构建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征信服务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体系。

二、新型专业服务的供需特征

为全面把握中關村新型专业服务的供需特征,更好促进新型专业服务与创新创业企业协同发展,在对中关村创业大街、优客工场、创业公社、创业邦、北创营等重点孵化器进行座谈基础上,对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回问卷582份,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超过95%。

(一)从需求视角看新型专业服务需求特征

一是从总体上看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特征,普遍具有专业服务需求(见表1)。针对开办代办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咨询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财务税务服务、检验认证服务、会展推广服务这10项专业服务,544家初创科技型企业存在一项或者多项需求,占比达到95.4%。10项专业服务中,需求最多的是信息服务,231家企业存在服务需求;其次是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分别有225家和145家企业存在服务需求。

二是从发展阶段看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特征,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的需求均较高(见表2)。根据成立时间将初创科技型企业划分为3年以下、3~5年、5年及以上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有193家、298家、79家,所占比重分别为33.86%、52.28%、13.86%,超过半数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成立时间为3~5年。其中,成立3~5年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最大的是信息服务,其次是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成立3年以下或者5年及以上的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最大的是知识产权服务,其次是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企业成立超过3年后,对会展推广服务、开办代办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服务需求明显增长;企业成立超过5年后,对财务税务服务、检验认证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需求有所增加。

三是从人员规模看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特征,人员规模100人及以下企业需求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人员规模100人以上企业对会展推广服务需求明显增加(见表3)。根据人员规模将初创科技型企业划分为10人以下、10~100人、100人以上三个类型,分别有130家、429家、11家,所占比重分别为22.8%、75.3%、1.9%。其中,10人以下企业需求最多的是知识产权服务,占比达到39.2%;其次是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所占比重分别为38.5%、26.9%。10~100人企业需求量前三位依然是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所占比重分别为41.7%、40.6%、24.9%。100人以上企业需求最多的是会展推广服务,所占比重达到36.4%,排名位次由10人以下企业的第五位、10~100人企业的第七位上升为第一位。

四是从细分行业看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特征,不同行业领域对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的企业需求较为集中(见表4)。参照《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248家、64家、63家,累计比重达到65.8%。其中,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比重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等行业领域排名第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行业领域排名第二;金融服务需求比重在医药健康行业领域排名第一,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排名第二。作为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的重点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需求很大,在各自专业服务需求比重分别达到25.9%、17.1%、18.8%,分别居第一位、第二位、第一位。

(二)从供给视角看新型专业服务机构发展

一是从总体上看初创科技型企业供给特征,初创科技型企业多为新型专业服务机构。问卷调查的初创科技型企业中,提供一项或多项专业服务的企业数量为502家,占提供服务企业总数的88.1%。其中,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数量达到418家,所占比重为73.3%;其次是管理咨询服务,企业数量仅有26家,所占比重为4.6%;提供开办代办服务、法律服务、财务税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的企业数量都不超过10家。

二是从发展阶段看初创科技型企业供给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的专业服务特征与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总体特征基本相似(见表5)。首先,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比例高。成立3年以下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数量有166家,占该发展阶段提供专业服务企业的比重达到86%;成立3~5年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数量有263家,所占比重达到88.3%;成立5年及以上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数量有73家,所占比重达到92.4%。其次,不同发展阶段初创科技型企业均主要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成立5年及以上的初创科技型企业集中于提供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检验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

三是从人员规模看初创科技型企业供给特征,人员规模越大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比重也越大(见表6)。10人以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有114家,占该发展规模企业总数的87.7%;10~100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有378家,所占比重为88.1%;100人以上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有10家,所占比重为90.9%。从各类专业服务来看,随着人员规模扩大,提供信息服务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也越大,即10人以下、10~100人、100人以上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分别有90家、319家、9家,所占比重分别为78.9%、84.4%、90%。

四是从所有制类型看初创科技型企业供给特征,供给主体多为民营企业。根据不同所有制类型将570家初创科技型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外资企业等4种类型。其中,民营企业551家,占比96.7%,提供专业服务的有488家,占提供专业服务民营企业总数的88.6%,占所有企业总数的85.6%;外资企业9家,占比1.6%,提供新型专业服务的有6家,占提供专业服务外资企业总数的66.7%,占所有企业总数的1.1%;国有企业5家,占比0.9%,提供专业服务的有3家,占提供专业服务国有企业总数的60%,占所有企业总数的0.5%;港澳台资企业5家,占比0.9%,提供专业服务的有5家,占提供专业服务港澳台资企业总数的100%,占所有企业总数的0.9%。

五是从客户类型看初创科技型企业供给特征,客户主体多为民营企业且分布在中关村之外。根据不同所有制类型将570家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客户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外资企业等4种类型。其中,民营企业389家,占比68.2%;国有企业171家,占比30%;外资企业10家,占比1.8%。根据不同区域分布情况,将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客户划分为北京市、津冀地区、京津冀以外地区等3种类型。其中,北京市客户214家,占比37.5%;津冀地区客户152家,占比26.7%;京津冀以外地区客户204家,占比35.8%。

(三)从供需匹配看新型专业服务发展问题

一是从需求端看,具有专业服务需求多但集中度低的低频使用特性,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的专业服务使用频次多低于10次,外购服务支付能力弱、需求变动大。具备规模和品牌优势的新型专业服务机构,目前更多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通用性专业服务门槛较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初创科技型企业外购服务搜寻成本高。二是从供给端看,供给方目前更多来自中关村之外,中关村本土新型专业服务机构亟待发展壮大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特别是中关村众多孵化器也普遍外购服务,其延伸专业服务需求与在孵企业拓展专业服务市场之间的供需互动仍较弱。三是从政策端看,支持政策仍存在“空白点”。例如,中关村对垂直一体化综合服务机构的支持政策与一般孵化器并无区别,均以运营或房租类资金补贴为主,但这类机构的成本投入并不以运营或房租为主,实际能获得资金支持很少。

三、新型专业服务的发展对策

结合重点孵化器座谈、初创科技型企业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针对当前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和新型专业服务发展的供给瓶颈,深刻把握新型专业服务向更细分、更专业方向发展的趋势,着力解决新型专业服务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提升新型专业服务发展水平,更好促进新型专业服务与创新创业企业协同发展。

(一)聚焦需求,构建服务创新创业的特色化新型专业服务体系

一是初创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专业服务需求,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对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服务需求尤为突出,要以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新型专业服务体系。二是不同发展阶段和人员规模的初创科技型企业专业服务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创立时间3~5年、人员规模10~100人这个发展阶段,注重对接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型专业服务的同时,逐步加强管理咨询服务、会展推广服务等新型专业服务。三是专业服务往往与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交叉融合,深入把握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促进新型专业服务内容、模式乃至业态的创新发展。

(二)创新供给,搭建有效对接初创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服务平台

专业服务的重要特性是客户高度参与性、服务高度定制化,但中关村新型专业服务发展存在“两头在外”问题,( 即初创科技型企业大多是新型专业服务机构,但需求方多在中关村乃至北京市之外,孵化器也很少采购在孵企业的新型专业服务;初创科技型企业大多有新型专业服务需求,但供给方多在中关村之外。)要注重搭建新型专业服务机构有效对接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围绕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制约,着力破解市场需求少、企业融资贵、人才招聘难、场地租金贵等突出问题,培育壮大本土新型专业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针对中关村初创科技型企业专业服务需求多但集中度低的低频使用特性,加强知名新型专业服务机构与孵化器及重点园区的交流合作,降低新型專业服务机构的获客及匹配成本,更好服务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

(三)精准施策,助推新型专业服务与初创科技型企业协同发展

一是出台新型专业服务发展行动计划。针对中关村新型专业服务支持政策“空白点”和堵点难点诉求,建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研究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中关村特色新型专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支持和推进机制。行动计划重点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行业初创科技型企业,优先满足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需求,逐步拓展法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会展推广服务等。

二是搭建新型專业服务供需对接平台。针对中关村新型专业服务供需“两头在外”发展困境,支持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中关村新型专业服务联盟,面向“一区多园”特色园区、孵化器及创新创业企业,定期发布新型专业服务机构目录,降低供需双方的市场匹配成本。针对通用性专业服务门槛较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而特色化新型专业服务机构品牌认知度不高、市场拓展困难的发展困境,以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大对新型专业服务机构的市场对接。针对中关村新型专业服务企业实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孵化器与在孵新型专业服务企业相互支撑不足等问题,支持本土新型专业服务机构优先纳入目录,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设立专业服务券等方式,推动中关村新型专业服务的流程化、标准化、品牌化,提升新型专业服务初创科技型企业与知名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培育新型专业服务领域的本土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王昌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人民出版社,2018年。

2.张署红、杨学聪、佘惠敏等:《中关村新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发展纪实》,《经济日报》,2021年7月12日。

3.杨学聪、韩秉志:《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专访北京市副市长靳伟》,《经济日报》,2021年7月14日。

4.陈向东、刘志春:《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点的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观测》,《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1期。

5.吕一博、蓝清、韩少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基于iOS、Android和Symbian的多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5期。

6.林园春:《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链:理论内涵与政策启示》,《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

7.林园春:《创新创业服务生态链形成机制与优化策略》,《中州学刊》,2017年第7期。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16年。

9.陈和、蔡晓珊、隋广军:《专业服务企业研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议题》,《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10.周海炜、郑爱翔:《专业服务企业涵义与组织特征:国外相关研究评述》,《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11期。

11.蒋勇、邹一娇:《变革的逻辑——新技术驱动下的中国法律服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

12.Machlup,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13.Noyelle, T. Skills, Wages,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Service Sector. Westview Press, 1990.

14.Lorsch,J.W. and Tierney, T.J. Aligning the Star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

责任编辑:郭 霞

猜你喜欢

中关村创新创业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硅谷与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的比较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