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课文如何“教对”

2023-06-24花玉娟

关键词:自读课文文体特征初中语文

花玉娟

摘 要:《梦回繁华》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自读课文,应依据文体和课型“教对”。先从学生已知的“类”教起,明确教学的基本取向;再重点教学生模糊的“这一篇”,体现文本体式特征;最后,巩固“这一类”阅读,帮助学生建构适宜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梦回繁华》;自读课文;文体特征;文本体式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政策下区域中小学作业质效管理研究”(编号:B/2021/02/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梦回繁华》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安排的主要是事物说明文。《梦回繁华》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不仅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背景、作者、画面内容和艺术特点,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而且挖掘了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梦回繁华》还是一篇标“*”号的自读课文。相较于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由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自主活动也更充分,但这绝不代表自读课文就任由学生支配。自读课文同样需要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教材编排、文本特质和学生需要等确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好必要的阅读引领。也就是说,自读课文也需要“教”,而且还要“教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梦回繁华》应该教什么,可以怎么教,以期提炼出自读课文教学的基本路径,为日常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 从学生已知的“类”教起,明确教学的基本取向

这里的“类”主要指文体。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教学要从文体入手,明确基本的教学取向。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应主要了解新闻内容,关注作者的态度倾向;第二单元回忆性散文阅读,除了梳理内容外,还要关注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梦回繁华》所在的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就得聚焦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几个维度进行阅读。这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必须明确。

明确了基本教学取向后,就能确定“这一类”的基本教学内容,即说明文应该教什么。这个单元的“预习提示”中说,“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就《梦回繁华》而言,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文章围绕该画介绍了哪些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接着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幅画作,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些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但到了课堂,还得有选择地教,有侧重地教。

从学生角度来讲,阅读《梦回繁华》同样需要关注这些内容,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包括本单元前四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这篇自读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如在简单回顾说明文常识,明确阅读角度“梳理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品读说明语言”后,就可让学生从这些角度自主阅读,简单批注,然后在小組内交流。根据学生即时展示的学习成果,教师可适当总结和提示以下重要内容:(1) 说明顺序,由《中国石拱桥》从概括到具体的整体说明顺序以及具体介绍部分的时间顺序,《苏州园林》从总说到分说的顺序以及分说部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类推到本文综合运用了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的特点。(2) 说明方法,借鉴《中国石拱桥》中用一系列数字凸显赵州桥、卢沟桥雄伟壮观特点的说明方法,明确本文在介绍画卷时列数字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3) 说明语言,这个单元前两篇教读课文中“大约、可能、在当时、几乎”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阅读《梦回繁华》同样可关注这些词句,感受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

这一步教学是从学生已知的“类”——说明文教起,在依据文体确定基本阅读取向后,引导学生运用之前所学自主阅读,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无需多花时间,速战速决即可。

二、 重点教学生模糊的“这一篇”,体现文本体式特征

以上解决的是说明文一般读什么的问题,教的只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内容,或者说是学生“学”过的内容,严格来说,“这一篇”说明文还没有教。因此,即使是自读课文的教学,也不能到此结束。那么,“这一篇”还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们要结合单元目标以及这一篇在单元中的教学价值,开发本文独特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还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四篇课文,加上《梦回繁华》共五篇,虽同属于事物说明文(《蝉》兼事理),却又各具特色。这里所谓的“特色”主要针对其“教学价值”而言,但也脱离不了文本的“原生价值”。一般来说,一篇选文兼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两种价值。原生价值,即选文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所具有的价值,教学价值是选文进入语文教材后增加的新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而教学价值寄附于原生价值之中。那么,与其他课文相比,《梦回繁华》具备的原生价值是什么?它在这个单元中所承担的独特的教学价值又是什么呢?

我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提示”就不难找到答案了。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指南,往往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参考指南。比如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中提到:

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堪称难能可贵。

阅读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这就提示我们,如果说《中国石拱桥》独特在抓住事物特征、运用举例子等各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重在建筑特点与历史画卷、内涵阐释结合说明,《蝉》最突出的特点是像讲故事一样叙述、描写,那么,《梦回繁华》的独特之处应该就在于“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而这两点常常是学生容易忽略或印象模糊的地方。

因此,这一篇还应该带学生“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深远的思想意蕴”。无疑,这才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自读课文教师最应该教的内容。那么,怎么把这些教给学生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以下是笔者教学《梦回繁华》的两个指向:

一是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四字短语):(1) 自由朗读介绍画面主要内容的三个片段,感受大量使用四字短语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特点。(2) 再看这三个片段,比较四字短语的变化。(3) 小结:作者根据不同景致的不同特点选用了不同风格的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由少到多,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画卷内容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二是探究深远的思想意蕴:(1) 出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中关于“宋元山水画等展示这个文明古国心灵历史”的一段文字,探究《清明上河图》背后隐藏的时代情绪。(2) 小结:《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写实的画卷、一部优美的乐章,更是一卷内蕴深厚的史册。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繁华盛世的怀念、向往、赞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 回顾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小组合作探究:中国馆为何选用《清明上河图》?它能诠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吗?(4) 结合项目主创人员于正和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所长程民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思考: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读这幅画卷,又能激发起怎样的情感呢?(5) 朗读课题。从创作者和当时人的角度,读出追忆与向往之情;从今人的角度,读出赞叹与自豪之情。

上述设计分别扣住了目标——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深远的思想意蕴,问题设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当然,可以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两个目标。不过,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实施时最好扣住其中一个目标,将一个目标完成好,另一个带过、忽略或放在另一节课上解决。课堂仍应以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为主,学习活动要充分,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适时引导和及时总结。这是自读课应该呈现出来的互动场景。

三、 巩固“这一类”阅读,建构适宜的阅读方法

带学生领会了“这一篇”的独特魅力,阅读教学最终还得从“这一篇”的阅读中整合与建构出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巩固“这一类”阅读。自读课文因为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教学手段,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步显得尤其重要。当然,此“类”非彼“类”,这里的“类”不再是宽泛的说明文这个大类,而是与“这一篇”文本体式相似或相关的小类,从属于说明文,但更为具体。因为阅读能力本身就是具体的。

回到《梦回繁华》,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可以带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 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感受文章条理清晰的特点;(2) 品读语言,体会本文生动典雅的语言风格;(3) 结合历史背景,挖掘画卷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前面介绍的两步对应的就是这三个目标(在一堂课上可以有所选择),但想要从单篇阅读中整合和建构出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恐怕无法很好地达成。四川师范大学靳彤教授在《“阅读方法”是什么?》一文中说:“技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即学生需要反复进行阅读实践才能掌握阅读方法(技能),进而形成阅读能力。”[1]因此,这篇课文我们还得继续往下教,通过巩固“这一类”,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阅读技能。

具体如何实施呢?我们再来关注本课“阅读提示”的最后一段话:“《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我们发现,教材推荐学生阅读的都是与《清明上河图》有关的整本书,侧重全面探究这幅名画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实际上可操作性不强,也难以训练具体的阅读能力。选择单篇文章让学生的阅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更容易实现目标。比如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与他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节选)等文,这三篇文章同样是跟这幅画有关的说明文,而且跟课文篇幅相当,不仅与课文主题、内容相似,语言风格也有可比之处,还都着墨于画作背后的时代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思想意蕴,可与《梦回繁华》形成群文,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在求同存异间更好地回应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最终掌握这一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当然,是选择一个角度还是多个角度进行群文阅读,是选择三篇还是两篇课外篇目,在具体教学时都可以灵活处理。而这篇自读课文只有教到这里,才算教出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学生的阅读也只有这样有目的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才能更好地回应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诉求——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一步也可放在课后完成,教师出好思考题,并注意检查和辅导。

总之,自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仍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建立有效关联,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教师的“教”绝不能缺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说明文单元有两个,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自读课文占了所有篇目的一半。因此,选择《梦回繁华》来思考和实践,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本文着力提供教学的基本路径,以达到“教对”的目的,至于如何在教对的基础上“教好”,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靳彤.“阅读方法”是什么?——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条预习设计为例[J].语文建设,2018(13):813.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文体特征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