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 情境 任务

2023-06-23王兆林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题名命题核心

王兆林

高考作文一经出炉,业内人士、专家、学者、教授们奋笔疾书,解读、评析、下水,百家争鸣,千帆竞发,见仁见智,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孰是孰非,谁说了都不算,还得回到题目上,从作文题出发,真正把命题意图、考查对象、考查目标任务弄明白,真正“引导教学”,而非信口开河,思接千载,把所有东西往这个作文题上贴,无限解读。2022年的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命题承袭往年的命题理念,突出新课标“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命题要求,以“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题目呈现方式,有效规避了压题、套作等风险。从材料选用、写作任务设置,别具一格,可圈可点。

一、试题解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先看材料。全国甲卷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三个部分组成,材料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一个情节:匾额题名。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翼然”二字,贾政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独辟蹊径,提出用“沁芳”。賈政点头默许,情节推到高潮。“沁芳”是宝玉自创,既新又雅,好在“点出佳境,不落俗套,契合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材料所述优劣可鉴,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无阅读理解困难。

再看写作任务。写作任务由三句话构成:

第1句话:“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句话是命题人对材料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并作了简要评析。三个题名表现出不同的层级,优劣可辨,高下可分,考生不难读出来。

第2句话:“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这句出自写作任务的话语,作为考生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命题人明示,所给材料是作为写作立意的依据,就论述文而言,是写作立论的依据,我们要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领悟,从中找到立论角度。二是这是一个文学作品故事情节,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除了审美体验,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教化,让读者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教人求真行善,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就可以理解“更广泛的领域”的内涵了。三是明白了文学的意义还不够,我们还要回到第1句命题人所概括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这三个关键词语上,从中读懂材料所蕴含的人生之理、社会之理。“直接移用”,就是照搬、照抄、照做;“借鉴化用”,就是挑选进行改变运用;“情境独创”,根据情境需要自主创新。由此,我们就可思考人生需要“直接移用”,也需要“借鉴化用”,更需要“情境独创”。难道社会不是如此,国家不是如此?读懂第2句话,写作立意的任务迎刃而解。

第3句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句话规定了考生的写作任务,即写一篇什么内容,什么体式的文章,其核心是写作内容。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把读材料获得的启示、思考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即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直接移用”,也需要“借鉴化用”,更需要“情境独创”?我是怎样做的?得失如何?如何取舍?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可见,这三句话,写作任务具体明确:有明确的材料关键词、明确的立意指向、明确的写作内容指向、明确的作者身份,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悟,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事。

二、立意分析

就论述文而言,以“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启示和思考立意。三个关键词是立意的核心词、核心概念。三个关键词既可建立逻辑关系,又可相对独立。

一是把三个词建立起递进的逻辑关联。三个词都是核心词,可立意为: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直接移用”,不能没有“借鉴化用”,更需要“情境独创”。三个词建立层递的逻辑联系,写作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层层深入分析论说。

二是三个词为核心概念词。三个词建立并列的逻辑关联,可立意为:移用、化用、独创各显其能,优劣并存,不可或缺。写作时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它们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与弊端进行辩证分析论说。

三是三个词以一个为立意核心概念词,可有三种不同立意。一种以“情境独创”为核心概念,可立意为:只有情境独创能改变学习和生活。通过分析“情境独创”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好处和“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存在的弊端论证。一种以“直接移用”为立意核心概念,可立意为:移用是化用之基,独创之本。论证“直接移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与“借鉴化用”“情境独创”的关系。一种以“借鉴化用”为立意核心概念,可立意为:“借鉴化用”是学习和生活的常态。通过分析论证“借鉴化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常态性,分析“直接移用”“情境独创”存在的弊端,如“情境独创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等树立自己的观点。

四是用一个核心词统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个写作任务词。如以“适合”为统摄核心词,可立意为:①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中走适合自己学习和生活之路。②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③有个性地学习,有创意地生活。④追星还是追己。⑤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最能实现生活价值意义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以“定位”为统摄核心词,可立意为:①照搬别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可取。②借鉴别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我所有不可少。③根据自身条件定制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和谐”为统摄核心词,可立意为:①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中实现学习的和谐、生活的和谐。②“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等。

三、备考启示

命题人在材料内容具体情境的设置上,既以往年所用材料类型相承接,如2018年全国二卷二战期间发生的“弹痕”经典历史故事,2019年全国三卷“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现实故事,2020年全国一卷春秋时期的选才用才经典历史故事,又不落窠柩,大胆创新,选取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把具体情境设置材料领域扩展到文学作品,以小见大,一叶知秋,让考生感悟思考经典名著的思想价值、思维品质,让考生沉浸其中,又出乎其外,回味无穷,充分体现情境任务的具体性与典型性。除了材料内容情境设置独具匠心,命题人在写作情境的设置上也贴心、暖心,在写作任务栏里,命题人在对情境材料作了一番分析后,说:“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把考生從名著情节中拉到现实社会中来,拉到考生自己过往的学习和生活中来,用读经典的启示来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用经典烛照现实,这也是经典永流传的价值与魅力所在。这个的作文题,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难吗?不难!

另外,命题人在写作任务的设置上,除了上述写作情境外,还以高度概括材料情节的词句给考生提供立意的明示和暗示,并给考生充分的提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只要稍有文学阅读思维的考生都能明白“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在立意写作中的分量:文学即人学,文学即人生。文学能净化读者的灵魂,规避读者人生。这样,文章的立意与写作自然就回到了考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回到了社会现实生活中。

再看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给足考生文体选择的空间,各取所需,扬长避短,记叙文、议论文都能发挥所长。

高考命题讲“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高考作文是命题者为考生量身准备的,以具体的材料情境为载体、以个人学习和生活情境为驱动的典型写作任务。这样的命题,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考查目标任务。因此,对作文题的解读和写作指导,无论是材料解读,还是立意和写作指导,都要紧扣写作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白,考试作文是自己在材料情境和个人情境中真实的一次创作活动。就论述文写作而言,立意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充分性和逻辑性、思辨性都是针对考生这个特定人群的要求,任何无限放大,或过分解读考场作文写作内涵和任务要求,都是违背命题意图和考查对象、考查目标。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题名命题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栖凤阁题名记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佳石选赏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