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构建有人文内涵的历史课堂

2023-06-23罗国林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公民历史

罗国林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有效促进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初中历史课堂的生命力所在。让历史课堂多些人文关注和温度体察,让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背景

近日,南京玄奘寺“祭鬼”事件震惊全国。在惊愕与愤怒之余,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不禁在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和我们当下历史教育中人文性本质和公民性特点缺失的现实或多或少是有一定关系的。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本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基础教育的公民性特点”等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努力付之于教学实践,然而,要真正构建“以学为本”,以培养健全人格公民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却并非一朝一夕能轻松实现的。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现在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的历史课,本质上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只不过大家努力地在课堂上增加点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以为这样,便实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便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其实,这样的历史课堂,依然是以灌输现成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让学生提升答题能力为终极目的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使本应该充满人文气韵,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在开启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健全公民人格方面大有作为的历史学科,变成了一门充斥着时间、地点、人物、影响,一味死记硬背,与现实毫无关联、乏味无聊、令人头疼的功课。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格教育,也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公民,进而能负责地对待自我、社会和自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公民。因此,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具有积极向上价值体系和家国情怀的公民才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切地体味历史学习的趣味与“撼动力”,而不是被动接受。而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始。下面,我以自己在教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的“南京大屠杀”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历史课回归应有的“温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等素养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发现问题

“南京大屠杀”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第四子目的内容,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将搜集到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PT。结合课件,我和学生通过互动,逐渐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顺利,师生互动也比较充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背景、日寇犯下的罪行、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学生掌握得都比较清楚。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史料翔实、学生小组合作热闹、课堂线索清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反馈良好。就在我陶醉于课堂的成功并让学生进一步谈谈对日寇所犯滔天罪行的感想时,不经意间,我居然听到了有同学边讲述边发出的轻笑声,看到了他们在回答问题后满意、轻松愉悦和毫不在乎的表情。

惊讶、失望、愤怒交织在一起,我几乎被击垮了。

为了真实地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我以学生谈话的方式进行了课后调查。

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生:“您讲得很详细,内容线索清晰,我听明白了。”

生:“老师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

生:“上完这节历史课,我确实记住了一些历史知识。”

师:“你对南京大屠杀怎么看?”

生:“血淋淋,很残忍!”

生:“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关系不大。”

生:“我们更像旁观者,很难感同身受。”

仔细想想,学生的话是有道理的。确实,我在这堂课中只关心了自己讲课的感受,一味陶醉于课文的讲述中,活动的设计也几乎是把理所当然的情感强加给了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实体会,他们是喜欢、同情还是漠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知识的灌输和情感的灌输都是行不通的,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应该是历史学习的开端。

三、调整策略

为了对本课的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第二次授课实践中,我做了一些针对性的调整。在让学生了解了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了几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

师: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外广场铺满了鹅卵石,代表遇难的30万同胞。厅内是遇难同胞的名字和照片。

生:很直观、很震撼,再也不是抽象的数字。

师:失去孩子的绝望的母亲;闭上双眼吧、可怜的少年!

生:很难过,触及内心。

师:抗战离我们并不遥远,你能说说你收集到的发生在我们云南的抗战史实吗?

生:白族抗日英雄周保中将军与东北抗日联军……他的纪念馆离我家不远……

生:缅北滇西战役,击毙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滇缅公路……

生:松山战役,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

生:怒江对峙,当年如果日寇渡过怒江,大理也就危險了。如果大理有事,谁能保证当年的惨剧不会重演……

生:我曾到过腾冲的国殇墓园,很震撼!

师: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觉抗战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很多人和事我都很熟悉……

生:大屠杀很残酷,心里很难过,我不希望历史重演……

师:说得很好!我们学习南京大屠杀,绝不是为了培养仇恨,而是要铭记历史,不让历史重演!

四、课后反思

教育的根在人格培养,完善人格正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追求。当下的历史教育中人文性缺失,是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暴露的所有问题之症结所在。为了解决这种缺失,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就是希望广大教师从研究学法出发来研究教法。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所有教学活动,其核心目标与评价标尺都应该是“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不应该是“表面上的学生活动”。回到中学历史课堂,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历史不能通过实验重演,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历史知识“丰润”起来,让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让课堂回归应有的“温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领悟、体会、喜欢,到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所调整与转化,这样的历史教育才是有效促使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合格公民的历史教育,也才是“更好的历史教育”。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公民历史
论公民美育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新历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十二公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