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发展理论下开展合唱教学的探究

2023-06-23王铄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王铄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要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形象生动、注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在合唱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练声、强化和弦、记忆音高、调整音量、想象画面这几个环节,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实践活动,借此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完成具体任务,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参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标准》要求设计整体化的教学活动,将气息、音程、和声、声部、音乐情感等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指导练声,保持气息充足

掌握气息是合唱的基础。但是如果直接讲解如何呼吸,则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故此,教师可以基于认知发展理论,设计一些和练声有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吹一吹、唱一唱”的方法,逐步掌握呼吸技巧,确保气息充足,更好地完成练声训练。

《小白船》旋律悠扬舒缓,需要演唱者有持续、稳定、充足的气息。在合唱前,教师先设计安排练声活动,提升他们的气息控制能力。在“摸一摸”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参与“气流到哪里”游戏。他们一边发声一边抚摸自己的肚子,发现在吸气的时候,肚脐周围肌肉会向外吐出,相反,呼气的时候则会缩进去。他们可以相互比一比,看看谁吸气后,肚子鼓得更高,呼气后,肚子缩得更小。通过该游戏,他们增强了肺活量,为提供充足气息奠定基础。在“吹一吹”环节,学生主要训练气息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他们要在嘴边放置一张纸,然后持续平稳地向前吹出气流。他们要比试一下,看看谁能更好地控制纸条。通过这番训练,学生再次强化了气息训练,确保气息充足。在“唱一唱”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对歌”游戏。学生按两个声部分成不同的小组,先熟练掌握本声部的乐句,然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分别演唱。通过该活动,能看到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并再次强化气息训练。在三重训练中,学生逐渐建立起了抽象知识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该如何调整气息。此时,教师再安排他们合唱《小白船》,他们的配合效果更好。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将具体的发声方法和小游戏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助于转化抽象概念,辅助理解气息知识,提升合唱效果。

二、强化和弦,稳定音程关系

和弦指有稳定音程关系的一组声音。要唱好合唱,就要了解和弦相关知识,并唱准和声。它的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和声现象,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建构心理图式,然后再迁移运用到和弦的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发展理论的特点,教學效果也更好。

在学生演唱《翅膀》前,教师可以先用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声的效果。先分别给学生展示敲击碗和桌子的声音,让他们获得初步感知。然后再同时敲击。学生觉得,两种声音混合在一起,给人杂乱的感觉,听起来很不舒服。接着再有规律有节奏地合奏,学生发现,声音相对融合了很多,给人舒服的感觉,由此他们初步了解了和声的效果。此后,再让他们分析《翅膀》的乐谱,找出其中有多个声部的部分,分别唱出这两个声部的旋律,说说它们分别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觉得这两个声部一个音比较高,一个音比较低。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可以用同化的方法,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图式中去。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联系具体事物,构筑起理解抽象知识的桥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记忆音高,增强和声感觉

合唱的难点在于演唱者要记住自己演唱的旋律,同时又要倾听其他声部的旋律。这导致部分学生容易被其他声部“带偏”,出现走音等问题。故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音高,增强和声的感觉。鉴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故此教师可以采用手势辅助法,将音高和动作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控制能力。

在合唱《明天会更好》的时候,教师按照“学习手势、辅助吟唱、合唱配合”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在“学习手势”环节,给学生举例子,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音符,用手势放置的位置,代表音高。在熟练演练后,他们很好地掌握了不同声部的音高,提升了理解能力。在“辅助吟唱”阶段,他们要一边哼唱《明天会更好》的旋律,一边做出相应的手势。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合作,相互监督对方的动作,看看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在“合唱配合”环节,学生配合动作合唱,看看表演效果如何。在这次表演后,学生发现运用形体动作的好处,这样一方面能帮助自己记住音高,另一方面起到了伴舞的效果,让表演效果更好。奥尔夫教学法将声势、形体、游戏等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具体感知能力。这样就能将具体的动作和抽象的音乐知识关联起来,符合认知发展理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高的记忆,增强他们的合唱能力。

四、调整音量,找到和谐声部

由于每个学生的演唱水平不同,驾驭声音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他们很难协调好音量,使演唱变得更为和谐。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用一些具体事物作为引导,帮助学生注意音量控制,找到和谐声部。

在演唱《雪球花》时,不少学生都体会到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歌曲,于是不少人都有意提高了音量。但是这造成不同声部之间相互冲撞,音响效果并不好。而且,由于学生的音量不同,所以导致有的人声音过响,有的人太轻,不够和谐。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三部曲,帮助他们学会调整音量。在“演示感悟”部分,教师用铃铛和响板模拟不同的声部,并有意加大响板的音量,让学生说说感受是什么。学生发现,这样几乎听不见铃铛的声音。教师又播放此前学生演唱的录音,让他们看看能否分辨出两个不同的声部。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并非唱得越响越好。在“自主演唱”环节,教师让学生试着自己控制音量,从单人演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双人合唱。他们要对比双方的音量,看看是否会干扰对方的声音。在“合作表演”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演唱。此时加入指挥,当双手指挥棒向上抬起的时候,不同声部的同学都要抬高音量,落下的时候,则要降低音量。如果只抬高一侧的指挥棒,则说明只有一个声部需要调整音量。这再次给学生造成了困扰,他们在反复演练后,终于学会结合指挥的要求控制音量。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在“演示感悟”环节,他们对音量调整的理解得到平衡状态。但是在“自主演唱”环节,他们又变得不平衡了。最后到“合作表演”环节,他们又变得平衡。这样就促使他们逐步掌握合唱技巧,学会控制音高。

五、想象画面,表现乐曲情感

在合唱中,学生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想象作品的画面,并将真情实感投入到表演中。这样的合唱才更打动人。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设计“画音乐场景、讲音乐故事、唱音乐旋律”这一系列活动,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唱出情感。

在倾听《樱花》后,教师组织学生试着画下音乐场景,说说该作品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不少学生都展现了草木茂盛、樱花开放的场景,体现出绚丽的春光。他们表示这样的音乐让人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在“讲音乐故事”环节,教师让学生再次倾听作品,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赏春游玩的经历,说说郊游过程中的小故事。通过交流,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愉快、舒畅的情感。在“唱音乐旋律”环节,学生分别演唱不同的声部,并体会这两个声部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在体会旋律中蕴藏的情感后,教师组织他们合唱《樱花》,试着融入情感。教师还安排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搜索其他展现景物的歌曲,倾听品味曲调中蕴藏的情感。他们还可以合作讨论,说说对这些乐曲的评价,试着创编富有情感的旋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比不同唱段的旋律,看看其中蕴藏的情感有什么差异。在演绎的时候,就能合作表演,形成情感复杂、充沛的合唱作品。

《标准》提出在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由此可见,《标准》提出的要求也符合认知发展理论,能体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学习特点。教师要注重情境性、生动性、实践性,优化教学环节,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小花.音乐核心素养下高效小学合唱课堂的构建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

[2]陈海滢.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启迪与智慧(上),2022(12).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音乐合唱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