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教学:让学生物理学习深度发生
2023-06-23黄萧
黄萧
【摘要】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度思考,操作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而评价能让学生生成科学的物理观念。理解性教学能让学生的物理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持续发生。
【关键词】初中物理;理解性教学;深度发生
学生的物理学习首先要对物理知识形成真正的、本质的、关联性的理解。物理学思维是一种从物理的视角、立场来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内在属性、相互关系等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整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外在的物理学习动机,其二是内在的物理学习动机。外在的物理学习动机就是围绕着物理的探究性素材、资源等而产生的一种外在学习兴趣;而内在学习动机则是围绕着物理学科知识本身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物理情境,用物理学科知识本身去发掘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质、潜能。
比如教学“蒸发”这一部分内容时,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蒸发”这一物理现象是一个发生在表面的、缓慢发生的汽化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研发了三个情境: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无论是在夏天还是在冬天,如果用湿抹布抹过的桌面都会很快地变干。同样,当医生给我们打针或者挂水的时候用酒精擦在我们的皮肤上,只一会儿工夫,这些酒精就会消失。那么,这些液体哪里去了呢?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笔者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在试管口套上一个气球。随着加热的进行,试管中的水逐渐减少,而气球也慢慢地鼓起来了。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二是笔者做了一个对比性的实验,将氨水倒入试管中,然后再用棉签在蘸上酚酞在试管口,学生看到了试管口的酚酞变红,从而就说明了氨水的蒸发。同时,另一支装有氨水的上面放点油,并没有看到蘸上酚酞的棉签变色,从而也就证明了蒸发只是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三是引导学生做了一个蒸腾的实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蒸腾发生在液体的任何地方,并且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蒸腾必须达到沸点等。通过这样的几个实验,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蒸发的物理现象。同时,通过对比蒸发和沸腾,让学生理解了二者的差异。
二、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物理深度思考
在初中物理理解性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问题,可以是主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也可以是问题链、问题串、问题块、问题群等。作为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关系、不同关联的问题,诸如并列性问题、层次性问题、递进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统领性问题等。要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功能、驱动功能,让问题能催生学生的物理深度思考、探究。
比如教学“压强”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场景,如运动员对平衡木的作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锤子对钉子的作用等,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并让学生自主建构“压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呈现同样的木块不同的摆放,结果作用效果却不同。由此引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用什么来表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压力”和“受力面积”建构“压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压强与压力有怎样的关系?压强与受力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着问题展开猜想、验证等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如压力大小相同、作用的受力面积不同;或者作用的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小不同)等。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能让学生自主建构“压强”“压强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的概念、结论,从而为学生有效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等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相关的问题增加一些“辅料”,从而让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启发性,让问题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动手操作:助推学生的物理深度探究
研究表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表征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操作性的表征,其二是图表、图像性的表征,其三是符号性的表征等。一般而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通过动手操作,相关的物理知识才能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在操作性表征的基础上,学生的符号性表征更有效、更深入、更持久。当然,学生的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地“动手做”,而是要融入学生的思维、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动手操作实质上是学生的物理具身性认知活动。
具身性的认知活动是学生的物理深度探究活动。作为教师,要积极地打造学生的具身认知的平台,提供学生的具身认知的契机,赋予学生的具身认知的权利、时空等。比如在教学“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得出相关的结论,知道“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的和”,那么教师只要演示一下实验即可。教材对这样的物理现象、规律等的把握就是通过符号来表征的。但是,如果教师需要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不仅能得出相关的结论,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技能,就必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事实上,只有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物理实验与物理思维等结合起来,才能助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熟悉连接电路的表征,更有具备连接电路的能力。这样的对电路的连接表征与连接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电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符号表征与动作表征、图形表征等结合起来。只有基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才能牢固、牢靠。
動手操作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物理智慧在学生的指尖跳跃,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集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学生的具身认知状态。实践证明,学生的具身认知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基本方式,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四、多元评价:生成学生的物理深层观念
物理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评价。评价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动力,也是驱动学生物理思维、探究的引擎。
要坚持多元评价,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物理学习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来思考物理现象、问题等。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证据,树立证据意识,让学生依据证据、事实等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判断、命题等。比如教学“密度”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设计研发了这样的现实性的情境性的问题:冬天下了一场雪,小明思考如何测量雪的密度呢?小明于是采用了如下的方法估测:他利用平整的地面上的积雪,使劲地往下踩,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凹下去的脚印。然后,小明利用一些测量工具测量有关的数据,就能估测出雪的密度,你知道小明测量的是哪些数据,他是怎样计算的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创新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数据,鼓励学生积极计算,从而解决相关的物理原始性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展开思考、探究。要让学生直面现实性的问题,与现实性的问题直接对话、交往。要对学生的思考、探究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的达成。
评价是初中物理理解性教学的重要组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物理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进行绝对性评价,而且要进行相对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物理认知、思维,同時要将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评价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促进和调节功能,彰显评价的引导、调节等的价值。
理解性的物理教学不仅仅要深化学生的物理认知,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同时要培育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意、态度等。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具身认知、多元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物理深度思考、探究,并让学生生成深层次的物理观念。作为教师,要建构一种“大物理教学观”,努力实现从“教学生物理”向“用物理来教学生”的转变。物理理解性教学,应当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夷.基于单元的项目学习活动案例——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直线运动”的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2018(5).
[2]周振宇.项目学习:内涵、特征与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9(4A).
[3]王淑娟.美国中小学项目式学习:问题、改进与借鉴[J].基础教育课程,2019(6上).
[4]李亚子.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J].中学物理,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