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思辨性议论文写作及框架建构的探讨
2023-06-23黄亚勤
黄亚勤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等改革的落实,如何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和水平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研究和落实的重要任务。近年的高考作文题需要学生多维思辨性议论与表达,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辨性议论文写作及框架建构的指导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高中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思辨性
思辨的含义是思考辨析,思辨能力是逻辑思维辨析思考问题的能力。《礼记·中庸》对如何才能博学多才指明的道路是,在求学过程中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阅读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来源。古今中外的一些论说名篇中,作者阐述观点、分析论文都具有思辨性,因而阅读经典的议论性篇章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当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任务群教学的要求,其中统编必修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的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单元由《谏太宗十思书》《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四篇文言文组成,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思辨说理因素。当然,让学生深度理解这些文本,就需要让学生参加读写说评思等活动,运用逻辑、理性和批判性的思维,获得作品的深度理解,感受论说的艺术性,获得教育与成长的价值。
阅读是吸纳,是获得语言知识与素养;而阅读与写作历来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作为选拔性的高考,一向重视对学生思维认知的考查。就思辨性而言,可以追溯到1986年高考全国卷的“树木·森林·气候”,其后,如1990年全国卷“玫瑰花与刺”,2005年全国卷“忘记与铭记”等都需要思辨性的写作。对2021、2022的高考卷进行分析,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关于体育强弱的论述”等6份卷考查了思辨性,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等8份卷需要思辨性写作。可以说,在近年高考写作中,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思辨性写作,恐怕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二、高中生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框架的建构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写作能力和水平则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培养情况的重要体现。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写作方法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可行的写作框架也是必要的。
1.学会审题,明确思辨关系所在
在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高考指向下,审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2021年新高考Ⅰ卷“关于体育强弱的论述”这一作文题来说,学生要知道这种作文题的构成。
一般新材料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就“关于体育强弱的论述”这道作文题的材料而言,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是交代观点的来源——时代背景,如果学生知道《新青年》在1917年时的革命影响力,那么,就会明白这一“关于体育强弱的论述”不只是身体的强弱而言,应是由“耳聪目明”为发轫,探寻其表达的是民族振兴的突破口。如是,其后的内容从至強转为至弱和弱者变而为强的可能性,其中要注意的是转化的条件,即或是滥用其强,或是勤于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这部分的论述很有思辨性,学生要明辨出强弱转化是有条件的,可以推想如何保持“至强”,如何逐渐“变强”等做法。这可以由体育的强弱的由头联想迁移到人、社会和国家的“变强”,转为万事万物的变化的普遍性。就一个人的“变强”应该如何呢?要勤奋、要找到自己变强的突破口,要从心理状态、行动实施、思维等角度进行改进。材料的最后是提醒,即强者不必喜、弱者不必悲,更重要的是弱者对自己的变强要有信心,只要艰苦努力,内苦其心志,外劳其筋骨,就有可能逐渐变强。
除了材料之外,还有注意提示性。要求中明确了这一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就告诉学生可以跳出材料中体育视角与身体强弱的角度写作。提示学生要展示自己的思考,不能空说大话与套话,应写出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和中学生应有的认知、体验、感受和思考的作文。
“审题定生死”,如果审题出现了偏差,游离于材料之外,那么,不管学生的语言多么优美、思想多么深刻,都不会过及格线。而“立意见高下”,学生在精准审题的基础上,还要想方设法把作文写得有思辨性,显出思维的深邃。
2.建构框架,生成严谨思辨流程
虽然高考作文强调反套路化,但是,学生在写作中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思辨性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先掌握必要的思辨性作文的写作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促成其能够进行思维的建构,是他们能够写出个性化作文的前提。因此,思辨性写作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规议论框架,很有必要。下面我们就“七字六步”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框架进行分析。“七字六步”是将思辨性议论写作结构提炼成“引”“分”“合”“联”“怎么”和“结”等七个字,并按照顺序逐步展开,建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框架。
“七字六步”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扣住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引”。现在最常见的作文类型是新材料作文,需要学生对材料精准分析和解读,找到材料写作的指向,并围绕得出的重心论点写作。一般来说,思辨性议论要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建构的“七字六步”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方法下的议论文开头可以引材料、做分析、出观点。
如在一篇题为“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的习作开头第一句先引用美国爱默生的“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这句名言,然后提出更倾向于材料中的“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继而,提出我们要“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这一中心论文的提出引用了名言、引用了材料,简洁却又不显得直白、生硬。
第二步是“析”。要对中心论点中两个具备思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可以从“强”与“弱”的内涵、成因进行分析。如对弱可以这样分析:弱者,是弱小者,一般处于事物发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早春冒着严寒冒起的新芽,是刚刚破解而出的幼虫,可以是一个身体羸弱的人或者经济落后的家庭、国家。它们弱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力量上、状态上的弱小,也可能是精神、信念上的弱小。
另外,还要对“强”进行阐释,明确强的表现与成因。这样的行文不仅将中心论点进行了分解,还使论证比较深刻。在这里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深度分解材料中关键词、思辨的对象。一般来说,先是概念的理解,然后是外在表现,再是变化,最后是联系现实生活可能有的意义或影响。
第三步是“合”,要对两个分论点或者是思辨性对象进行分析。思辨性议论文的关键在于对两者关系进行充分认识,在分别阐释之后,还要找出彼此的联系。如“关于体育强弱的论述”,作文的材料中已经清楚地提出了强弱的转化。因而,学生只要结合材料内容,结合自己习作中运用的论据,论述两者的相对关系即可。但是在两个分论点或者思辨关系对象的分析中,要注意彼此间的关联性和议论的侧重性。
第四步“联”,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社会和国家写作。在强弱内涵、成因分析与彼此间转化关系的阐释、分析之后,就要联系当下,或正面或反面地论证强弱转化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是名人的成长事例、国家的发展事例,也可以是联系教材中学过的内容,如用《六国论》《过秦论》中的一些经典语段阐释强弱转化的道理。在“联”这个环节,一定要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
第五步是联系自身,谈怎么办。因为材料作文的提示语多有“体现你的思考”等内容,这要求高中生写出自己对思辨性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有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深度思索和探索路径。如在“自身与环境”这一思辨性作文题写作中,要写出自己对外界环境对自己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更要写自己怎么做才能有效利用对自身有益的外部环境,如何较好地应对对自己不利的外部环境。有考生写道:
面对外界,荀子告诫我们要“善假于物”,前提即是我们对外界与自身能力有清醒认识和判断,要具备精神上的独立意识,保持自身的独立思想,能够对自媒体时代的“毒鸡汤”有分辨力,能够在遇到问题与困惑时找到“伯乐”與智者。还要明辨之、笃行之,正道直行。
这里的联系自身,要有针对性并与写作材料紧扣。如“体育之效”写作的联系自身谈怎么办,大可从中学生当下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困境突破阐释,并与之前的“联”结合,建议和提醒其他的同龄人,体现正能量的引领。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思辨性文章的结尾要点题、紧扣中心论点。如“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为题的作文,就可以这样写:
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每个人都渴望强而不愿弱,只要有勇敢的心,一往无前地行,那么,无论是个人、民族还是国家,都会在思危中恒强,在奋发中变强。
在议论文写作中,“引议联结”式结构模式是一种最常见、常规的写作模式,这种结构模式也可丰富为“引议联深结”模式,就是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再深入探讨要注意的问题。
思辨性议论文的“七字六步”法模式建构可以说与“引议联深结”结构模式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体现着议论文写作要突出议论的深度和有效性。
总之,在当下的新材料写作和高考对学生思辨能力考查的应对中,培养学生思辨性写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可以操作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框架,显得非常必要。在以“七字六步”法模式建构为典型的框架建构实施中,教师要分项、分部训练,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种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