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持续观察中获得直接经验
2023-06-23邬乐翊
话题中的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之所以在进行过程中遇阻,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预设的问题远离幼儿的经验和兴趣。
教师基于对与“冬天里的动物”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判断,认为幼儿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因而设计了科学活动“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这主要是从教师视角出发的考量,教师并未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尽管在活动前的谈话中,有一名幼儿提到了有的动物冬天会长厚厚的皮毛,但这只是个别幼儿通过绘本阅读获得的间接经验。而且,幼儿的这种分享和讲述很受个人经验的影响,班里的其他幼儿未必会由此意识到这种现象的有趣,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这一点从幼儿去饲养角观察羊时只摸了摸羊毛便不再有下一步探究行动了便可见一斑。幼儿对动物过冬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经验铺垫,教师也未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幼儿基于问题的探究,幼儿自然对这个活动缺乏兴趣。
第二,幼儿学习的方式较为枯燥。
在活动中,幼儿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动物过冬现象没有直接的感受。尽管教师组织幼儿到饲养角去近距离观察羊毛变厚的现象,但是由于缺乏与不同季节里羊毛状况的对比观察,幼儿并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因而注意很快转移。而后续的活动几乎都是借助绘本、科普节目视频等开展的,大部分幼儿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直观感受,他们所获得的经验也就难以迁移。
尽管话题中的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上述问题。动物的过冬现象的确较难直接观察到。如果教师确实觉得有必要开展这一活动,就需要提前创设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兒观察身边的动物。例如,常常带幼儿去幼儿园饲养角看望小羊,鼓励幼儿与小羊亲密互动。通过长期的观察,幼儿不仅能看到冬季来临时羊毛长得越来越密、越来越厚了,还能体验到羊毛变厚以后触感的变化。又如,在班级自然角饲养乌龟,由幼儿负责照料。到了冬天,幼儿会发现乌龟不但食量减少了,而且常常一动不动……总之,学习的内容不必求全,幼儿并不见得需要了解所有动物的过冬方式。与其让幼儿蜻蜓点水般通过他人讲述、阅读绘本等方式间接了解一些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动物的过冬方式,不如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持续观察身边的动物进行深入的探究。
(浙江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康桥幼儿园 邬乐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