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一体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2023-06-23胡新荣岳娟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二里头一体中原

胡新荣 岳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上)》)的核心内容。该教科书的中国古代史部分更是以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虽然至秦朝才真正实现“大一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正如董仲舒所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秦朝大一统的实现有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中华文明起源之初。

北京大学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以“重瓣花朵”比喻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强调新时期时代文化是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中原文化居于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赵辉教授利用考古学发现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是在新时期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现的,即公元前3000—公元前2500年之间。这一时期,各个地方文明对中原地区施加影响,中原文明集各地方文明之大成。

先秦史家沈长云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一个过程,可以农业产生为上限,以国家出现为下限,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其诞生可以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纲要(上)》写道:“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地区,距今约3800年—3500年,以赵辉先生的研究来看,此时的二里头已是文化中心,接受了各地方文明的滋养。

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认为,如果将广域王权国家作为早期中国的标准,那么二里头的区域控制范围较大,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成为区域中心,故应被当作“最早的中国”。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中华文明从起源开始,就具备“多元一体”特征,“多元”是指当时存在的多个地方文明,“一体”指的是一个中心,即中原。“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多元影响一体,一体辐射多元。这一特征在夏、商、西周时期继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震中先生以“多元一统”来概括三代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多元一统”描述的是王朝的内外关系:“内”指的是王权直接统治区;“外”指的是王权间接支配的臣服王权的若干邦国。三代的国家结构是一种以王为天下共主、以王邦为中央、以主权不完全独立的诸侯国即普通的属邦为周边的复合型国家结构。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即是这一结构的体现。与商朝外服多延续旧族旧邦的统治,其权力源自古老的世系传承相比,西周王畿以外的属邦则主要通过周天子的分封而建立。从这一差别来看,虽然商周同属分权体制,但从商到西周,国家结构孕育着集权化的趋势。《诗经·小雅》所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仅是宗法分封制推动的文化整合与心理认同,在北京大学苏力教授看来,它也为后世提供了制度愿景,“秦汉以及后代的制度,其实就是西周的制度愿景的逐步展开,可谓一脉相承。在这一光照下,西周的封建制不过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信都不发达的早期农耕中国的不得已,是当时最务实的中央集权宪制替代”。

王震中先生认为:“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就是华夏民族的外壳,是复合制国家机制促使以华夏文化为纽带、为血脉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多元一体”既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国家结构,又是民族格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诸夏”成为民族自称,也成为周边民族对华夏的称谓。由此可知:其一,华夏民族内容已经形成较为强烈的文化认同,已然成为一个文化、政治实体,具备了民族自觉;其二,“华”“夏”二字包含价值判断,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周边民族以“华夏”称呼他者,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承认与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发展与扩大,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天下观。《孟子·离娄》所言:“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认为,东夷、西夷都能成圣,标准在于“得志行乎中国”,即是否接受了华夏文化。文化成为中国古人看待天下的视角,区分中心与边缘的标准。所以,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也可用现代语汇将其概括为“多元一体”,这是一个异常庞大的体系,可以容纳整个世界,哲学学者赵汀阳称其为“天下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一体并非只是华夏民族的一厢情愿,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可以找到诸多证据。五胡十六国时代,诸多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即可证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武汉大学胡鸿教授解释道:对于这些政权而言,“能够吸收、运用华夏帝国的文化,就能发展壮大为大的高级政治体”。所以华夏的文化不仅关乎意识形态,也关乎政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航先生正是从这一角度理解“多元一体”的:在多元文化互动的网络中,中原“大传统”的高价值项以制度为媒介,植入中原的非汉人群权威价值结构中,进而推动社会各方面不断接近中原文化主流形态,多样化人群和文化在高阶价值形态趋同基础上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价值结构“多元一体”的基础上。

哲学学者赵汀阳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将苏航所谓“中原高阶价值形态”称为“精神资源与统治能力”,并认为其包含三个因素:文字、制度、知识生产能力。这些都是可持续的精神资源,占有了这些资源就占有了权力运用的基础和政治合法性。这些资源使中原形成向心力,有了向心力,中国漩涡便开始形成,各方主动卷入到逐鹿中原的漩涡之中,卷入者也成为漩涡的一部分。

赵汀阳试图以“漩涡模式”来解释:为何中国古代主要采取防守策略,但领土却越变越大?但他也提醒我们:不要认为是中原地区定义了中国,而是中国漩涡定义了中国。赵汀阳的解释和提醒有助于我们认识“多元一体”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关系:首先,“多元一体”是双向互动关系;其次,“多元一体”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也是双向互动关系,“多元一体”格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发展,而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进步又巩固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二里头一体中原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沁园春·赞中原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