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2023-06-22卢璐颖
摘要: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该课程是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升学生的作曲水平,为其他音乐技巧的学习提供条件。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改革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价值,其次探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3
0 引言
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关键,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提升实践水平,如即兴伴奏或者即兴创作能力等,而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这一能力。
当前,在实际音乐教育中,教师对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视度较高,但没有认识到培养音乐技巧的重要性,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进行创新,在提升学生音乐技巧水平的同时,保证音乐教育质量。
1 改革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价值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不断落实,在这一背景下对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进行改革,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改革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保证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性
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学生能够掌握音乐在实际发展中的纵向逻辑,体会到不同和弦的内在含义,同时掌握多声部音乐的发展规则,对音乐作品進行有效演绎和处理。清晰掌控作品划分的段落,全面体会作品内涵。
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中,学生既能在演奏中灵活把控作品,又能提升自身即兴创作和伴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因此,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1.2 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作曲技术理论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教师通过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并且在作曲技术理论课堂中,学生通过创作训练等途径,也能提升创作水平。因此,对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进行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我国音乐领域输送复合型创作人才。
2 音乐教育中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现状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音乐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招生要求降低,学生数量的增多导致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实际开展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能通过课程评价和作业反馈的方式了解。但是在课程评价中,存在评价模式和指标单一等问题,无法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接下来的教学方向。
整体上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管理较为粗放,并且该课程的内在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完成练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能理解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内容。
从实际情况能够看出,不同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差异较大,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能针对部分学生完成引导教育,课堂中的逻辑不够严谨。并且学生数量增多,教师教学压力增大,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其中实践练习较为缺失,这也是影响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课程科学性、实用性的重视度不高,部分高校为培养综合性人才,压缩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内容,在其中加入公共课程内容。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其中比例分配失衡,则会出现学生专业素养不高等现象。
专业素养是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大幅减少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对该课程形成正确的认知,其音乐专业素养也会大幅下降,无法保证最终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质量[1]。
3 音乐教育中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3.1 将实践作为基础进行改革
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分析能力、创作能力以及鉴赏写作能力,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提供条件。但是由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在以往课程开展过程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作曲技术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将实践作为基础,加强作曲技术理论教学。
通常,人们主要利用音乐行为和音乐语境理解音乐,音乐情景建立的真实性直接决定最终的音乐知识学习质量。因此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将音乐情景的建立作为重点,确保其与音乐行为相吻合,而和声、复调以及曲式等相关知识学习需要建立在听觉、视觉等感官基础上。
例如,在和声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和声制作及和声语境体验中,完成教与学。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表演和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和声理论知识及和声示范等,通过音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另外,引导学生参与和声制作,利用钢琴完成弹奏练习或者使用电脑完成和声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音乐教学具有动态性,其中的各项因素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因此,学生在音乐体验中面临各种挑战,要利用自身音乐素养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和声理论素养与音乐挑战存在对应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科学设定音乐挑战,才能保证学生和声理论素养的良好发展。
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伴随一定的新鲜感,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兴趣与新鲜感会减少。尤其是在学习难度提升和挑战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学习兴趣也会下降。该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学生选择挑战自我,通过不断实践的方式,克服遇到的困难,在完成和声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二是学生放弃音乐挑战,重新进入初学者阶段,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会经历自我挑战和音乐认知的过程。
虽然在S1和S4阶段,都处于自我成长和沉浸体验阶段,但是两者存在一定区别,S1阶段为初学者对和声的认知,认知水平较低,即便处于沉浸阶段,也存在局限性。而在S4阶段,音乐素养较高,能够挑战高难度的音乐,学生的和声知识和专业水平进入螺旋提升阶段[2]。
3.2 建立多维度认知体系
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不仅包含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还包含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信息,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链接,因此,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中,仍然将其限制在理论认知的层面,无法实现全面改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针对作曲技术理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音响感知维度,其是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音乐教育要建立在音乐聆听的基础上,将作曲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声音概念。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针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文本,还要针对音乐本身,形成更加科学准确的认知模式。
第二,音乐设计维度,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复调、和声以及配器都属于音乐设计中的语法参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属于组织性质的声音概念,包含了特定历史实践原则。在和声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四部和声写作内容的占比,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和声分析和键盘和声分量中,在分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讲解和声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和声声部和组合逻辑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清楚音乐和声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音乐风格维度,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准和传统,蕴含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语境,这些标准在以往教学中利用语言和文本的方式传递,这也是音乐学习的必要条件。音乐风格维度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形成音乐思维,使其将音乐知识转化为音乐程序性思维。
第四,音乐表现维度,音乐表现主要包括音乐情感的表达和表现力,这是音乐表演中的实际要求。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要将音乐制作与音乐表达相互结合,为学生打造对应的音乐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音乐创作和含义,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热情。
第五,意识形态维度,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包含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意识,能帮助学生理解20世纪之前的西方音乐,同时呈现出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而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结合,在此基础上实现音乐的民族化改造。
多维度认知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阐释音乐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多层次地认知音乐,这也是音乐创作者与音乐爱好者的不同[3]。
3.3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实现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的主要工具,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相对独立的授课模式,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度不高,并且教学体系较为封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实际课堂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两方面入手,将提高音乐实践性作为主要目的,加强音乐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在课堂中开展实践等,促进教学方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要解决以往课程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在其中加入实践能力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在教学方法多元化改革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音乐制作,这是学生获取音乐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实际课堂中,仅利用语言和文本的方式,无法建立良好的音乐课程情景,教师要利用音乐制作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掌握作曲技巧,这也是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将表演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能拓展教学方法,同时完成音乐知识和音乐实践的有效融合。
第二,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将作曲理论知识与表演课程结合,引导学生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分析所学曲目,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增强表演能力。同时,还可以实现对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每个学生选修一门课程,包括音乐分析、声乐表演、钢琴表演以及和声分析等,实现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之间的高效融合,进而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鉴赏功能和音乐表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课程中加入音乐制作内容,学生通过制作音乐的方式完成创作,优化音乐专业效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曲技术理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完成音乐实践[4]。
第三,课程评估方式多样化。音乐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在評估中要采用不同的形式,从音乐实践和音乐反思的角度出发,完成课程的全方位评估。在以往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评价中,主要采用书面评价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最终评价的准确性不高,并且评价过程与音乐语境相互独立。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反馈。因此,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音乐制作、听辨能力等,将其作为指标开展评价。
第四,科学设置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练习。例如,在培养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开展和声教学,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钢琴伴奏织体写作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清晰了解织体类型。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和弦及歌曲配置和声、钢琴伴奏织体写作练习等。按照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构,完成写作练习,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
在培养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对相同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适当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才能顺利开展后续更加专业的教学。并且要鼓励学生积极练习,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实际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5]。
4 结语
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复杂,要将理论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课程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认知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保证课程评价的准确性,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指导。通过以上途径,推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发展,为我国音乐领域输送更加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匡君,杨庭峰.音乐教育中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评《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创作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8):139.
[2] 武宁宁.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评鉴,2021(16):79-81.
[3] 罗丁.数字化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3):244.
[4] 胡蘅鸾.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0.
[5] 张雪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与艺术教学实践[J].艺术研究,2020(1):156-157.
作者简介:卢璐颖(1977—),男,福建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