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名师课例比较分析

2023-06-22刘杨方星移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启示比较

刘杨 方星移

内容摘要:《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王崧舟、余映潮、罗豫三位名师执教此课的案例,在“诗意语文”“板块教学”和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教学特色。通过比较,我们在文言文“教什么”和“怎么教”得到启示,应从解读教材、重视诵读、任务驱动三方面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建构语言、在训练和品鉴中提升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并传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 《记承天寺夜游》 名师课例 比较 教学启示

基于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来细化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要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记承天寺夜游》选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情感丰厚,意境优美,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思维能力。“闲人”传达出来的旷达乐观精神,吸引学生传承东坡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偏重于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文言文教学。本文选取王崧舟、余映潮、罗豫三位名师执教课例,比较分析名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短篇文言文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记承天寺夜游》价值解读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只是虚名并无实权,不得签署公事。《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记录了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

(一)《记承天寺夜游》原生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短短85个字就清晰地记载了一夜一游一景一感。苏轼笔下不乏写月之作,此夜的“月”却与他此刻的内心相牵连,天上有知己“月”,人间有知己怀民,相得益彰。一个“亦”字,写出了苏轼有好友相伴的惊喜和满足,同是被贬之人的惺惺相惜给苏轼带来了莫大慰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点睛之笔用清雅高超的比喻手法,描绘了澄澈而又皎洁的月光,不含一个“月”字却字字珠玑,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虚实交错的境界,让苏轼沉醉其中。一个“盖”字,于“恍然大悟”间突出了月色的幽美,让人陶醉。苏轼的身心在也仿佛在如水般的月光下得到洗涤,洗去浮躁和不安,获得平静和从容。苏轼和自己和解,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意涵丰富的“闲人”,是无关功名和前途的,只有“闲人”才能欣赏到这般梦幻的月景。那一轮明月,那一份友谊,那一份通透的心态,是《记承天寺夜游》区别于其他写景抒情小品文独特之处。

(二)《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定位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所选篇目为《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歌咏山水的佳作。首先,单元导语对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方法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1]。其次,课前两则预习提示突出朗读与默读的结合,并对学生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1]。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课后“思考探究”则从文章结构和知人论世两方面设问,“拓展探究”设置改写为白话文的个性化写作活动。教材贯穿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以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2]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三位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例比较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之一,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均是经过精心准备、多次研究后呈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研究价值[3]。选取王崧舟、余映潮、罗豫三位名师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教学个性和教学经验,思考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三位老师教学基本流程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以词入文,走近苏轼。其次,让学生进行朗读排列,帮助理清文章结构。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理解“闲人”的心境。最后以学生创写抒怀结束课堂。

余映潮老师上课伊始,展示四则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走近东坡,走进文本,探讨“神品”之神。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有味地读,完成“读背”的目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变形,师生共同探究神品的结构层次多样,体会文章“起承轉合”的微妙之处。用“神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寻找被称为“神品”的原因,体会文章的“一点之美”。

罗豫老师的课堂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回顾课前任务,进入文本。第二步是让学生诵读课文并且感受月夜。第三步按照“时间、地点、人、事、景”顺序填写表格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第四步,鉴赏分析写景名句,体会景中含意。第五步迁移学习《定风波》,并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在事、景、情的不同。

(二)三位老师教学比较

名师的课堂共性和个性并存,鲜明的教学个性正是名师教学魅力的独特所在。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推进和教学问题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名师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所在。

1.教学共性

首先,三位老师都注重文言字词的梳理。“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指导学生消除这个障碍就成为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首要工作。”[4]语文具有工具性,其工具性在于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老师们都重视学生的读。“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读课文时,用朗读来熟悉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在解读中,以朗读意会之。意会之余,以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领悟。”[5]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老师都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达到读而能诵,不仅简单要求读,而且还要富有情感,读出“闲人”心境。

第三,名师都聚焦景物描写。引导学生鉴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名句时,侧重于品味自然之美和写景手法之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并引导从修辞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第四,三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苏轼形象。“闲人”不仅传达出了苏轼自我和解的豁达,更蕴含着其身处逆境的乐安天命。名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走近苏轼,与那年那夜的苏轼产生共鸣,感受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那一份旷达的胸襟。

2.教学个性

第一,王老師在“诗意语文”中培养情感。他以词为切入点,注重情感的传达,以“心境”一词作为圆环,带领学生们走进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课上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营造氛围。在写景句子的处理上,王老师让学生们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能不能加上“月色”一词,体会苏轼写景的含蓄与韵味。

第二,余老师在板块教学中提升思维。他以学界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评价为切入点,用“神品”贯穿朗读和赏析两个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达成“板块”教学目标,推动整堂课目标的达成。

第三,罗老师紧扣教材学习提示。立足整体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进行对比教学,结合学习提示设置教学活动。此外,罗老师链接“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故事,拓展课堂内容,让课堂呈现发散性特点,并在教学中用苏轼的其他诗词来补充学习内容,使课堂充满韵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6]。他抓住本文主要意象——“月”,在课堂导入环节赏析苏轼借月抒怀的名句,使学生感受到其作品“月”所构成的意境美。他用“天上知己”和“人间知己”两个别致的切入角度进行艺术化的解读,带领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中。他没有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而是在四字短语的排列组合环节分析了“户”“入”“行”“步”等词,带领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四字词语排列组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不加“月色”来赏析写景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王老师构建三个不同的情境,以做官的人、生意人、读书人不同的身份让学生展开联想,带领学生感悟闲人的心境、欣赏月夜美景、感悟情谊的可贵。

余映潮老师利用“板块教学提升学生思维”[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融入课堂节奏,充分发挥主动性。余老师将本课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读背”活动,一个是“欣赏”活动。在“读背”的活动中,他多次指导学生要有味地朗读,要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出闲人的味道。在第二个板块中,他带领学生们进行有味地赏析,将审美作为课堂的高潮,以“神品”作为出发点,让同学们说出文章的“一点之美”,寻找被称为“神品”的原因。欣赏文章“一点之美”的活动真正以学生的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审美。层层深入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感受逐渐深化,不同侧重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形象思维达到新高度,逻辑思维是在丰富和渐进的课堂环节中强化的,学生整体思维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培养。

罗豫老师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两个学习任务来进行教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推荐学习资源,以一篇带动多篇。课前三项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初步解读文本,为后续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她以“景中含意,事中瞰景”为线索组织教学,聚焦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议论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视角鉴赏意境,提出什么是“闲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补充苏轼同时期作品《定风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化用其诗词为教学语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苏轼诗词的教学语境。罗老师的课堂,通过训练学生创新和发散的思维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三.课例分析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新课标为基准,解读名师案例,挖掘《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本教学价值,对教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必备品格提供参考。

(一)解析教材,了解编写意图

首先,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部编本教材利用双线组织单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阅读素养的两翼,目标是强化能力,沉淀语文素养。”[8]其次,教师依据教材确定教学价值。从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来分析教材,解读教学价值。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教材文本无非是些例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利用好教材,依据编写意图落实语文素养,达到用教材教的良好效果。

(二)重视诵读,丰富阅读经验

首先,教师重视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感的培养。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时空差距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文本所在的语境,这就需要通过诵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理解内容。文言文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此外,在教材中,编者也有意识地提示学生用默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最后,有许多文言文是入选必背篇目,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背诵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知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任务驱动,提高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王本华主张“教师构建以任务驱动为重要形态的自主探究交流活动,真正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9]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节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阅读体验是属于自己的,在多样的活动中提升个人素养。其次,任务驱动是教材编写意图的体现。教材编寫中的学习提示也是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所选用的例如“朗读”“解释”“体会”等动词大都为指令性动词。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学生学情的具体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教法,在任务驱动下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短篇的经典篇目,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和“学段要求”,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建构语言、在训练和品鉴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特色,重视深入解读教材,用诵读带动全篇,以任务驱动课堂,扎实落实教学目标,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3]单梦帆.《记承天寺夜游》课例比较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8][9]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35-42.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启示比较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