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的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2023-06-22郝忆南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用户界面交互设计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教育关注度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移动教育软件来对儿童开展启蒙教育。教育APP的用户界面是儿童学习接受知识的重要载体,对其设计呈现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学习吸收效果。然而,当前一些移动应用开发商针对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的设计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难以切实基于用户特征提供科学合理的功能,使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从学龄前儿童特征、移动终端用户界面设计入手,阐述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的用户界面设计原则,论述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的用户体验设计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员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教育APP;交互设计;用户界面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0 引言

學龄前教育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教育产品、学习工具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身心发展。在身心发育、受教育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认知能力薄弱等。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时,应充分把握学龄前儿童的实际特征,继而结合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需要开展科学设计,让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进步[1]。随着学龄前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学龄前儿童教育APP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研究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的用户界面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龄前儿童的特征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指还没有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尽相同,通常为5岁或者6岁。我国规定的儿童入学年龄为6岁,所以这一年龄之前的儿童都是学龄前儿童。本研究主要面向的用户群体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对于该阶段儿童的学习发展,应把握其学习方式及特征。各阶段儿童的特征各不相同,为切实提升学龄前儿童在使用教育APP时的用户体验,在设计时必须深入了解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1.1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变化十分明显,并且身体各部位尤以大脑发育最为迅速,其条件反射稳定,学习能力、记忆力显著提升,并逐步构建起自身的言语系统、符号系统,能尝试表达自己。

眼睛是学龄前儿童感知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人对很大一部分外界信息的接收均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学龄前儿童对色彩的辨认度不断提高,已具备分辨色彩微小变化的能力,对鲜艳颜色尤为关注,且受到胎儿时期所养成的习惯的影响,对红色更是十分敏感。

耳朵作为学龄前儿童获取外界信息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听觉能力会伴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成熟。和视觉相比,学龄前儿童可更为迅速地产生听觉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已具备较为稳定、成熟的听觉能力,能够感知声音的转变,可分辨出不同的音色、音调等,同时能够判断发声物体及声源,产生听觉印象。

触觉则是依托皮肤与外部世界接触所产生的一种知觉。学龄前儿童对外部世界形成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及好奇心,试图通过肌体去感知外部世界的转变,但因为肌肉发育尚不完全,所以他们仅限于适度开展移动速度相对缓慢、持续时间稍短、精确度要求偏低的动作。

综上,对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有效分析,并对APP加以设计,有利于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确切的感知体验。

1.2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0~15岁的儿童智力发展可分成四个阶段,而学龄前儿童处在其中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偏向于从主观角度考虑问题,思维还无法逆转,逐步可将抽象的概念与具象事物行为联系在一起,但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对父母仍保持一定的依赖。和3岁之前的儿童相比,3~6岁的儿童对自身情绪的把控能力有所增强,但依旧表现出情绪波动大的特征,且耐心不足,乐于探索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及好奇心,会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

2 移动终端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主要是指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人们的一种媒介载体。用户界面设计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何种形式、何种交互方式将信息传递给用户,这关乎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印象。

用户界面设计主要由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操作逻辑、界面设计等不同内容组成。其中,用户体验主要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建立联系,并发挥作用,换言之,就是用户如何接触它、使用它。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现,决定了其对产品形成的印象,进而决定着用户是否会继续选择使用这一产品。

交互设计主要指的是人与软件、硬件等开展交流互动的过程。交互设计旨在让人有效迅速地了解产品的规则,形成对产品的有效认知,进而让产品不仅符合设计人员的意图,而且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交互设计的实现离不开逻辑指令,基于此,对于操作逻辑的确立就如同建立交互的规则,设计人员应设计提供一张详尽明确的视觉辞典,以此为交互规则呈现和与程序设计人员交互提供有力支持[2]。

界面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保持对页面排版、元素属性等的敏感度,建立画面线框图,以保证全面设计的规范性,展现所设计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容关系,让各项设计都能够被用户接受和理解。学龄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向该群体的移动终端用户界面设计,就必须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好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操作逻辑以及界面设计等工作。

3 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的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3.1 及时反馈原则

在学龄前儿童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时常强调要反馈,也就是学龄前儿童对应做的每件事都应当给予及时反馈,即便是一个简单细微的动作,也要及时反馈。因此,在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设计中,应当遵循及时反馈原则,以此让学龄前儿童有效了解到自身行为会产生哪些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一个小比例或者数值透明度的调节,达到为学龄前儿童传递信息或态度的效果[3]。

3.2 积极反馈原则

在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设计中,还应遵循积极反馈原则,让学龄前儿童在给出正确答案时能够获得奖励,给出错误答案时受到鼓励。例如,在儿童给出正确答案或做出正确的动作时,APP要及时给予一个类似“做得真棒!”的反馈;而若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则反馈方式应当是类似“我们再想一想!”“你确定吗?”这种激励式的正面反馈。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学龄前儿童的APP使用效果。

3.3 减少使用文字原则

学龄前儿童尚不具备识字能力,加之他们具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因此在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设计中,设计人员在图标下方设置相关的说明文字,可能对大部分儿童而言并没有实质意义。尽管文字可帮助家长第一次或者和儿童一起使用APP时去了解相关功能,但APP最终面向的还是学龄前儿童,所以在APP用户界面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尽量减少大量文字的出现。

3.4 交互适配原则

在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尽可能设计与学龄前儿童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交互手势,因为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应综合考虑APP适用用户的年龄及交互手势。例如,对于图标元素的设计,应比成人类图表元素设计得更大,同时图标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空间,防止用户发生非自愿的误触。

4 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的用户体验设计路径

4.1 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用户界面元素设计

学龄前儿童对鲜艳的颜色十分敏感,其视觉尚处在发育阶段。在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明确色彩鲜艳度与配色设计难度呈正相关,对鲜艳颜色的应用要适度。在设计鲜艳、明亮的互补色基础上,画面中还可通过降低色彩饱和度或引入一些中性色,进而达到调和色彩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应确保用户界面视觉画面的主次呈现,凸显视觉中心,让用户界面显得简单易用。另外,在图形设计环节,可借助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与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特质相符的视觉形象;在字体设计环节,应尽量采用简洁、活泼的字体;在按钮操作设计环节,可选用图形符号引导用户。综上,学龄前儿童教育APP唯有有效把握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切实迎合其视觉认知,才能够赢得学龄前儿童群体的青睐。

4.2 保证反馈效率的音效言语设计

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APP可依托兼具趣味性和及时性的音效反馈设计,让儿童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儿童的学习成就感。在APP启动期间,过长的运行加载时间极易削弱孩子的耐心,对此可通过设计一个新奇趣味的加载动画,以此有效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研究表明,在儿童点击APP按钮时,发出及时的音效反馈,有助于拉长儿童对软件的使用时间。例如,在选择按钮设计中,若儿童选择正确,则呈现正向音效给予肯定,反之则呈现鼓励音效,同时引导儿童纠正自身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人员应基于对学龄前儿童认知特征的有效了解,引入与这一阶段儿童特征相符的音效、言语,进而实现对儿童的有效激励,提升其学习成效[4]。

另外,鉴于学龄前儿童听觉还没有发育完全,难以适应太嘈杂的声音,所以在设计APP职工的虚拟形象时,应综合考虑形象的说话语气、说话方式等方面与儿童的发展阶段是否相符。例如,在“小猪佩奇爱绘画”APP音效言语设计中,设计人员通过在佩奇与乔治谈话时设计的小猪呼噜声,以及在儿童完成任务时设计的喝彩声等,很好地调动了儿童对APP的使用兴趣,同时让儿童在完成绘画任务后变得更具成就感,切实提升了儿童对APP的忠诚度。

4.3 創设颇具趣味性的软件交互体验

相较于传统方式,触觉交互有助于让用户获得更真切的使用体验。这种交互形式需要应用到交互技术,依托APP的界面交互完成以点接触、力的传递,获得指尖与不同物体交互的体验,进而实现和谐顺畅的人机交互,实现对用户的有效激励。学龄前儿童尽管肢体协调性尚未发育完全,逻辑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难以理解复杂的操作,无法体会复杂的手势,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及好奇心,可通过设计手势操作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5]。

例如,“Little Kitten”这款APP凭借别具一格的设计,引导儿童在和谐欢快的环境中获得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使儿童的观察力、爱心等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设计人员通过APP创设了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场景,让儿童在体验一系列游戏中始终与最好的猫咪玩伴在一起,通过智能设备的麦克风向猫咪呼吸,猫咪会迅速给予反应,让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抚摸真实的猫咪一样触摸屏幕,APP中的猫咪也会根据儿童不同的触摸操作作出不同的反馈。这一交互设计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相符,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青睐。

4.4 建立激励性的行为反馈机制

就学龄前儿童而言,向他们提供必要的认可、表扬,有助于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因而,为有效吸引儿童使用APP进行学习,设计人员应全面分析儿童在APP中可能发生的交互行为,在APP用户界面设计中有效细化各个动作。例如,针对点开APP这一行为,大多数设计人员可通过设计“签到”奖励以实现对用户的激励,但对学龄前儿童而言,签到奖励并不适用,对此,设计人员可通过建立一系列由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的激励反馈机制,以让儿童获得乐趣,产生成就感,进一步增强用户

黏性[6]。

5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涌现出越来越多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APP。而如何从真正意义上让学龄前儿童在使用APP时学有所获,是教育APP必须思考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设计人员应充分把握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征,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用户界面元素设计、保证反馈效率的音效言语设计、创设颇具趣味性的软件交互体验等不同方面入手,助力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用户界面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贺蔷锟.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APP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4):140-141.

[2] 胥巧巧,张丙辰,徐浩洋.基于情感分析的儿童APP图标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6):212-216.

[3] 李代春.浅析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用户界面设计:以“宝宝学堂”为例[J].计算机系统网络和电信,2019,1(4):42-44.

[4] 朱吉虹,赵越超.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0):42-48.

[5] 胡治华.用户体验视角下学龄前儿童教育APP中的UI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1,34(13):176-177.

[6] 曹鑫,王冲.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幼儿教育类App界面设计研究:以“幼加”App设计为例[J].科技视界,2022(20):124-126.

作者简介:郝忆南(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交互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前沿与设计、动画设计与创作、游戏设计与策划。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用户界面交互设计
自然用户界面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路径创新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调节作用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用户界面体验图谱量化分析
UI用户界面色彩设计研究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RRS交互机制分析及基于该机制的节水APP实现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莆田电子商务界面设计的艺术研究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