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路径研究

2023-06-22布日古德高巧艳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布日古德 高巧艳

摘要:文章对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农牧区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科研能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内蒙古高校;音乐艺术实践;农牧区儿童;“义教”

中图分类号:J6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既要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又要承担服务基础教育的社会使命担当,这是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服务社会的重心。“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和环境转变过程,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自己的社交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历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投身社会基础教育,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帮扶农牧区弱势学生群体,关注内蒙古偏远农牧区儿童音乐基础教育,应成为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教育社会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活动,有助于创新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模式,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本研究以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活动为“小切口”,开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大主题”,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对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的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其有利于高校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据此调整专业办学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和计划,调整学科研究方向,使办学更具社会发展动力。其次,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志愿服务,可以使志愿者获得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使命感,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及学习和科研能力。再次,通过“互联网+义教”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助推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讲授”“课前+课后”“沟通+协商”“总结+分享”的创新实习模式,开拓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模式。最后,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内蒙古偏远农牧区学校,帮助当地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农牧区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除此之外,通过探究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的路径,不仅能够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还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履行了当代大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也是对国家科教兴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

1 开展多种途径与方式的“义教”活动,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具有先导性。文化能够体现国家的文明程度,塑造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价值追求。内蒙古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及设有艺术专业的大学,可通过以学校或院系的名义组建“义教”志愿团队,为农牧区儿童开设音乐课程;在边远农牧区设立定点顶岗实习基地;不定期地为农牧区音乐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开办青少年音乐培训班;组织开展音乐艺术进校园活动;捐赠乐器设备;建立长期校际合作;进行“一对一”帮扶;开设线上“义教”公开课;校企合作帮扶;推进城乡一体化教学等途径,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

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经过脱贫攻坚阶段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基本教育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各类人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努力深造,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是鄉村振兴的迫切需求。通过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 在“义教”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总目标为“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而且具有提升审美价值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应该合理运用地区传统文化和特色的多元文化进行教学。解放思想,大胆把当地传统音乐和其他音乐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教材、利用好课堂,让多元文化有效促进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其民族意识及民族精神是重中之重。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文化瑰宝,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增强其爱国情怀、民族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同时,在音乐教育中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也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要通过音乐“义教”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乡风文明引领力。倡导以鲜活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铸牢乡村文化振兴之魂。

3 借助高校音乐艺术实践“义教”模式,优化农牧区儿童道德情感培育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转型、乡村社会发展均离不开人才要素支撑。将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活动,对农牧区儿童道德情感培育体系的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并为经济繁荣且有凝聚力的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主要包括执行功能、记忆、情绪控制、合作、自信等方面。

情感发展是指个人培养体验、表达、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过程。首先,儿童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可以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可以说出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等多种感受。其次,积极的自我肯定,也就是积极地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自我肯定感强的孩子能够积极和他人沟通;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好奇心强,能够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情;不怕失败,有挑战精神;易于接受他人和新环境,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具备信心,乐于尝试新事物,努力追求成功,并为他人提供帮助,对自己的学习和成就感到满意。最后,还有感恩。感恩意识强的儿童能够欣赏生活中积极的事物,认可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并表达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可以增进儿童与他人的联系。

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这些基本能力是终身学习、身心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音乐艺术实践“义教”模式,对优化农牧区儿童道德情感培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4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义教”模式,实现内蒙古高校音乐实践创新模式发展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农牧区儿童教育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教育环境存在薄弱性。要解决内蒙古农牧区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模式,将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对接到教育欠发达地区,这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工作做深做实,实现内蒙古高校音乐实践创新模式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把自身的理想融入社会的共同理想当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既是社会的期待,又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3]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育规格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相符合,就需要我们着力关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把单纯的实践性课程提升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艺术复合型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合理优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延伸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空间与时间,科学化地将讲台与舞台并重,不断强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4]探究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的路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牧区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科研能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振兴。

5 通过“互联网+义教”项目的实施,探索新型“义教”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逐步缩小区域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义教”的形式,探索一条社会服务需求在微信APP等新媒体载体上的有效对接途径,搭建起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矩阵,对接农牧区儿童音乐艺术教育,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优秀的“义教”资源平台,从而实现大学生“义教”与服务对象的有效互动,达到“义教”的最佳效果。

“为不发达地区的公益实践和教学助学机构构建一个全媒体平台,也为新时期青少年儿童获取所缺科学知识提供一个有效的新平台;打造一个新颖的、免费的、创新的教学资源平台”[5],从而充实农牧区儿童的音乐教育资源,为农牧区儿童提供免费的远程互动“义教”,促进教育均等化,如利用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传递课堂等形式进行帮扶。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的实践途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水平。对内蒙古农牧区学校的孩子来说,不仅要提升其智力水平,还应使其接受音乐美育的熏陶,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6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路径的项目研究,立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内蒙古农牧区低收入家庭孩子、农民工家庭孩子、农牧区嘎查孩子等受助学生提供了学业指导、素质拓展、文化体验、亲情陪伴、心理疏导等内容的义务教育帮扶,使更多受助家庭受益。

现阶段正在深入推进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内蒙古高校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但艺术实践教育相对匮乏。通过对内蒙古农牧区儿童开展音乐“义教”活动,能让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好地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艺术实践相结合,促进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这也是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途径。同时,“义教”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机会,还为内蒙古农牧区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大量支持,能够促进农牧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改变农牧区学校音乐教学单一、落后的现状。总之,探索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介入农牧区儿童“义教”的路径,对构建高校音乐艺术实践创新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晶晶.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尝试[J].戏剧之家,2020(36):105-106.

[2] 陈琳,李琼.音乐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4):85-87.

[3] 何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研究:以大学生幼儿园义教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117-119.

[4] 陈捷.地方高校音樂实践教学的“特色化系统”之探索[J].音乐创作,2012(7):184-185.

[5] 郑钻科,蔡志海,黄俊生,等.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微益教”的研究与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82-284.

作者简介:布日古德(1980—),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高巧艳(198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