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价值阐介与动力供给

2023-06-22展茂浩马超石振国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展茂浩 马超 石振国

摘 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命题。探寻多元化动力支撑,摸索多维度发展路径,实现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体育价值,为乡村振兴踵事增华。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挖掘乡村振兴内涵出发,构建了乡村发展尺度单元、城乡融合趋勢、人的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三维内涵体系”;追寻了乡村发展过程中体育事业助推区域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助力产业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塑造“完整的人”的“五阶价值回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探索了以内源动力为主,外源动力为辅,内外力协同配合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动力供给”。

关键词: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体育价值;动力供给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3)02-0015-08

Sports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Value Explanation and Power Supply

ZHAN Maohao1, MA Chao2, SHI Zhenguo2

(1.Qingdao Financial Vocational School,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2. School of P.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Shandong, China)

[WT5HZ]Abstract: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alizing higher qua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era proposi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study explores diversified power support, explores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paths, realizes the value of spor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has constructed a "three-dimension connotation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scale unit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five-stage value response" of sports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chieve key breakthroughs, contribute to industrial upgrading,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shape a "complete human being" has been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case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multiple power supply" of spor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endogenous power, supplemented by external power and coordinated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wer.

Key words:sports empower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ports value; power supply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需求开始不断升级,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等新兴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单纯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向精神文化搭配物质文化的复杂需求升级,多元化的需求不断丰富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剧变。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化时代成就了信息传递的廉价与高速,地处社会和经济发展“角落”的偏远农村,同样感受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兴思想的剧变,对“美好生活”的苛求甚至丝毫不亚于发达地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现实。但是,在偏远农村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欠完善,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欠发达,经济和物质等“硬实力”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持续扩张的“软需求”等问题,这里成为新型社会矛盾激化的“主阵地”[1]。“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仍是新时代的发展的主要瓶颈。攻坚脱贫的全面胜利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小步”,更高层次的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奋斗的目标,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升温,社会各界对体育发展模式不断摸索,“体育+”和“+体育”两种新思维模式诞生,并受到广泛推崇。相关研究发现,体育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功能,在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中利用多元化的扶贫模式提高了扶贫效率、巩固脱贫成果[2]。“体育+”扶贫是促进体育贫困的主要手段,“+体育”是推进精准扶贫实践进程的重要手段,体育在脱贫攻坚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想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和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

本研究在探讨乡村振兴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体育回应乡村振兴的价值基础,继而探讨体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为乡村发展找寻多维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踵事增华。

1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三维内涵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试图用“乡村振兴”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1.1 乡村——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尺度单元

“乡”与“农”虽只一字之差,但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其概念之差略有悬殊。从历史来看,《说文》中“农,耕也”,晁错的《论贵粟疏》中“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农”作为“耕种”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结构出现;《说文》中“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王安石的《伤仲永》中“传一乡秀才”,“乡”更多作为行政区划和“城市外的区域”为主。从现实来看,部分研究中将“农村”等同于“乡村”来用,但是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概念有明显区别。王洁钢认为,“农村”概念呈现出地域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社区特征的不明显性等特征,而“乡村”概念更多在具体的、综合的、动态的方面体现其特征[3];秦志华认为,农村指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地区,是一个产业区域概念,而乡村是指乡政权管理的地区,是一个管理区域概念[4]。肖唐镖认为,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村”概念带有较重的产业特色,“乡村”概念则具有更宽的兼容性[5]。

综上,“乡村”代替“农村”随之而来的是区域的兼容性和产业的多样性,用“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其内在逻辑在于打破了传统“农村”空间上和聚居主体上的束缚,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瓶颈,使得“乡村”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尺度单元。

1.2 城乡融合——城乡发展新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社会文明形态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需求”“资本”“思潮”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现代文明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这种社会形态的剧变来源于“科技”“思想”等因素助力下的生产力的大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正面临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困局。加之,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相处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人心所向。

城乡发展的对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6]”,这种人类社会的分工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对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致使了这种人类社会分工,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城乡“两极分化”。而遵照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消除两极分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其目的在于用“融合发展”解决城乡“矛盾对立问题。”

1.3 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前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7]。”;后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8]”。这些思想诠释了共产主义发展最终的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发展不充分的“乡村”在其特定环境下的目的也是如此。

在乡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实现农民的解放,乡村振兴为农民的解放奠定基础。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农业生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在繁重劳动和恶劣环境中得以解脱,解放了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教育,使得农民摒弃传统小农理念,解放了思想;乡村振兴将农民在自然资源和社会关系这两股“盲目力量”中解脱,为农民自身的解放奠定了基础[9]。

乡村振兴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加之落后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精神文化条件是制约农民发展片面、不充分的主要原因。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有关举措,诸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打通壁垒。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于“个体人”的突破和“完整的人”的塑造,以此实现“人”与“乡村”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2 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五阶价值回应”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体育强国、体育产业、体教融合等话题不断涌现,体育已然成为“热词”,“体育”凭借其强大的兼容性与发展性渗透于众多领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20年底,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再进一步。在此期间,体育发挥了巨大潜力,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贡献多样的体育路径[10]。

2.1 突破地域空间限制,助推区域发展

上文中提到,用“乡村”解决“农村”问题,打破的是传统“农村”空间上和聚居主体上的束缚。体育路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突破空间限制,推动了区域发展。

在政策和资本等环境推动下,投资主体不一、风格迥异的各类体育小镇在全国“生根发芽”,并逐步“开花结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1]。这类小镇空间上突破原有建制,实现范围内文旅、体育等资源的整合,以体育产业为依托,搭配文旅、养生、休闲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具备一定空间范围的产业综合体。建设成功的体育小镇逐渐成为该区域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小镇的建设有效的打破了空间限制,为乡村资源整合和区域规模生产提供了抓手。

乡村大部分地区未被开发,其拥有的自然人文生态是“稀缺”资源,为盘活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国家旅游局和体育总局于2016年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涉及的区域较广泛,以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为例,长达上百公里的赛道往往需穿越多个乡镇,赛事保障、交通管制、运动员和观众的管理需要多地区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部门协作,无形中挖掘出乡村跨域治理模式,这种解决区域问题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治理模式[12]。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体育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间接推动乡村发展。

2.2 推动核心项目扶持,实现重点突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地区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受限于农村基础薄弱,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短缺,乡村振兴面临困境。基于体育扶贫经验和地方实践探索,发现体育路径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突破和扶持打开局面[13]。竞技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圈层,是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展现出积极作用。乡村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引入竞技体育赛事,短期来看,可直接推动当地建设,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实现短平快的帮扶效果;长期来看,经过赛事发展运作,可形成无形资产和资源禀赋,继而通过赞助、运营等形式,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同时成为区域发展样板,起示范带头作用。竞技体育赛事成为乡村项目扶持,实现重点突破的重要路径。

2.3 构建融合发展格局,助力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发展在于突破乡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新时代乡村多业态融合的产业振兴。乡村地区凭借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等资源开始了区域产业化的探索,多元化的业态在区域内不断集聚。随着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同频共振,以健康产业、运动休闲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业态逐渐兴起,并逐步向乡村空间转移。乡村地区具备的资源禀赋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体育产业的发展又对乡村资源继续开发挖掘形成新的资源禀赋,乡村资源和体育产业成为耦合互促关系,从而体育产业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进而,体育产业依赖其强大的包容性,不断填补区域产业链,扩大区域产业规模。在多元化产业模式的配合下,以特色资源搭配体育产业形成的“资源禀赋+体育IP”的发展局面形成,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就此产生。体育路径构建融合发展格局的同时,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具体表现在:其一,以休闲游憩、体育旅游、医疗养生等体育要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兴起,逐步实现了乡村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发展的态势;其二,因体育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关系,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内生动力,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其三,体育产业发展填补区域产业链,扩大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了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4 增强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

城乡对立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而乡村振兴战略中增加政策和资本供给,支持并促进乡村建设,其出发点在于打破城乡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城乡间资源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通转变。目前,受限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农村的特质性的影响,政策、人才和资本等资源流向城市,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乡村“空心化”问题,这种人口的单向流动限制了乡村发展。随着乡村不断发展,以体育旅游、体育养生为代表的生态体育的发展,依靠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生态为禀赋,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来此休闲、旅游、消费,更有甚者,部分地區出现城市绅士化现象,进而实现了人口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通的转变。人口的双向流动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的双向流动,资源的双向流动驱动了人口的双向流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14]。生态体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敲门砖”,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2.5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塑造“完整的人”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其最终目的在于借乡村建设发展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迈向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人平等,此时体育路径的价值呈现于多方面。随着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三大战略”的持续推动,居民的休闲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的需求可为“水涨船高”,当然这种趋势逐步向乡村地区蔓延、扩张。体育的出现逐渐让乡村居民意识到自己应当拥有的健康权与休闲权,并逐步在个体发展中找寻自我。体育意识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推动全民健身进程,赋予人“完整性”的同时,提升了健康素养,体育人的全面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十二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大力实施了“雪碳工程”,公共体育场、社区健身路径等体育建设工程遍布全国各地乡镇和村落,搭配公益性体育指导与体育民间组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为乡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增强体育意识,配齐体育需求,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志”和“器”。

3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动力供给”

唯物辩证主义提出,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运动之中,这些不断变化的过程集合构成事物的存在形态。当然,这些变化背后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人、财、物等多种要素的集中调配和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是内部和外部各种要素、资源共同发展的结果,涉及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共同发力。以外部环境和政策等因素驱动形成的外源动力和以内部资源和要素等因素发展形成的内生动力组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机制。体育事业作为公共事业的重要补充,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体育路径发挥自身政策、资金等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外源动力的同时,刺激乡村资源开发、繁荣产业和现代化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生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1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

乡村振兴发展实质在于实现乡村的繁荣发展,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然而,在广大乡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欠佳、“空心化”等现实和潜在问题交织,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贫血”状态,仅仅依靠自身基础和发展,短时间内实现全面振兴几乎不可能,需要持续不断的外源动力供给“输血”已改善“贫血”状态。重点在于“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15]。”体育提供的外源动力对乡村振兴具有以下几重作用:其一是叠加刺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凸显,国家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重视和大力振兴乡村的决心促使乡村成为近年来发展的主阵地,同时,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号角已然奏响,乡村“主阵地”在体育附加的刺激下产生无限活力;其二是资本和人才下乡,在相关政策倾斜背景下,“体育”成为新时代发展主旋律,受到各色资本的青睐,乡村发展过程中发展体育势必会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吸引各类人才,形成资本和人才下乡的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力量;其三是解放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制约乡村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乡村振兴旨在解放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和以休闲健身生活方式为主的体育理念为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理念和“灵感”; 其四是路径支持,发展能力不足和发展方式单一是乡村地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来自体育的外源动力依靠发展性兼具包容性的时尚体育IP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理论引导和可供落地实践的路径支持;其五是补齐短板,乡村地区的长期滞后发展造成其经济实力的不足,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短板,此时体育路径的选择在于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补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短板以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体育路径潜移默化补齐了乡村基础短板。

3.1.1 政策叠加:多维政治力量刺激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各级政府依托资源配置这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政治权威,通过政治、行政等政治力量,借助社会、经济等治理手段,旨在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标。21世纪以来,为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的突出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16],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平等问题。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体现的是国家集中力量发展乡村的政治决心。“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仍是现阶段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17]。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国家推动了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等战略,随之推动体育旅游、刺激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小镇建设等国家部委政策和地方性文件相继频出,“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稳步提升,由2015年1.71亿元增长至2.74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期间共建成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98个,新增体育消费试点城市40个,培育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96个,推出108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30个国家旅游精品赛事,“站在发展中心”的体育正以蓬勃之势进入快车道。体育政策的出台落地为乡村建设过程中体育路径的发展提供政治推手,“携带政治力量”的体育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乡村由“一产”向“三产”跨越式发展的方向,补齐乡村政策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维政治保障。

3.1.2 项目扶持:丰富区域帮扶路径

对于乡村振兴这种涵盖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战略谋划,不单要靠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有效的、具体的措施来保证战略规划的“落地生根”。通过何种举措可实现对乡村地区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帮扶成为相关研究和地方实践探索的时代命题。此时通过竞技体育赛事引入和项目建设为代表的扶持方式成为区域帮扶的特色形式,体育路径成为可供选择的帮扶载体。金华市磐安县小章村2015年通过举办全国“老年快乐气排球赛”一炮而红,随后3年来承办了近300场体育赛事,直接增收700余萬元;婺城区的莘畈乡和琅琊镇承办浙江毅行系列活动和中国山水四项赛事,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业的发展;2019年,孟州市举办乡村振兴马拉松赛,比赛线路连接文化广场、黄河明珠雕塑、黄河湿地文化园、黄河景观带等景观,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整合。乡村发展中竞技体育赛事的引入实现了发展的持续性,并实现示范带动效应。2018年,南昌县投资60万元在武阳镇创办乡村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基地的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丰富了当地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当地青少年发展的体育路径。竞技体育与乡村发展的有效“联姻”丰富了区域帮扶项目载体,推动了区域发展的持续性。

3.1.3 教育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引导

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战,中国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相关研究发现,源属于“造血式”扶贫的教育扶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提升扶贫成效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18]。以青藏地区为例,“十三五”期间青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且率先实现了从学前覆盖至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主体,且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98%以上,教育投资连续5年稳中有增,青藏地区各类各级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等均以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和脱贫标准,最终在教育扶贫参与以及多方力量协同下,青藏地区实现全面脱贫[19]。未来,教育的持续“造血”能力与“三观”引领价值将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力。乡村地区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宏观上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的一大步;微观上是乡村居民生活方式改革和发展能力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此时体育将接过“接力棒”,为乡村地区生活方式的升级和精准“扶志”贡献力量。一方面,从健康生活普及到运动养生知识和技能,体育提供了居民行为全过程的教育支持,为乡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升级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以知名运动员、奥运冠军“送教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在科普运动技能的同时,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等体育精神,旨在培养乡村居民努力拼搏、积极奋斗的精神,为乡村“扶志”提供路径。体育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1.4 氛围营造:全民健身思潮催化

上文中说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决定了乡村居民不单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具备完善的人格,此时,体育的功能得以显现。以“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为例,依托陈家沟太极小镇,不断完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居民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7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13%;另一方面通过健身活动和文体赛事等团体性活动形式,增加居民凝聚力,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20]。而今,作为国家战略的全民健身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农村已经成为主阵地。从健身理念的引导到个体健身行为的实现中间仍有不小的路途,此时,健身氛围的营造可有效提高居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1]。乡村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推进,其一,提高乡村居民健身热情,推动乡村地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奠定乡村健康的健身基础;其二,通过“雪碳工程”等形式,补乡村地区体育设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短板,为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助力;其三,通过补乡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全民健身技术岗位的短板,为乡村全民健身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技术人员的流动和融合,推动乡村绅士化进展。全民健身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多维支撑。

3.1.5 产业载承:经济发展创新载体

乡村发展问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通过解决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短板”问题,从而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人的发展”。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活水平提高,到生态建设,再到乡风治理,虽然涉及到各层面,各主体的共同发力,但任何层面都需要产业的支撑。所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的结构布局显著优化,2020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7 374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7%,超过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相关研究显示,体育产业作为朝阳绿色产业,为乡村提供体育有效供给,乡村振兴促进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和乡村振兴存在互促共进关系[22]。广东南粤古驿道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旅游等形式带动乡村服务产业链条,为所在区域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3]。如今,体育产业接过乡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接力棒”,一方面,为乡村健康“新生活方式”奠定产业基础,满足乡村居民精神和物质等多维需求;另一方面,依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等形式,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型产业路径。体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3.2 乡村振兴进程中内生体育动力

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然发生变化,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今后城乡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如今,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的改善了乡村地区“失血”“贫血”状态,取得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胜利。但是,部分乡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即“造血”能力较弱,面临“返贫”风险。乡村振兴2.0时代是由“输血”为主体转向“造血”为主体的阶段,是巩固扶贫成果,深化乡村振兴的阶段,是由外源动力主导转为内生动力主导,内、外部协同发力的阶段。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指乡村内部的各种发展或“准”发展要素及条件融合形成的发展推动力,其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自主”发展能力;二是“短板”补齐后形成的完善、健康的自然及社会生态系统。此时,探寻乡村内部“隐藏”发展要素,使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要素充分融合,协同发力,激活、培育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内生动力,通过“造血”改善乡村地区“贫血”状态,是现阶段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乡村发展过程中激活、培育的体育动力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其一是提升乡村地区“造血”能力,乡村地区在依托体育外源动力“输血”,补齐发展短板的基础上,有效地烘托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逐步实现了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形成乡村基础补齐、治理有序、产业复苏等局面,奠定“自我”发展基础,提升“造血”能力;其二是厚植乡村本土特色,乡村发展过程中体育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依托于本土资源禀赋,并在不断摸索与发展过程中挖掘文化资源,整合区域资源形成“特色”禀赋,以应对市场化冲击,从而为乡村特色的打造提供源动力;其三是提升乡村综合发展能力,乡村地区体育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实施,推动了乡村在人才培养、社会治理和资源禀赋发掘等多方面发展潜力,整体上提升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

3.2.1 文化承继:文化的挖掘与再造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根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冲击下,乡村文化建设滞后、公共文化生活衰微、文化资源匮乏、公共文化组织不健全等疲态尽显[24]。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存,其对乡村发展具有根源性及长效性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具体价值呈现为多层次:其一,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旅项目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其二,文化理念疏导、生活方式引领随之形成乡风文明的治理价值;其三,价值观厘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普及唤醒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形成的深层价值。体育路径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在于:其一,体育文旅综合体与体育小镇建设倒逼乡村文化挖掘与再造,以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屈子祠镇为例,对当地的龙舟文化和屈子文化深度挖掘,坚持民间龙舟竞渡赛事的开展,以龙舟文化为精神内核引领文化建设,使其成为集历史文化与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名镇[25]。其二,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促进居民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升级,形成的各色群众体育文化样貌;以太谷县乒乓球协会为例,协会以承办赛事为抓手,以基层乒乓球俱乐部为载体,大力发展全县乒乓球事业,并推动乒乓球活动向广大农村普及,截止2021年底,太谷县共有农村乒乓球俱乐部16个,吸纳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农民600余人,通过交流切磋,树立了太谷县乒乓球运动的良好形象。其三,奥林匹克精神、冠军精神的弘扬以及相关扶贫项目的开展“扶志”的同时,树立拼搏、进取、奋斗等积极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广西柳州市体育局组织世界冠军及优秀运动员前往三江县古宜镇中学、三江县八江乡平善村平善小學授课,分享体育故事,弘扬体育精神,宣传民族体育,弘扬拼搏战胜困苦、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价值观。

3.2.2 要素协同:资源的运用与整合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效整合乡村内部的各种资源[26]。大部分乡村地区之所以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资源和生产要素未得到合理及充分利用,呈现出“资源匮乏、缺少发展要素”的局面。实则不然,大部分乡村地区开发较少,“逃过”工业化侵蚀,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何将有效资源合理利用、分散资源整合聚力,是乡村发展的突破点。以“体育+文旅”为主体的体育发展路径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资源禀赋,有效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为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内生动力。随着相关项目的发展延伸,有效资源逐渐显露并成“散点状”分布于区域范围内,成为“发展点”。此时,借助全域体育旅游或体育赛事等相关形式将各“资源点”连接为“资源线”,形成特色“发展线”。各色“资源线”交相辉映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资源带”。以体育旅游和体育赛事为载体,孕育了乡村资源运用和整合的内生动力,形成了由“点”到“线”再到“带”的有效资源汇集,实现了区域内资源聚合,要素协同,合力助发展的局面。体育旅游和体育赛事等形式已运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广东肇庆市广宁县古水河郊野径开辟的100多公里徒步路线,贵州省铜川市建成的43公里马拉松智慧赛道,杭州淳安县左口乡户外运动项目,等等各色体育项目正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熠熠生辉。

3.2.3 治理有序:区域间治理与互动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是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显示了国家治理能力,但是在乡村基层治理方面仍存在些许问题。面对党的领导和政府工作深入乡村、乡村的人口构成和人际关系不断变化、乡村之间不断分化且差异逐渐扩大等现实背景,我国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未来需重点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27]。体育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为上述三大问题的解决提供内生动力。其一,通过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全民健身氛围营造,旨在培养积极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拔除思想理念“顽疾”,解决乡村治理中的个体问题;其二,借助相关体育组织及部门配合参与乡村治理,增强其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通过相应的全民健身活动或民间节庆赛事,创新治理模式,为解决人的社会管理增添新动力;其三,通过“雪碳工程”等形式的公益“下乡”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运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和配齐提供动力,扮演治理主体角色,为政府“分忧”;其四,通过区域范围内体育旅游路线等产品的开发或体育赛事的开展,将涉及不同行政区划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建立多主体互动关系,为区域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内生动力,为乡村治理的升级发展奠定基础。以广西万人农民篮球赛为例,以篮球赛事为载体,构建价值认同和秩序重构的平台,创新了基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吸引了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管理,为当地社会结构改善和乡村治理贡献了力量。

3.2.4 产业复苏:产业的萌生与阜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兴旺并不是狭隘的单一农业发展,也不是用片面的经济和市场价值来衡量,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是乡村多元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一种状态,具备了产业内容综合性、产业构成多样性、产业要素整体性三大特征。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功能扩展共同构筑了乡村发展的产业兴旺[28]。乡村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形成了“特色产品—多元产品组合—多层次产品体系—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体育产业支撑体系,为区域产业从萌生到阜盛提供全过程内生动力,为产业兴旺提供支撑。其一,在乡村地区区位、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的特色体育主导产品,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以体育产业为代表的乡村产业初生;其二,伴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时尚体育为主的多元产品涌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丰富乡村地区产品供给,为产业功能扩展奠定产品基础;其三,为应对消费者体验升级,构建多层次产品体系,时尚体育项目的精耕细作和精准化服务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扩展产业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最终,在体育产业的参与下,乡村区域内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空间合理、生态完善,形成产业融合、产业功能多样的产业兴旺新样貌。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其以体育产业作为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建设徐家埭棒球基地,举办国家级、省级赛事,奠定了该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而后又成立了嘉兴市郊野乡园田园综合体,实现体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4 结 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新征程,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承担民生、维稳等重大责任的基础保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度明确发展重心、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为乡村振兴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路向。结合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等多元战略,体育事业应发揮自身价值,助推区域发展、助力产业升级、推进城乡融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外源动力的基础上,激活乡村发展内生体育动力,形成内外力协同配合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为乡村地区“五大振兴”赋能聚力,为乡村地区全面发展踵事增华。

参考文献:

[1]张向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体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逻辑、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2(2):35-41.

[2]朱鹏,陈林华.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价值及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1(2):28-35.

[3]王洁钢.农村、乡村概念比较的社会学意义[J].学术论坛,2001(2):126-129.

[4]秦志华.中国乡村社区组织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J].求实,2004(1):88-91.

[6]卡尔[DK]·马克思,弗雷德里希[DK]·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7]卡尔[DK]·马克思,弗雷德里希[DK]·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330,510.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9]黄鑫权.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10]黄河,程传银,刘东升,等.我国体育扶贫经验与成果巩固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12):32- 37,63.

[11]展茂浩,石振国.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破局之路—基于GEM模型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4):25-31.

[12]张成福,李昊城,边晓慧.跨域治理:模式、机制与困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102-109.

[13]傅钢强,耿文光,夏成前,等.我国农村体育助力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回顾、使命延续和未来展望—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分析[J]. 体育科学,2020,40(8):27-34.

[14]任海.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8.

[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8.

[16]洪银兴,刘伟,高培勇,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8(9):4-73, 204-205.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2-06-24].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18]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3):170-177.

[19]李晓华,黄如艳,张琼.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青藏地区教育脱贫的新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92-99.

[20]楊青,刘静.乡村振兴视域下“以拳塑乡”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建构及治理—基于“武术之乡”陈家沟的田野调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1):87-95.

[21]张鹏,杨涛,刘艳娜.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76-81,89.

[22]司景梅.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6):713-718.

[23]夏明海,曹烨程,周少臣.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机制与发展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2):8-15.

[24]戚晓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再造与文化自觉[J].艺术百家,2018,34(5):94-98,116.

[25]刘如,方倩倩.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J].浙江体育科学,2022,44(1):68-76.

[26]郭珍,刘法威.内部资源整合、外部注意力竞争与乡村振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102-108.

[27]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管理世界,2020,36(2): 1-6,16,213.

[28]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

收稿日期:2022-07-10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CTYJ09)。

作者简介:展茂浩(1995- ),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石振国(1971- ),男,山东泰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