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研究
2023-06-22姜勇李浩
姜勇 李浩
摘 要:以“技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赋能构建新样态为逻辑起点,首先厘清技术赋能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从传统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明晰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内涵。从确立指导思想、明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程序和完善教学评价四方面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总结新样态中线上与线下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虚拟与现实融合三方面带给体育教学的影响,最后指出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在教师、学生、技术三方面的部分困境和理应进路。
关键词:技术赋能;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3)02-0066-07
New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echnology Empowerment
JIANG Yong, LI Hao
(College of P.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Abstract:Taking technology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a new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thors firstly make clear the concepts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hen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mode. The new mode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guiding ideology, clarifying teaching objectives, creating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mo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he integration of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and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ity. Finally, the authors point out some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chnology for the new mode and give reasonable approaches.
Key words:technology empowerm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new mode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技术的发展,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愈加密切,体育教育信息化是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2018年国家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标志[1]。由此可见,技术和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刻不容缓,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人才培养的标准。现代技术对体育教学赋予了新鲜血液,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设备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中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方法、制定新举措来培养现代人才。
1 概念阐释
1.1 技术赋能
“技术”是指作用于体育教学中,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一词最初是在心理学中出现,指通过环境、态度、言行的变化赋予他人能量。技术赋能是赋能的一种形式,它突出技术的作用,指通过技术赋予某种事物能力,即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增强个人或组织的技能、知识、经验与意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认为技术只是一个辅助产品,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但现在可以看到技术的强大力量,当它进入一个新领域时,其可能改变这个领域的发展。本研究通过VR、网络教学平台、新媒体等技术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赋能,创造出一个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标准的体育教学模式。
1.2 体育教学模式
当前,各位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尚未统一。在众多观念中,毛振明教授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他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通过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构建起来的体育教学活动程序,它包含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系[3]。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构建环节主要包含确定指导思想、明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程序、创建教学评价体系。
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问题表征
2.1 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主要强调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并增强学生体质,对体育道德、体育价值等体育理论和体育文化教学不够重视,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深度和广度不足的问题[4]。体育理论知识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基础手段,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健康体育的发展[5]。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加強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并对其拥有自己的见解,而并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很多同学知道投篮的口诀“顶肘、压腕”,却不知这样做的含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学生即使掌握了技术动作也不会在实战中应用的原因。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等体育文化内涵了解甚少。目前,健身气功、赛龙舟等项目很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也未对其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即便在生活中偶然遇见此类项目,也不知其是什么,这便一步步造成了传统体育项目的遗忘。其次,体育带给人们的精神刺激是不可替代的,它可以激发人的幸福感、成就感、责任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现在的体育课堂呈现出过度“安全”的现象,只要学生不出意外,便是一节合格的体育课,体育所蕴含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并没有很好体现。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纵然九年义务教育也未能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项目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2 教学时间与教育空间的局限
教学时间与教育空间的局限性极大地阻碍了体育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动作的练习往往只停留在课堂中,课外对其深入研究和反馈的寥寥无几,想要练出优美稳定的技术动作和培养正确的体育理念仅凭课上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便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联动教育。操场是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首要场所,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情感变化和课堂反馈,重视体育美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把握体育本体,实现多学科综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但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呈现出课堂学习内容并未显现出向外扩展延伸、课外教育也未完成向内渗透的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分离的现象。
2.3 批判思维和对话建构的匮乏
体育课程不是单纯地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它具有开发思维和促进交流的能力。十四五文件中明确提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其原因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知识要点和技术动作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默认知识的正确性,并没有对知识的客观性、准确性、价值与性质进行独立思考判断,也未能很好地实现同学之间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批判思维和交流能力沒有得到相应的开发,最终造成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缺失。兰迪·加里森教授指出学习应包含持续性对话和反思。在对话交流、思想碰撞过程中无数次肯定再否定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每一次的交流、反思都是对自己交际、思维能力“量”的提高,只有足够“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改变,才会出现真正的创新。
3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构建
3.1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内涵与指导思想
技术赋能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是依托于互联网、VR、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技术向教育融合赋能的产物,也叫做教育技术化。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技术的构成、功能和规律等因素通过一定方式影响于教育,使教育在某些层面发生改变并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6]。教育技术是促进教育革新的实践领域[7]。新样态体育教学模式以“导、思、互、练”为基准,教师引导传授为辅、学生思考、互助交流、练习为主,融合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课内和课外三个层面来转换学生学习思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扩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教学模式(如图1)。在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信息素材多样化与教学管理数字化渐渐突显优势。
根据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可知,教学模式首先应确定指导思想,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政策出台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便一直是“健康第一”,在此指导思想中,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构建中展现了由生物体育观向三维健康观的转变,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理论依据中也包含了三维健康观的教学理念。
3.2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在教学中期望学生所能达到的效果和标准。根据新课标内容、国家颁布的教育文件中提到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和技术对教学模式的赋能得出,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增加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激发创新意识、深度开拓美育功能;强调了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深化理解体育,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探究型人才;增强交流互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技术赋能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不再止步于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体育教学目标新方向。
3.3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教学程序框架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详细地说明教学活动中的各部分步骤,以及各部分步骤所要达到的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和程序不断发生变迁和创新,由最初的被动接受转向自主、交互、探究学习,转向混合、感受、探险等新型学习方式和程序[8]。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程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阵地由原来单一的校内学习,转变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多元化的泛在学习;教学情境由原来教室、操场等现实空间增加到虚拟情景空间;课堂主体变更为学生,教师更多呈现指引、引导的作用;教学内容由增强体质、技能掌握为主转变为实践与体育理论相结合;学习方式以课堂为主导转变为“导、思、互、练”为中心。技术赋能下教学程序更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输入、批判思维的锻炼、交流互助的培养和技术动作的形成。技术赋能下体育教学程序一般开展流程如如图2所示,以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动作为例,线上教学中首先老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信息媒介进行查找归纳,对三步上篮技术有一个大体认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归纳的材料展开讨论,考验学生的批判思维、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最后根据多方面整合,得出正确的“三步上篮理论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实战中怎么用”等结论,实现对其拥有独特的见解。线下课中,首先对线上课的讨论和评价进行回顾,然后老师讲解示范、深化理解,再通过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技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进行各种练习和检测。检测中教师对学生技术动作进行记录,有助于学生直接观察自身技术动作,提高视觉冲击。课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查阅,进行个性化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活动程序虽具有稳定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情况差异性、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和突发情况的特殊性,活动程序会发生波动。
3.4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结果进行判断,并对下一步教学提供决策服务,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效果的评价[9]。评价结果直接表现一个人体育素养,因此,教学评价十分重要,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会打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甚至产生冷漠、厌恶、消极等负面情绪。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教学评价打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形成了人工和智能相互补、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统一、发展和结果齐关注的评价体系[10]。体育教学评价方向并不单单看身体素质提高和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还包括学生的意志品德、互助交流、学习态度等方面。技术赋能下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学习状态的记录、技术形成的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和学习状态实现了有迹可循,为运动能力、意志品质、情感投入、交流互助、思维创新等多样化评价提供了数据。
传统体育中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准,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性评价。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中具有体育教学评价平台,实现了方便快捷地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机器评价,形成了人工和智能相互补的教学评价;在体育课程活动中,学生佩戴心率仪等设备进行测试,教师对学生技术动作进行评价,设备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评价,形成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各方面数据的精确采集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问题,评价不再单一地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而更倾向于自我纵向突破等综合评价,形成了定性和定量相统一教学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更多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现在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可将教学评价渗透到课堂中,对自然状态下学习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达到了发展和结果齐关注的效果。
4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特征
4.1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特征—線上与线下融合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实行线上授课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期间,学生无法到校内上课,国家实施了“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但由于当时教学平台不够完善、教学网络不够稳定、教学管理不够成熟等原因未取得理想效果。近几年,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国家相继出台教育信息化政策,线上教学技术日益完备。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打破了体育教学空间仅限于教室、操场的局限性,弥补了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兰迪·加里森等人创建了探究社区理论模型,此模型是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领域中动态过程导向,此模型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认知存在感是指在具有持续性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在线学习中进行意义构建的程度;社会存在感指学习者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时,能够获得他人认可的程度;教学存在感指为达到学习者具有教育价值和个人意义的学习效果,对其认知过程展开的策划、督促和指引[11]。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中,线下体育与线上体育相融合的教学程序能够达到实现认知存在感、体现社会存在感和构建教学存在感的效果,实现了高参与、个性化的有深度的交互学习。线上与线下融合实现了认知存在感,形成了理论知识教学“线上为主,线下为辅”,运动技能教学“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形式,在线上学习社区中,学生产生高频次、高质量的交互讨论,促进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良好的线上交互社区与学习效果存在正相关联系[12]。线上与线下融合体现了社会存在感,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交互与反馈平台,打破了传统交互与反馈的空间局限性,满足了师生、生生间情感表达和开放交流的现实诉求。线上与线下融合构建了教学存在感,教师改变传统定位,更多地在学习过程扮演引导、指导的角色,在大数据分析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有助于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了对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指导。
线上与线下体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了智慧体育的发展,构建起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双向交织的教学环境,当出现繁琐复杂的技术动作时,可通过线上形成全方面、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示图,赋予学生多感官、多视角、多元化的刺激,以促进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推动了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教学平台中准确记载了学生各个阶段的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内容及进展情况,在客观数据层面上给予老师对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不仅有助于教师进行精确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提供了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消除了学习空间的边界壁垒、协调了各方面的要素机能、必将推动自然交互学习体验、无缝联通学习空间、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开放整合数据资源的新样态中小学体育教学深化发展[13]。
4.2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特征—课内与课外融合
体育是一门重实践的科目,体质的提高和技术的掌握需要大量练习的积累,仅凭体育课堂的训练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过程又存在恶劣天气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教学时间被迫压缩,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本学期教学进度,被迫将体育课程教学时数进行压缩,课外自主练习时又存在缺乏正确指导、学习资料局限、训练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被迫在没有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学习,学习成效大打折扣。新样态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体育学习场所的局限性,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融合为学习者创造了“泛在学习”的环境,实现课内课外双向交互、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学生自主研学的现象。
体育课上教师会对学生技术动作进行录像记录,课外学生可通过平台查看自身技术动作,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地将学生技术动作优缺点进行分析并与专业技术动作进行对比,然后学生再选择有针对性的自主练习。新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给学生查阅信息提供多种途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深化学习,自主学习内容和进度也会在平台中呈现,有助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实现精确化教学。每个班级里的学生都存在性格差异,学生性格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体育课堂中不易采取全员性展示,倘若“一刀切”地让所有人参加展示,会对体育技能相对较弱或性格内敛的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沉重负担,进而可能会对体育产生消极情绪。新样态中教师可让这类学生将练习内容录成视频,以作业形式提交,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课外自主训练量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其学习进度。
4.3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特征—虚拟与现实融合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VR技术,是通过特定仪器对现实世界进行仿真,让学习者以接近真实的方式对虚拟情景中产生的事物进行交互,进而让学习者与虚拟环境发生多方位的实时互动,产生犹如在真实世界的感觉[14]。当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于体育教学时,它可以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的场景,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促学”的方式,形成了“自主交互式”(学生从内心自发的和虚拟情景中的事物相互作用进行练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虚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技术动作的感知、理解和练习进而掌握技术动作(如图3)。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满足教学需求,将技战术动作和教学环境真切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由原来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成生动真切的“电影教学”,给予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教学环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将虚拟世界中的物体、时间、空间进行改变,也可以将恶劣天气搬进教室,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感受不同环境的学、练、测、赛,甚至可以带你进入NBA现场,体验人声鼎沸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虚拟环境能够刺激学生各方面的感官系统,促使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优化教学程序,通过“实物虚化、虚物实化”等技术创造出传统教学中不存在的教学方法,去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如,通过“实物虚化”虚拟出体育巨星进行面对面授课,通过偶像的激励作用产生特殊的学习效果。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中,虚拟空间的创立打破了原有“师—生”单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形成了“师—生—虚拟环境”的三方面交互教学形式,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转变为在虚拟情景中自主发现知识,通过探究去感知抽象、通过多感官冲击去调动全身心投入,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5 技术赋能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理应进路
5.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素养
技术赋能下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进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认知负荷理论中提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将认知点集中在主要因素上,实现外部影响因素最小化。合理熟练的掌握技术,可以实现有效的多元化教学,不合时宜地使用技术则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认知负荷增大、教学程序混乱等负面效果。体育教学中繁杂的技术动作和体力消耗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负荷,如果只是将技术单纯的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做好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深度联通,这时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成为限制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开展的原因之一。
教育领域技术的意向性涵盖着如精确教学、深度学习等人类对于教育的美好向往,同时也涵盖着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更高要求[15]。面对体育教师信息素养不足的问题,可以从提高在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和培养体育师范生信息素养两方面入手。在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师研修,技术赋能下体育教师的研修不是单纯的进行技术教学,而应深入到具体技术和体育教学过程的融合。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构建一个长期的教师研修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教师的信息素养。高校体育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应从课程改革开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技术课,提高其信息素养,让他们在学生时代便感知技术和教育融合的魅力,并拥有自己对技术和体育教学融合的见解。
5.2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适应能力
技术赋能下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其主观能动性。中小学生的身体各方面机能处于发育状态,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新事物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传统体育教学中,上课地点普遍在室外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已经适应其教学模式,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环境与方式时,学生也许会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在接触初期,学生对新样态教学模式又期待又恐惧。因此,学生面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挑战。
在实行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認知能力规律,逐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他们需要和教师一样学会操作信息设备,熟悉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可预先开设几节信息技术教学课,让学生对电子设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其大体操作程序。线上教学初期,体育教师更多以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授课,重在体验技术赋能带来的“新鲜感”。区别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对新样态教学模式基本适应,信息素养也得到一定提高,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带来的独特优势,突出学生主体性,从多维度、多视角引导学生进行“导、思、互、练”。
5.3 深化技术教育融合、完善设备资源
近些年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教育的进步,并取得一定成绩,但这只是起点,技术和体育教育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开展存在以下几点技术问题:(1)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线上教学平台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但各类教学平台的优缺点明显,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在此之中,线上平台与体育学科也未能实现很好的融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它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有一些独特功能,如技术动作自动化分析等。(2)教师和家长沟通平台混杂,现在学生学习科目数量多、方式多,各科学习平台也未能实现统一,还存在微信、钉钉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平台的多样性容易造成教学信息错乱和遗漏的现象。(3)VR技术设备相对昂贵,现在的研发水平还未能达到普及状态,硬件设备有待完善,对一些领域还未能实现深度融合等。
为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实施,应从更深层面去理解体育和技术的融合。首先,应结合各类教学平台优点,构建统一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应与各个学科实现学科化深度融合,创设学科特色内容并扩展相应学科资料。其次,在构建教学平台统一化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信息沟通统一化,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沟通。最后,加强VR技术在硬件和虚拟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深化对体育教学的赋能,目前虽不能展开普及,但其必将占据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
6 小 结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方式极大丰富, 接受和内化的知识效率极大提高, 教师由经验累计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某些层面上逐渐褪去优势,以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得到改变,传统思维下的经验取向以及模式固化的学习课堂受到挑战[16]。信息素养成为体育教学的必修部分,也成为实现体育教学模式新样态的重要部分。目前,新样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虽仍存在部分困境,但随着技术和体育教育的不断融合,其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技术带给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在新样态教学中的地位,突出体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方向,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教学环境中最终实现泛在学习、精确教学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0-09-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戴美君.技术赋能下的高中几何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磊.基于P-PE-PCK 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16.
[5]陈昌盛,柳鸣毅,张毅恒.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演进态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5):68-74.
[6]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4):193.
[7]陈丽,王志军,等.“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11.
[8]俞树煜.从辅助到创新:教育中技术作用的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21-28,35.
[9]时震宇.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生命关怀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5):62-64.
[10]于素梅.“乐动会”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体育学刊,2018,25(4):87-92.
[11]胡燕,孔凡哲,龚少英.线上线下融合:小学美育新路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3):79-82.
[12]GILLANI N,EYNON R.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4,23(5):18-26.
[13]祝智庭,胡姣.技術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13-23.
[14]刘衡,冯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6):649-652.
[15]赵健.技术时代的教师负担: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视角[J].教育研究,2021,42(11):151-159.
[16]王学男,杨颖东.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作用机制及未来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1-7.
收稿日期:2022-0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编号:BLA170222)。
作者简介:姜 勇(1979- ),男,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