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践优化策略
2023-06-21苏洁波
苏洁波
【摘要】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亟待改革,教师是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内容展开创新设计和探索,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认知,为未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低,教师要正视学生学习现实,对教程做改进处理,对学生展开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践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重要课程,教师对教学实践展开创新探索,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职业引导和思想教育,对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有一定帮助。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合作活动、改进评价机制、优化训练设计,教师从生本教育角度出发,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行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教育方针,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生本参与热情
中职学校课程众多,学生大多对专业课更关注,“职业道德与法律”属于基础课程,教师要做出正确引导,对教学方法做改进设计,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1.整合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包括诸多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做整合处理,与学生专业对接,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取向,以及对职业现实的关注,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在讲述一些知识概念时,要注意渗透一些职业信息,对职业道德和法律相关内容做对接处理,特别是社会新闻、时事热点等消息,这是学生比较愿意接受的。教师对这些内容做关联,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如教学“塑造良好形象”,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介绍一些礼仪典范案例。学生开始结合生活观察做案例介绍。如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或者其他的庆祝活动,甚至是商场促销活动,都可以见到礼仪小姐,她们从穿戴到表情,都做过专业的训练,给人带来和蔼可亲的感觉。这些礼仪小姐代表的是企业、公司集体形象,表达的是对顾客的尊重之情。教师依据学生介绍做问题设计:个人礼仪包含什么样的道德意义?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生活经历做内容整合处理,为学生带来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具体思考和分析,对礼仪养成有了全新认识。学生平时大多没有礼仪的意识,教师借助生活案例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正视礼仪的道德意义,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教育。
2.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满堂灌”现象都比较突出,中职学生思想趋于成熟,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对教师讲述内容不会一味听从,教师需要做出教学改变,注意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在参与讨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学科认知。
教师对习惯的教程做改变,需要一定的勇气。如教学“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这部分内容,教师课前做生活观察:选择适合的角度,对一些职业人员的职业表现做觀察,将观察结果呈现出来。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邀请学生做观察介绍,学生积极发言。有学生讲述商场的一个场景:有一个老大爷,穿着比较破旧,营业员热情接待,让老大爷多次试穿一些新衣服。而且全程都是热情接待,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最后,这个大爷买了两件衣服。也有学生介绍这样一个场景:在银行大厅里,来了一位朴素的老先生,他带来一袋子破破烂烂的纸币,要求存款,负责接待的员工让老先生不要添乱,老先生走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富商,想找一家好的银行,开展企业的金融业务。教师让学生做生活观察,现场讲述一些观察经历,学生都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二、组织合作活动,强化生本实践体验
教师适时推出一些合作互动任务,学生积极回应,能够带来丰富教育效果。角色演绎、主题辩论、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等,都属于学科活动范畴,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活动设计。
1.角色演绎活动
教材内容有许多故事,这些案例都适合做情景再现,教师组织学生饰演其中的角色,可以为学生创造课堂表演的机会。学生对角色表演比较熟悉,因为表演带有娱乐性,学生关注度更高,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演绎,承担一定的角色,与学生做深入互动,这样可以形成更多交流机会,便于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影响。教师鼓励学生做演绎方案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机会。
在教学“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并要求学生做仔细观察,讲述漫画蕴含的意义。学生开始观察漫画,主动讲解其内容和情节。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则漫画,将其改编成生活小品,并做现场演绎。学生对演绎活动比较有热情,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对学生设计和排练情况做观察,及时给予方法技术支持,确保演绎活动顺利展开。教师组织学生做集体创编演绎活动,将生活现象做直观展示,为学生提供演绎感知机会,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都比较熟悉,进入演绎较为轻松,教师及时展开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2.主题辩论活动
教师适时推出主题辩论活动任务,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在深度研讨中达成更多思想共识。教师深潜教材之中,结合学生关注点进行话题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和辩论。主题辩论组织要对接职业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关注内容做梳理,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活动组织,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到辩论环节,对学生做思想矫正引导,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价值观。
学生对一些职业是比较熟悉的,对其职业表现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推出辩论活动,能够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如“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教师先介绍一种生活现象:一段时间,医生收受患者红包成为公开的秘密。如今医生不会这样做了,但一些患者反而对医生存在一些芥蒂,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准备随时和医生打官司。有人感觉很疑惑。医生本身是救死扶伤的人,为什么有人将其描述成“杀手”“强盗”?学生对这个话题有讨论的兴趣,纷纷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做课堂辩论,让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有学生认为,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应该是“天使”,但一些行业弊端的出现,很多医生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操作,吃回扣、拿提成,谋取一些不当利益,导致一些人对医生失去了信任。也有学生说,医生的职业追求是救死扶伤,虽然有个别医生有违规行为,但不能以偏概全,大多数医生还是好的。武汉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是医生,他们用生命和健康践行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职责。
三、改进评价机制,培养生本学习信心
中职学校学科教学评价机制大多比较滞后,书面考试、实训检查等是基本操作形式,而忽视过程评价,学生是学习主体,其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唯有引入分层评价,强调过程评价,才能形成有效激发。
1.设置分层评价
中职学生是特殊群体,不仅文化课学力基础较低,其思想品质也是参差不齐,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对不同学生群体特点有清晰把握,特别是思想认知现实情况,这是教师执行教学评价最需要考虑的制约因素。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在执行教学评价时,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推出分层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学力基础,要看到学生的思想进步,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助力作用。
教师借助案例展开职业教育,这是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教师先为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两个同村的好朋友,一起来到同一所职业学校,学习同一个专业,最后来到同一家公司上班。其中一个非常自律,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踏踏实实,经过一段实践的历练,最后被领导提拔为副经理。而另一个平时松松垮垮,工作马马虎虎,经常犯错,最后被公司辞退了。这两个好朋友为什么会落得不同的下场?学生对案例都比较熟悉,很快就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对学生表态做评价,其评价语言却有所不同。针对平时学习表现不主动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期待,对一些优秀学生,教师则提出更高要求。从教师评语设计可以看出,其分层意味较浓,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评语,这本身就是一种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2.强化过程评价
不管什么样的学科,教师执行评价机制时,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不能只看检测结果,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有清晰把握,因为学生起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有意识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学习表现等多种角度展开对接设计,无疑能够发挥评价的正面作用。
教学“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思考问题:遵守纪律是不是就没有了自由?如何理解个人自由不能建立在他人不自由之上?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比较敏感,自然会给出一些理性的看法和观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生活经历,讲述纪律和自由的相关案例,做深度的自我剖析。教师对学生制作对比图做技术指导,对学生个性观点做个性评价,肯定学生的主动思考行为。教师借助问题展开调动和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的机会。
四、优化训练设计,对接生本生活认知
学科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做生活对接处理,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展开思想历练。中职学生需要直面就业现实,教师布设一些实习性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能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1.对接生活实践
中职学生有不同专业基础,教师在布设训练任务时,要做好职业对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现实做职业训练,这样可以有效训练学生职业能力。中职专业都是社会热门职业,教师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自行寻找一些实训实习的机会,这是比较有价值的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历练的机会,这对全面提升学生未来职业竞争力有一定促进作用。学校有统一的实训实习安排,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做布设,让学生先期展开实践训练,其助学作用会更丰富。
教师做好教学调查,结合学生生活现实做训练设计,能快速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如“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教师在维护法律权威内容解读时,讲述真实生活案例:某地有一所中职学校,其宿舍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被褥叠放要达到军队的标准,如果发现不合格的,教官将其被子扔到地上,不合格的鞋子,要剪断鞋带。学生对此很不满意,纷纷在网上曝光。大家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教官的做法是不是侵犯了学生的个人权利?如果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会如何行动?学生对这个事件比较熟悉,自然会积极反馈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这些规定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教官的做法太过分,已经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利。如果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肯定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教师组织学生做互动评价,逐渐形成共识。
2.渗透社会实践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带有社会属性,教师在训练组织时,不妨借助多种渠道展开辅助设计,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社会化实践之中,在亲身体验中成长职业能力,在学习讨论中改变思想,成长道德素养,建立法治观念。生活观察、信息搜集、社会调查、职业培训等,都带有社会属性,教师要做好组织和调度,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或者是借助网络进行专业交流和职业探讨,邀请一些专家进行互动,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帮助。
教师设计一些社会调查方面的训练任务,可以为学生带来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教学“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设计了社会调查任务:深入到社区、街道、村庄,搜集一些民事纠纷的案例信息,了解其处理过程,展开深度思考,对民事处理情况做理性分析。学生接受任务后,进入社会调查环节,很快就有一些发现。教师组织学生做互动交流时,学生对案情做介绍,对处理情况做分析,对相关法律应用做评价。教师对学生展示情况做点评。教师推出一些社会调查任务,让学生主动进入生活展开调查行动,这是典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中职学生是特殊群体,其学历没有任何优势,唯有增加其专业技能,建立过硬思想品质,才能在未来职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基础课程,为学生增长职业能力,历练思想品质都会提供重要助力,教师对教学方案做优化处理,推出适合的實践活动任务,从学法积累、实践体验、生活对接等角度展开探索,以全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应对未来职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宋采德.提高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21).
[2]曹红梅.中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探析——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J].江苏教育,2021(64).
[3]冯志军.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路径探究——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