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推动深度学习的有效实践
2023-06-21徐玉玲
徐玉玲
【摘要】文章以道德与法治八下“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为例,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认为教学中应以情境素材为依托,以学科内容为支撑,引领学生聚焦“议题”深度思考、探究,在互动交流、深度反思的“议学”活动中发掘知识的意义、价值,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丰盈道德与法治认识,在深度思辨中发展高阶思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深度学习
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探究性话题为主线,基于“议题+情境+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已然成为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然而,在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重活动形式,轻思维深度;重形象化解释,轻学理性阐释等重表象轻本质的问题,影响着议题式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如何将议题式教学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使“议题式”教学能真正引领学生向着知识、思维及思想的广度与深度延展,丰盈道德与法治认识,促进高阶思维生成,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当下教师应亟待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下面结合道德与法治八下“公平正义的守护”的教学,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自然生成议题
深度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情绪的激发又与教学环境有关。教师应基于学生认知特点,重视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场景支持,也使议题生成做到自然而然。真正情境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与教学内容高度一致。情境素材应与教学内容相关,要有助于引入道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精准把握道法課堂学习内容;其次,与学生认知高度和谐。真实的教学情境应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和时代中选择情境素材,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产生期待感;再次,情境创设应讲究立意。好的情境素材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情境素材运用立意,提高情境素材的刺激效果,让学生对道法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依托教学情境生成的议题既要与情境保持高度和谐,又要具有可议性。如何使议题具有可议性,需要符合以下基本特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议题式教学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因此,议题的生成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要有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愿望。一是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议题应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要有助于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二是紧扣教学主题。议题应与道德与法治教学主题高度一致,要有助于突出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议题式学习把握道法课堂教学要点;三是要具有开放性。议题的提炼还应根据道法知识所在的体系,提炼开放性议题。议题既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又要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课外。
“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提炼的议题是“如何守护公平与正义”。围绕“公平”和“正义”两个话题又形成两个子话题,即“如何坚守公平”和“如何守护正义”。最后,根据两个话题,聚焦校园生活,分别形成以下子议题:校园中有哪些缺乏公平和破坏正义的现象?为什么要守护校园公平和正义?如何守护校园公平和正义?社会中又有哪些缺乏公平和破坏正义的现象?如何守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这个环节借助学生感兴趣的“3·15”晚会曝光名单作为情境素材,让教学情境取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也为引入“守护公平正义”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铺垫。在引出教学内容基础上,再进一步缩小话题,将教学内容与校园中的公平与正义有机结合,让议题获得生成土壤。最后,从校园再向社会延展,引导学生聚焦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守护,强化学生守护公平正义意识,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二、整合教材知识,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有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机对接教材知识。教材知识不是碎片化的运用,而是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框架,形成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流程,让不同的教学流程和知识点有机对接,确保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落实。最后,教学设计还应尊重学生主体性,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及以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让议题式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教材知识框架非常清晰,围绕“公平”和“正义”形成两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公平”和“正义”又包括“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基本知识体系,即引导学生把握“坚守公平的价值”“守护正义的价值”“怎样坚守公平”“怎样守护正义”四大基本知识点。在四大基本知识点中,教材又突出方法论,重点围绕“怎样坚守公平”和“怎样守护正义”。
首先,围绕教材知识框架和预设的议题,课前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并了解校园存在的不公平和正义被破坏的现象,将种种现象罗列出来。接着,小组分析这些现象会产生哪些危害,从反面引导学生了解守护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最后,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守护校园公平和正义。
课堂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仿“校长”角色,谈谈为什么要守护校园公平和正义,如何守护校园公平和正义;接着,从校园向社会延伸,理解守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以及如何守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最后,从学生个人层面,思考作为学生如何为守护公平和正义尽自己的力量。
课后教学环节,教师主要借助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义务宣传活动。通过“公平正义守护者”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宣讲守护公平正义的意义,以及向人们宣讲守护公平和正义的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守护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
教师在整合教材知识点的同时,还应根据知识点突破和学生议题式学习需要,加强教学资源整合。目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传统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议题式教学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
“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传统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校园内学生身边不公平、不公正以及维护公平、公正的案例资源。这些资源由于来自学生校园生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能够有力地支持议题式学习;然而,这些教学资源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典型性不强。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的资源,引领学生从身边向社会扩展。重点选择法治社会形态下,国家为了保障公民权利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互联网共享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议题学习视野。通过党和政府出台的举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如何守护公平正义。学生借助国家层面的举措具体到个人,从个人视角探索守护公平公正的方法和措施等。
通过整合传统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议题式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得到有效扩展,也有助于深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议题式教学获得有力的支撑,课堂教学做到有理有据。
三、聚焦高阶思维,搭建高质问题
议题式教学应以思维为撬点,思维在议题式教学中要想发挥作用,则需要教师改变学生思维培养层级,根据初中生思维发展水平,聚焦高阶思维。高阶思维品质发展又离不开问题载体,教师应基于高阶思维设计高质问题。高质问题应兼具以下特征。
启发性。高质问题应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要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尤其在学生思维遭到挫折、困顿时,问题应有助于引领学生走出困境,思维得以打开,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延展性。延展性是指问题要有助于道法教学的深度展开,既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又能够引领学生突破教材束缚,让道法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展。问题还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要有助于引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对学生思维起到显著的驱动效应;
发展性。发展性问题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问题应有助于引领学生从现象进入本质,逐步地剥离表象进入文本的本质;
层级性。是从问题结构分析,问题之间要形成有機的结构,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以“守护校园公平”子议题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条:校园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想一想如何有效消除校园中这些不公平现象?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如何在消除校园不公平现象和守护社会公平中发挥应有作用?
上述问题设计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问题首先从学生校园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不公平现象,触发学生思想情感共鸣;再从反面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守护校园公平的价值;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为方法论进行铺垫;在学生辨析原因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寻找具体方法,并融入学生个性化思考;最后,从校园向社会延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坚持价值引领,引发深度思辨
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保证议题式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坚持价值引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狭隘的思想认识,能够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时代主流价值观主动对接。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结合道德与发展现象理解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发学生深度思辨,主动肩负起社会价值观引领作用,并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如创设情境环节,运用“3·15”晚会曝光名单作为情境素材时,教师应坚持价值引领,避免课堂教学气氛低下。教学操作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3·15”晚会举办的初衷进行辩议,让学生说说举办“3·15”晚会的意图是什么。通过辩议活动,让学生认识到“3·15”晚会折射出国家和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守护态度和决心。同时,教师应警惕可能会出现的负面价值观效应,学生通过曝光的名单产生消费危机感。结合学生辩议活动,再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探究守护公平公正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策略性,学生才能结合社会生活,自觉成为公平公正的守护者,主动肩负公民层面的责任。
深度思辨活动组织设计时,教师应重视优化活动组织形式。通过多样化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深度思辨的热情。围绕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活动,让学生以记者和晚会导演身份,进行采访活动。学生采访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设计好采访提纲并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对“3·15”晚会举办的初衷进行深度思考。学生思辨的过程,就是折射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研判和引领的过程。
五、关联现实生活,指导生活实践
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生活高度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高学生实践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基于学科教学的根本立场,将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关联,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学科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坚持渐进式设计原则,帮助学生逐步扩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场域。
“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学科实践活动可以基于学生生活的两大空间,从校园向社会逐步扩展。校园场景,教师可以针对议题,引导学生运用议题式学习成果,针对校园中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组织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守护公平正义”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促进议题式学习成果向学生实践力转变,也培养学生解决校园问题的能力;在校园实践活动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时间,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公益活动围绕议题式教学几个议题成果,重点围绕守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守护公平正义的做法,突出“个人层面”,强化公民在“守护公平正义”中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围绕制度保障和司法维护,向行政部门建言献策。
总之,议题式教学应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情境素材为依托,以学科内容为支撑,引领学生聚焦“议题”深度思考、探究,在互动交流、深度反思的“议学”活动中发掘知识的意义、价值,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丰盈道德与法治认识,在深度思辨中发展高阶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诠释议题式教学应有之义,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陈爱金.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1).
[2]向颖.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困境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04).
[3]王能.对议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以“社会历史的本质”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3).
[4]姚彦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分析[J].新课程,2022(06).
[5]李梅.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