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中乐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3-06-21成斯赟
成斯赟
【摘要】初中是学生形成乐感的关键阶段,音乐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兴趣、合作、创作中有效培养乐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文章针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固化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实际经验,提供培养学生乐感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乐感教学;音乐素养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陶冶学生情操是其主要教学目标,我们常说的乐感就是音乐素养的综合体现。好的乐感对于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提升音乐审美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音乐课堂中樂感培养的现状
音乐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都较为落后,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授课中单一地播放和学唱课本上所要求的音乐作品,认为这样就算是上好了一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不利于乐感的培养。
其次,教学内容的千篇一律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更多地以教材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更渴望从课堂上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教师如果缺少相应的拓展,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就会导致授课内容无法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契合,从而让本应充满活力和灵性的音乐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音乐作品的深层情感和真正内涵,也使得乐感教学受到阻碍。
最后,教学方式的固化也是目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多数的中学音乐课堂中,仍然使用着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统式教学于学生而言,仅仅起到了传递音乐知识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与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宗旨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相悖,也不利于学生自觉乐感的培养。
二、音乐课堂中乐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方法。
1.提高教学丰富度,在兴趣中有效培养乐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所学内容的关键因素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来扩充自己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丰富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乐感。
当下,大多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较为感兴趣。教师应正视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因势利导,在教授一些相对较枯燥、学生不太感兴趣的理论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挑选一些符合中学生嗓音要求的、旋律较有律动感的、充满正能量的流行作品。这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表达他们的心声,又具有立意和情景之美,对学生有深刻感染力,并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例如,在少儿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在了解完京剧的相关音乐知识后,教师可以自然地拓展延伸至学生较感兴趣的戏歌,如《北京一夜》《故乡是北京》《新贵妃醉酒》等。这些歌曲将传统的京剧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在一起,音乐的编曲上运用了不少民族乐器,同样富有大量的艺术综合的共通点。学生在哼唱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能激发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京剧的魅力,还能让学生主动了解京剧的发展和相关文化的本质联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乐感。
2.加强多声部教学,在合作中有效培养乐感
多声部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唱、听力,感知音乐特有的复调、和声及织体,还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声部的教学是个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声部的和声意识。在发声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做一些组合音程的小游戏,引入和声的功能要素。随后在简短的旋律练习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声部。学生先熟悉旋律,明确自己声部的旋律线条,再让他们互相模唱,感受自己所在声部的主旋律与其他声部的旋律所构成的和声色彩。久而久之,学生会生成对多声部的敏感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音高感与和声感。
例如,在少儿版初中音乐六年级上册《七子之歌》的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歌曲的风格特点,将歌曲的和音进行简单设计:如在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创编一条向下三度音程的适合学生音域演唱的简单旋律。教师在学生学会演唱两条旋律的基础上,应根据他们的发声习惯和嗓音特点将其分为不同声部。
3.鼓励音乐创造,在创作中有效培养乐感
就低年级的中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即兴音乐编创活动。根据音乐主题所描述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到生活中的情境。同时依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及情绪,以各种声音材料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编创生活短语、诗词短句、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例如,在少儿版初中音乐六年级下册《鳟鱼》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这段旋律加上主人公和环境(鳟鱼、流动的河水、阳光),并请学生结合这些人物和环境,边聆听边想象音乐情境,以此加深学生对主题音乐的认识。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乐曲意境,教师可邀请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音乐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来编排表演作品。
就高年级的中学生而言,还可以通过即兴创作来引导学生探索和创造。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如即兴的节奏和旋律间的问答接龙、即兴的节奏伴奏、旋律倒影,回旋游戏等针对各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所进行的即兴创作加以练习。
例如,在少儿版初中音乐六年级下册的《世代相传的歌》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同创作《班级劳动歌》。师生或学生之间,前者唱出一个小节的旋律,其余学生呼应重复领唱者的内容,并由下一位领唱者模仿前者旋律的后半小节,再即兴创作半小节,其余学生继续呼应重复,以此类推下去(见谱例1)。
谱例1
通过以上有计划地即兴创作,多提倡和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和追求音乐编创实践,自觉培养乐感,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音乐课堂中乐感培养的教学效果
笔者经过一阶段的乐感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在课堂中培养乐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地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更乐于表达自身感受,也养成了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态度从原先的不感兴趣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甚至能够自主探究音乐。
其次,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乐感的培养得到明显提高。课堂上,学生借助乐感在聆听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更快地建立了对音高、节奏、旋律、音色、调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基本感知能力。学生还能自觉对比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感悟乐曲的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情绪内涵,为印证自身感知,也会更主动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等,而这是在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低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在不断欣赏和感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唤起了內在情感体验。欣赏和感悟之余,学生通过理解音乐歌曲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感受音乐美的魅力、体验音乐美的情怀、进入音乐美的境界,从而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
最后,通过乐感的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乐感的实践离不开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音乐知识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让他们去思考、探索和研究。在小组讨论环节,交流成果,相互启发,学生在群体创造中比较、辨析、反思,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个性化创造的热情,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初中音乐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趋势下,培养学生的乐感不仅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美、领悟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张永兴.音乐教育的审美原则及审美特点[J].关爱明天,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