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积累和运用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2023-06-21冯军
冯军
【摘要】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要在语文实践课堂中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熟读成诵,坚持略读体验,坚持细读品味,坚持迁移模仿。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元素;阅读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强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其要旨是回归语文学习的本源,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然而现实是在很多语文课堂上,老师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恰恰忽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从而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充满趣味和生机。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以语文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为依据,在长期任教语文的实践课堂中,笔者的经验是四个坚持:坚持熟读成诵,坚持略读体验,坚持细读品味,坚持迁移模仿。
一、熟读成诵,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积累语言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短文和经典的语段,如四年级第一学期的《观潮》《走月亮》《繁星》等,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乡下人家》《天窗》《猫》《母鸡》等这一类文章,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或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情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加强朗读指导和背诵训练,直至学生能成篇或者分段熟读成诵。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古诗诵读”部分,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就选入唐朝诗人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王昌龄、王翰等,宋朝诗人苏轼、李清照等名家的诗十多首,这些古诗词不仅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意境优美,语言精练,很适合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感。笔者一般的做法是坚持“每天、每周、每月”,即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全班进行古诗诵读,每周用1节课的课前5分钟,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位大家熟悉的诗人,并熟练背出这位诗人的作品3篇。每月用1节语文课,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诵读会”。教材的课文中,还有大量优美的词语、成语,以及含义隽永的语句、各类俗谚警句等,在每一单元后面,又安排“日积月累”一栏,这也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的内容,一般采用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比如举行词语接力赛、成语擂台赛、名言辩论赛等语文兴趣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语言积累情况,既检阅了学生积累的情况,又能在活动中激发兴趣,感受语言之美。
二、略读体验,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中感悟语言之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略读体验是语言积累的必要策略。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桥梁。发挥略读课文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积累运用语言的规律。一般略读的方法可以是利用提示,让学生自主阅读,比如在《繁星》一课的阅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去,又引出了略读课文的内容和方法,也就是必须发挥想象,在想象中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结合想象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和规律。还可以通过围绕要点品味语言,要点可以是关键性的语句,也可以是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课文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比如在教学《蝴蝶的家》一文时,就可以抓住要点问题:大雨时,蝴蝶的家究竟在哪里。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必然会体会到课文的层次安排,感悟作者语言应用的规律。更可以通过领略要义从课文情节入手来进行略读训练,特别针对写事的课文,要让学生从课文所写的情节入手,先粗略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源以及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印象,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感悟语言规律。
三、细读品味,让学生在字斟句酌中积累语言之妙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精读斟酌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手段。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俱美的佳作,很多遣词造句,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丰富的情感,也在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教学中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用语之妙。如在教学《走月亮》时,笔者让学生找到文章结尾“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妈妈走月亮!”一句,然后紧紧扣住“走”一词,为什么这里要用“走”?“走”是散步的意思,是月亮走还是我们走?“走”字可以换成其他什么词吗?一连串的思考与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呈现,这样在品读中对文字的斟酌,让学生豁然开朗,这里“走”的不仅仅是人,更是时间,以及“我和阿妈”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还比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紧紧扣住第二段中的“创举”一词,让学生通过品读上下文,找出赵州桥设计上的精巧和智慧,学生通过品读全文,积累并理解了“创举”一词,自然也明白了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老舍的《母鸡》一文,语言生动,开头先说自己“一向讨厌母鸡”,结尾又说“不敢再讨厌母鸡”,“讨厌”一词充满趣味。通过细读文本,学生终于理解老舍先生的语言幽默,体会到了作者真的“讨厌”,到改变看法,直至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桂林山水》中,一句“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明白一个“栽”字,就把山的险峻写得活灵活现,由此体会到了文章用语之妙。
四、迁移模仿,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享受运用语言之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鉴和模仿是小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中的经典语句和语段,让学生學会迁移,在模仿中积累语言运用的规律。如二年级中《特别的作业》课文有一个练习,按照例句“教室里静静地,只有小莉那清脆的声音在回响。”写静,但是通过声音来反衬出“静”,在指导时要让学生抓住这种规律,写“大厅里暗暗地”,是以“亮”来写“暗”;写“天气热热的”,是以“凉”写“热”;写“屋子里冷冷的”,是以“暖”写“冷”,当学生理解了这种方法,模仿着写,就感受到运用语言的写作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致由此高涨。在学习课外读物《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仿写,可以仿写人们进图书馆的一段,也可以仿写人们在图书馆里认真读书的一段。进图书馆的一段,作者把笔墨定格在人的眼睛和手上,而写图书馆读书的一段,作者把镜头对准不同人的神态和动作,极为传神地写出了读书的专注。这两段经典的写法都可以让学生来模仿,由此给学生设定了一些特定的场景,如“运动会上的小镜头”“书法教室里的小镜头”“剧场里的小镜头”等,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生有对应的语段可供借鉴,教师的指导也很有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迁移模仿不仅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拓展至课外,教师要善于从课外读物中寻找适合学生阅读并模仿的习作范文,让学生在迁移模仿中享受运用语言的乐趣。
最后,还要坚持习惯养成,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长期贯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在课堂上坚持熟读成诵,坚持略读体验,坚持细读品味,坚持迁移模仿等,也应该把这种阅读的习惯,把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迁移到课外,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的语言学习之趣,带到课外阅读中,带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总结
实践证明,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统一的学科,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言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在诵读、略读、品读和迁移中享受语文之美、语言之律、语言之妙和语言之趣,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生趣盎然。这也是新课标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丹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J].语文学刊,2014(15).
[2]谢巧云.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