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阅读:让阅读课堂充满张力
2023-06-21刘其河
刘其河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主体性阅读方法内容,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积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教师需要做好筛选和创新探索,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出一些适合的主体性阅读的方法,为学生带来最有力的帮助。主体性阅读不是单纯的方式改变,教师要做出思考调整,这样才能确保阅读提速不降质。教师根据学生阅读需要展开方法创新设计,势必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应用
主体性阅读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学习方法,在语文阅读学习有广泛应用,教师要对主体性阅读方法做深度研究,在情境创设、方法传授、活动组织、实践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设计。为顺利启动学生阅读思维,教师采用多种创新手段,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研学行动,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初中生大多思维比较活跃,但缺少持久性,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推出主体性阅读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利,其助学作用也会更为突出。
一、创设主体性阅读情境,调动生本学习思维
教师对阅读内容做梳理和归结,通过设计阅读问题、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形式,将学生带入阅读核心,在创意思考和互动交流中形成学习认知,调动其阅读思维。特别是阅读思考问题的设计,如果能够对接媒体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启示。学生学习思维处于“待机”状态,教师适时引导,能够快速启动学生思维,自然达到主体性阅读的目的。
教师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情境设计,学生回馈主动积极,其组织效果显著。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雨的四季》,这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学生早已做过课前阅读,因为文本语言精美,学生阅读兴趣很高。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先做学情调查,要学生谈谈阅读体会。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雨的图片,要求学生做观察,并说说这些图片中雨的特点,不妨借助课文的语言和词汇做展示和解读。学生开始阅读课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有阅读经历,面对阅读感官介绍任务,自然会快速启动思维,对阅读内容做梳理、归结处理,达成主体性阅读的目标。在图片观赏介绍时,学生也要借助课文内容进行描绘,其阅读也需要提速。教师借助情境手段展开教学启动,其组织效率逐渐显现出来,学生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其阅读习惯自然形成。
二、组织主体性阅读活动,强化生本学习感知
学生对灵动性、互动性、开放性阅读学习情境比较有感,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做对应探索,组织一些主体性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参与机会。阅读竞赛活动、阅读信息提炼、阅读问题讨论、质疑释疑阅读、阅读方法座谈、阅读感悟感知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主动学习机会,促进其阅读速度的提升,强化学生学习感知体验。学生对互动性、探究性阅读活动有特殊情结,能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阅读效率。
主体性阅读要追求速度,需要方法支持,也需要活动帮助,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赢得主体性阅读效果。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旨鲜明,情感饱满。要快速掌握相关内容,需要对作者基本情况有一定把握,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做信息搜集,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以及写作这篇散文的背景材料。学生对信息搜集活动比较有热情,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主动介绍相关素材信息,为后面的阅读提供必要支撑。主体性阅读需要多种条件的支持,先期掌握相关背景信息,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名家散文大多有深刻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做阅读准备,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其阅读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
三、传授主体性阅读方法,提升生本学习效率
主体性阅读需要做方式调整,跳读、粗读和精读、赏读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效率。主体性阅读不是比拼速度,最终还要看阅读成效,教师要在阅读操作方法、思考方法、互动方法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这样才能达成提速不减质的目的。阅读方法众多,不同群体学生也有不同选择,教师对此需要清晰认识,唯有做出匹配设计,才能获得预想效果。
《散步》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认为生活琐事没有看点,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这篇散文要彰显孝德文化大主题,却选择了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这件小事主要包含哪些内容?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是非常和睦的,你对这样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的评价的?你的家庭和这个家庭对比,有哪些异同点?主体性阅读文本内容,挑选其中一个问题展开解读。”学生根据教师问题提示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因为任务很清晰,学生快速进入到阅读核心,很快就有信息回馈。在问题交流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针对阅读感知情况做梳理和归结,对相关问题做深入解析。教师设计阅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指导,因为学生关注点不同,教师需要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的问题,也能够快速对接学生学习思维,让阅读自然发生。学生有了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快速启动思维进入文本核心,顺利找到需要的内容,并展开对应思考和分析,自然形成阅读感知。
四、延伸主体性阅读训练,促进生本学习内化
主体性阅读学习需要方法支持,也需要活动协助,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时,要有延伸创新意识,让学生课内课外对接,线上线下结合,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学生对主体性阅读有不同期待,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基础有一定判断,以设计不同阅读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和体验,这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有一定帮助。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篇幅很长,为提升阅读效率,教师先期做布设,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展开外围的素材整合行动。学生借助网络搜集教辅材料,对这篇散文的产生背景有了更多了解,为课堂阅读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阅读教学展开时,教师设计辩论话题: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有人说,作者对百草园最为留恋,对三味书屋是排斥的情绪,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学生有阅读经历,也有背景知识的积累,很快就进入到深度思考环节,课堂辩论顺利展开。教师对课堂辩论情况做监控,及时做出组织和调整,确保学生辩论学习顺利进行。在辩论组织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而且给出一些建议,让学生做创新思考,不能局限在“是非”判断之中。教师设计辩论活动任务,这是比较典型的阅读训练形式。学生对辩论比较青睐,因为有观点的相互碰撞,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阅读学习进展顺利。学生有信息搜集经历,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情况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快速进入到辩论环节。
五、创新主体性阅读实践,培养生本学习习惯
阅读是个性学习行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实践时,要做好对接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的机会,这样能够形成良性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一定帮助。创编课本剧、写读后感、复述课文、搜集课外内容、展开网络互动等,都可以建立一些阅读训练机会,教师精心组织这些实践性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主体性阅读与读写应用相结合,能够创造更多学习起点,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
读写是比较典型的实践性任务,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做好必要的阅读引导,让学生找准设计起点。《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这样的内容最为青睐,教师在组织阅读学习时,推出了读写结合的任务:主体性阅读课文内容,然后做集体讲述,小组内讲述故事片段,最后写出读后感,将撰写内容提交班级,我们将做评选活动。学生拿到任务后,对文本内容做主体性阅读,理清讲述提纲,找到读后感设计起点。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阅读、读写做观察,给予更多学法支持。在读写展示時,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诵读读后感,让其他成员做评价,选择最佳读后感,准备在班级内展示。学生有任务的驱使,阅读动力比较强劲,自然能够赢得阅读效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做实践对接设计,成功激发学生读写主动性。
主体性阅读方法众多,教师需要做好筛选和比较分析,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对这些阅读方法做精心设计和分析,找到适合的渗透起点,以帮助学生顺利建立阅读认知起点。主体性阅读不能单纯追求速度,需要确保阅读质量,教师要在方法改进方面做出探索,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更多适合的学法,为学生带来最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郎冬萍.主体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0(10).
[2]张耀壮.主体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2).
[3]吕清雅.主体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