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融合”:图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探究
2023-06-21朱旖
朱旖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无形且抽象。音乐图谱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恰当地运用学生视觉参与,通过视觉与听觉配合,带着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意向、旋律的走向、乐曲的段落变化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乐曲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起伏等,提升音乐课的教学实效。如何科学、适宜地使用图谱,笔者通过图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分类与应用以及运用过后的反思与改进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以促进素养培养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视听融合;图谱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具象的图谱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音乐,将原本抽象的音乐知识变成“视化”的音乐教学,通过视觉与听觉配合,带着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意向、旋律的走向、乐曲的段落变化等,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乐曲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起伏等,提升音乐课的教学实效。
一、“视听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图谱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风格优美且形式多样的音乐图谱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是在实际应用图谱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首先,图谱作为一种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并未被音乐教师有效地利用起来,所以很多时候,音乐图谱则沦为了一种装饰图片。其次,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音乐图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仅是很表面化地应用了图谱,故而导致教学的手段和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匹配的问题,这样一来,不光会令小学生难以理解音乐图谱的内涵,也会使得音乐教学的效果比较差。最后,很多音乐教师不重视图谱应用效果,继而只是很机械地重复使用。因为部分音乐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行理解,并不需要利用到图谱,而教师却不假思索地随意使用,所以很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视听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图谱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抽象化思维意识还比较薄弱,其主要思维意识以具象为主,音乐图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谱”可通过点、线等图形、图像等将抽象的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清晰地“视化”出旋律线的走向、节奏的长短和音乐情绪的变化等要素,借助音乐图谱将原本抽象的音乐知识变成“视化”的具象体现的“视听融合”教学,可帮助知识储备尚未丰富,音乐知识刚起步的小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旋律的认知能力、对音乐情绪的把握能力,同时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1.图谱“视化”节奏帮助增强音乐感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内容也融入了演唱、欣赏、创编等内容,教材中也增添了不少富有创意的图谱,更加直观和形象地描绘了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内心听觉的能力。在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节奏为三四拍的《再见吧,冬天》一课教学中,“图谱”以节奏认知为基石,用“雪花”来代表节拍:一片雪花代表一拍,两片雪花代表两拍,三片代表三拍……通过直观的音乐图谱来表现节奏,这些“视化”的具象化形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认知歌曲的节奏特点,帮助学生增强音乐感知。
2.图谱“视化”旋律帮助提升音高认知
除了节奏的“视化”,旋律音高的“视化”也是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到的,苏教版教材中,歌谱旋律的学习皆为简谱教学,学生在歌谱学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抽象的音高认知,还是以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再见吧,冬天》一课为例,不同高低的雪花代表着不同的音高,将音高通过图谱“视化”形成一条条可见的旋律线,这一具象性的展现,不仅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把握音准,还帮助学生体会和认知不同音符的高低,在可见的旋律中,帮助其提升音高的认知。
3.图谱“视化”音色帮助感受音乐情绪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图谱”除了节奏、音高走向的表达运用外,还能用在加强学生对音乐感受和音色的训练上。以打击乐合奏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老虎磨牙》一课为例,整首乐曲全部由大鼓来完成,图谱以实心“○”点来表示,当音乐表现“老虎在悠闲地散步”时,图谱的点有序舒展地排列;当“老虎饿了,它开始在石头上磨牙”时,实心“○”上标有顺时针箭头,代表此时鼓棒沿着鼓沿滑动一周;当“老虎发现了猎物,走过去”时,实心“○”有规律地慢慢地变多起来,当“老虎加快了速度,猛地一扑”时,实心“○”由小及大,营造了紧张的音乐情绪。击鼓的快慢与图谱实心“○”的疏密无间配合,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乐曲中所体现的老虎磨牙的情景,让学生对乐曲所展现的音乐情绪有了精确地把握,还让学生对鼓这一乐器有了全新的认知,一举两得。
4.图谱“视化”内容帮助轻松记忆歌词
在音乐教学中,图谱在帮助学生记忆歌词、了解掌握歌曲的情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苏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们的村庄》一课教学中,将歌词按照乐句变成可视图谱,第一句歌词“脚步留在青山坡”,在乐谱下面用脚印和山坡的图片来表示,完整的歌词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来,后面的小草、竹笛、柳树、黄牛等歌词内容分别用对应图片来表示,通过图谱的视觉提示,将内容非常具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进入情境并理解、记住歌词。
5.自由图谱創作帮助激发音乐创造力
丰富多彩的图谱,不仅能不断地积极调动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自主性,还能培养其在音乐创造上的兴趣。在音乐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创作者,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每节课设计创编环节,让学生利用图谱将不同的音乐用不同的符号展示出来,以具象的视觉形式展现和体验音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音乐,更能激发其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吉祥三宝》一课为例,歌曲的歌词由汉语和蒙古语共同组成,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对蒙古语的内容十分好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蒙古语的意思后,自由创作,尝试将歌词内容转化为不同的图谱。例如歌曲的开头第一句翻译内容是“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对应地画出爸爸、太阳和屋子等图谱,“视听融合”的教学既帮助学生简明扼要地理解和记住歌曲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部分,老师可提供一些图谱,让学生根据图谱进行音乐的二次创作,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三、“视听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图谱教学的分类与应用
1.线条性图谱在识谱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往往都是先从旋律学习开始。基于这一认知规律,借助线条性图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引导学生熟悉旋律、节奏,帮助其记忆歌词,迅速提升识谱能力。如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闪烁的小星》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型图谱进行识谱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跟随音乐“星星”的高低描绘出线条性图谱,并根据线条的起伏唱出不同的音高,再通过跟图划谱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其旋律特点。在线条性图谱的辅助下,学生不仅对音高一目了然,整首乐曲的学习也充满乐趣,学生的识谱能力大大得到提升,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2.形象性图谱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欣赏课主要是围绕“听”展开审美享受的一种音乐活动,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去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境、情感及曲式结构特点,可设计与音乐内容相对应形象性图谱,每一个音乐情节一张图谱,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的不同情感内涵和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以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狮王进行曲》一课为例,此乐曲是一首管弦乐欣赏曲目,教师可以根据乐曲中不同的旋律特点画出相應的图谱来展示其形象特点,让学生对整首乐曲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歌唱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相应的图谱展示,使原本较为抽象的旋律变得生动形象,这为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图片型图谱音乐节拍教学中的应用
节拍在音乐中是最活跃、最明显的元素,或紧张或松弛,是比音高更容易被感觉。节拍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片图谱,从音乐中获得对节拍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谱图设计时可通过图片的大小、疏密,要能够看得出节奏快慢的不同。例如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的歌》这课的拓展练习中,大一点的树叶图片表示强拍,小一个点的树叶图片表示弱拍,用排列疏松的图片来表示慢节奏,用排列紧凑的图片来表示快节奏,让学生对应节拍与图谱进行观察与比较,学生可以边点树叶点边有节奏地读歌词,这样,手里点的是节拍,口中读的是节奏,从而来分离节奏,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在学生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通过贴图游戏让学生找出强拍的树叶,在视觉与听觉配合中,学生能更准确、敏锐地感知音乐中的节奏变化。在节奏明显、旋律起伏强烈的律动中,学生借助图片型图谱感受着节拍的强弱、快慢,这样生动的图谱很容易被低龄学生感知和理解,他们看着图谱很快就能清楚地把握节奏,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4.图片式图谱在音乐育人中的应用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应用图谱来设计育人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让音乐教学发挥育人作用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勤快人和懒惰人》一课,在音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融入图片式图谱教学,教师可先鼓励学生针对这一歌曲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分析其速度与内容、情绪的关联,通过细节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后,将音乐作品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区分和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勤快和懒惰的行为,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要争做一名勤快的小学生,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
四、“视听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图谱教学的反思
1.学生层面
图谱的使用效果,具体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例如部分学生在观看图谱时出现认读困难的情况时,教师要留意记录是否是因为图谱不够直观明了、一目了然,并课后及时改进图谱的设计,使得图谱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图谱进行评价,邀请学生参与到改进的过程中来,在师生双方一稿一稿地修改更迭中图谱更加科学和完善。
2.教师层面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图谱教学的合理使用可以使音乐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前提是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强化对歌曲特征的分析把握,合理设计、使用音乐图谱,努力提高音乐图谱教学的有效性。如果不管歌曲本身的结构旋律如何,对于那些学生只要认真地聆听律动就能达到意境共鸣的结构简单、旋律变化较平的曲目,图谱设计与音乐作品要素没有紧密联系,生搬硬套地让学生描绘线条图谱,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使描绘图谱和音乐学唱变成各不相干、甚至相互干扰的两码事。对于以上问题,还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把握图谱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平衡点,在经验总结中逐步解决。
3.学校层面
一线音乐教师多数跨班级、跨年级任教,每一位老师设计的图谱都各具特色。因此音乐图谱教学的反思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层面的反馈和教师层面的自省,学校也应提供教研平台,利用校级集体备课以及研讨会等活动给老师们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并收集和整理优秀的音乐图谱素材及案例,组建形成校级层面的资源库后,甚至可以加入校区与校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图谱教学教研联动,通过集体的力量积极推动图谱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4.课程层面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音乐老师要改变图谱零散知识教学现状,尝试以大概念为引领,全面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建构以主题为依托的图谱单元整体教学新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需要对同类图谱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考虑,还要关注图谱教学主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演唱水平以及现实生活的关联;关注课时之间不同图谱在主题内容、歌词表达及题材背景等方面的关联;关注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和自我感受以及实践创造发展能力之间的关联,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能够帮助学生借助图谱教学提升音乐素养的可操作实施路径。
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中低年级,音乐图谱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是音乐多元感知的重要途径,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在科学、适宜的图谱辅助下,音符、旋律等都变成了看得见、有内容的图像;在“视听融合”的美好音乐意境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律动感受,音乐记忆效果,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力等音乐素养,都得到了有序和高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小学音乐课堂的图谱应用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1(27).
[2]吴琼.小学音乐教学中图谱教学的巧妙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8(27).
[3]曾佳妮.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图谱的有效运用策略[J].北方音乐,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