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重构中破解美术课堂密码

2023-06-21王慧

新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破解初中美术重构

王慧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寻找突破点。核心素养的形成要以课堂作为依托,融合崭新教学方式,在多元重构中完成教学任务,解码美术课堂。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节奏快、密度高的课堂模型,对影响教学效果呈现的因子展开探索挖掘,在差异化的组合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触碰美术知识,凸显个性特色,感知学习本质要素。

【关键词】初中美术;重构;破解;课堂密码

教学实践中,受旧思想的影响,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互动单向,教学时空缺乏多向交际。课堂成了教师的主战场,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属性难以体现出来。面对教学现状,必须用崭新思想武装课堂,对教学展开规划、重构,在多重因子的互相碰撞中,培养学生主动感知意识,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迸发,凸显课堂教学多元化、系统化、个性化。当教学活动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美术学习的复杂性自然会被冲淡,课堂教学效果呈现也更值得期待。

一、美术课堂教学重构的必要性

当前课堂教学节奏快,步子小,教学方式单一等都是最显著的特点。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具备持续注意力的能力,有强烈的自主探学意识,且对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较高要求。初中生的能力素养处于发展阶段,思维认知与教学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教学过程注定波澜曲折,不可能一帆风顺,课堂效果也会呈现出低效状态。改变教学现状已经迫在眉睫,课堂内容、形式、教法都是相对固定的,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将这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因子进行重组、规划,给学生提供崭新学习支架,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嶄新理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指出:美术教学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从感知、发现、体验、欣赏的角度出发,体会作品展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面对课程标准的崭新要求,要想让学生的艺术能力和素养真正落地,必须从课堂着手,对影响教学的因子进行系统梳理,在综合考量中更好地设计教学实践路径,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探索视角和方向。

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重构路径

1.精细归类中开展目标重构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一个人有了清晰明了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才会拼尽全力,想方设法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奋斗,也才有可能超越目标,达到更高层级。教学活动作为系统严密的工程,亦需要目标助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在具体内容的指引下达到某种目的,生成教学效果。这一系列为学习活动进行的操作就是教学目标。学科教学中,目标的加持是教学成果的有效保障。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呈现出来,不同层级的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述形式也不同。面对教学目标的复杂性、多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在精细归类中完成教学目标融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教学目标是以学习内容为参考设置的。设计目标的过程中定然要考虑学科特点和主题属性。一股脑地将学习目标抛给学生,他们很难真正消化吸收,这不是最理想的教学呈现形式。学习苏少美术七年级上册“人类的朋友”,这属于“造型·表现”的课型。设置目标时,教师也要从课型上下功夫,给出方向指引。初中生对课型的了解是浅显的,教师没有直接讲解“造型·表现”的专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索学习目标:“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些内容,掌握哪些技能呢?”学生思索片刻后,窃窃私语。受第一课内容的影响,学生在表述目标时有些偏离轨道。这时教师讲解造型这类课型的特点、目标导向。通过对课型的了解和感知,学生有了精准的方向,再结合学习主题,学生给出了更精准的目标呈现。教师继续引导,展现三维目标,让学生将分散的目标集中处理,将它们进行归类处理。系列化的教学操作让学生的思维由混乱逐渐进入清晰状态。

目标统筹是高品质课堂的保障,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从美术学科独特属性中寻找对接点,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目标设定中。探索学习目标的过程也是思维渐进、认知升华的过程。通过对学习目标的规划梳理,学生很快进入感知状态,精准把握学习独特视角和方向。

2.系统剖析中促进内容重构

学习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和精髓,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最直接,对教学生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对陌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既满怀好奇之心,又存在一定的畏惧、担忧心理。激活学生热情,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需要教师以文本为基点,对学习主题和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构建有效学习活动,促使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快速推进。美术教学内容往往有一定的主题作为引领,抓住学习主题,对文本框架进行整体搭建,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感知知识点,还能将学习思路框架完整搭建起来。因此,教师不妨从教学内容上着力,打乱教材内容组合顺序,让学习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让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散发更迷人的芬芳。

深度挖掘教材自身内质特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学习“耕牛·战马”,该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旨在借助综合性的学习互动,将学生引向主动探索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状态,让学习活动主动发生。本节课独具风格,不仅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的内容,还融合了历史学科知识,对学生情感的启动有积极作用。为了快速达成目标,教师先给学生构建起整体的大概念框架,让学生对耕牛和战马外在形态有更好的感知。具体操作时,教师以多媒体为辅助,给学生以直观刺激。“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视频中出现的是什么动物,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区别和关联?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有了清晰鲜明的要求作为导向,学习的方向性得到矫正。接着,学生就视频中看到的信息进行交流探讨,问题得到解答,学生有了初步的知识框架后,教师再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鉴赏,进行思维的多重交流。知识本身是完整的体系,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初中生的关注力持续时间不长,要想发挥教学的最大化功效,教师就要将关键性内容展现出来。教学疑难得到解决,学习自然变得轻松自如。

教材内容在呈现时有一定的顺序和思路。教材内容组合设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必须根据教学现实需要,展开多维探索,让内容呈现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点。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生动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多维思维,让学习活动向着深层次推进。

3.多重关联中优化形式重构

美术教学,囊括了艺术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更能吸引学生关注,引发他们情感共鸣,彰显美术学科独特价值。不同呈现形式,关注点不同,锻炼的能力不同,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独特。面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有关联意识,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形式。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教师要进行具体化、针对性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环节展开规划,以此制定贴合性更强的教学样式。

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为教学活动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要秉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则,对教学环节进行雕琢,构建起更科学的课堂模型。学习“花的变化”,这节课以大量的图片案例为欣赏主线,呈现花卉的特点、设计样式等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被打通,学生的认知思维有序地逐层呈现。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装饰图案的艺术魅力,教师综合考量学习主题特色,从简约、系统的角度出发,规划有效教学路径。引导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做一做。看是从感官出发,启动认知的过程;画则是在尝试中帮助学生寻找绘画的外形特点;议是通过学习图案的变化,掌握装饰变化的方法和路径;做是从实践角度出发,完成知识技法的内化和运用,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教学操作浑然一体又独具特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规律,在融合多重教学因子的过程中,教学模型初见雏形,学习效度得到凸显。

教学模型设置过程中,程序环节有共通性,但环节特点和需要达成的目的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很好控制教学环节展现形式,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活动效果难以保障。从多种视角出发,以导学、交互、巩固等视角为切入点,规划教学模型,让美术鉴赏更系统、更具针对性。

4.实践体悟中融合教法重构

美术本身属于艺术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艺术化。传统教学实践中,讲授、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属于速效教学手段,能够将知识的属性呈现出来,让学生吸收其精髓。但效果如何,就要因人而异。艺术课程是由音乐、美术、舞蹈等多门学科组合而成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前教学活动,教师只是站在单一的学科教学视角,对教学活动展开设计,选择教法,不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学生的思维无法相交相融。知识本身的层级性、交互性要求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聚焦教法学法,厘清知识层级,在横向连接中,将学科进行融合,无疑能将学生的认知推向深处。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方式,也是践行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方法。教师不妨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在团队式学习实践中迸发无穷活力。学习“装点生活”,这是一节典型的“设计·应用”课程,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诸多关联点。如何巧妙利用,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学活动伊始,教师直接给出设计点,让学生有创意地装饰美化一件生活用品。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为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和学生整体的战斗力,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以竞赛的形式推进课堂。学生纷纷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交流探讨自己的看法。学生认知层次存在差异,审美能力自然不同。要想创作出符合小组审美价值的作品,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找到思维共同点,进行着力。交流讨论活跃热烈,在无形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锤炼,思维敏捷度快速提升。美术属于静态艺术,将其置于合作探究的动态活动中。在动静结合中,学生入脑入心,对知识的感知是丰富、深刻的,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成长。

合作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认知、思维、性格等形成有效冲击,形成有效教育合力。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特性,融合崭新教学思想,对合作方式进行优化升级,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迸发灵感,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建立全新美术认知。实践运用过程中,教师秉承过程结果并重的原则,采用合作竞赛的方式,给学生以多元触动。

5.循序推演中升级思维重构

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这是教学的基本目标追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是形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和能力的生成需要以思维为基点。美术教学向核心素养推进需要循序渐进,通过多元演示,给学生以更深刻的触动。探知美术作品过程中,学生思维逐渐启动。在深化认知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迷茫情绪,没有创作灵感。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似乎是将学生推向了课堂最前端,但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处切入,脑中一片混沌,教学注定是失败的。为了给学生精准的思维指引,教学活动要借力教师的专业素养,运用启发性演示、鼓励性演示、类比性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找准思维起点,深度触摸美术知识。

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思想活跃、跳脱,但他们的认知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调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关键。学习“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中国画意境深远、种类繁多,带来的信息是丰富的。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国画,对其特点和属性不甚了解,面对专业的知识,学生畏惧心理严重,非常排斥学习鉴赏活动。消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是高品质课堂的有效保障。教师没有采用极端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绘画演示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进步。教师运用笔墨色彩给学生演示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一边绘画一边讲解,学生在观看中进行模仿。对初中生而言,自主创作需要夯实基础。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才能在创作中更上一层楼。教师的绘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花鸟画的丰富和生动,畏惧心理逐渐消失,探索兴趣萌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探索中,思绪才能逐渐沉淀下来,心灵才能得到熏陶感染,诠释作品灵魂,领略美术学科的精髓,实现课堂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在“见”中学生才能获得感知灵感,触发多元思维。初中生直观思维依然占据重要位置,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针对学生认知实际,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创作步骤,激活他们的输出动能,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积极能量,实现思维进阶。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优化、革新,帮助学生更好地触碰知识,已经成为教学重要目标追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不是单项工程,它是不同教学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切准教学中线,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影响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教法、思维等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搭配组合中切准学习关键点,攫取最大教学效果。美术课堂本身独具特色,在教学重构思想的助推下,定然能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将美术课堂最大的价值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真真.营造情景 猜疑设想 问题递进 评价导向——重构初中美术课堂“师生对话”[J].文教资料,2017(14).

[2]成红弟.“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改革[J].学园,2022(04).

[3]黄菊.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初中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8(13).

猜你喜欢

破解初中美术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如何破解县域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信任障碍和破解思路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