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3-06-21黄银兰郑立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偏头痛发文图谱

陈 兵, 黄银兰,2, 刘 娣, 李 涛, 郑立江, 杨 妞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 2. 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头部单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怕光、畏声等不适,其病情绵延、治愈率低、复发率高[1-2]。偏头痛患者比普通人群更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冠心病、脑卒中、失眠等疾病[3-4],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5]。针刺是传统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效果明显;该疗法操作简单且易被患者接受,具有独特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偏头痛列入针灸有效治疗的疾病谱[6]。目前关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该领域的整体趋势、热点和前沿缺乏直观认识。CiteSpace 是基于Java 研发设计的文献计量软件,可直观展示研究主题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7]。本研究拟从文献计量学角度,采用CiteSpace 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检索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挖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CNKI、VIP、Wanfang 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 年5 月18 日。检索式为“针刺”or“电针”or“头针”or“火针”or“三棱针”or“梅花针”and“偏头痛”or“偏头疼”or“偏头风”or“首风”。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有完整篇名、摘要、作者、机构、关键词、发表时间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语种限中文。排除新闻、会议、报纸、专利、成果等文献,作者、机构等信息不全或无法查阅全文的文献,综述及研究进展类文献。

1.3 数据处理

1)共检索到文献5 299 篇,以txt 格式导出题录,运用NoteExpress 软件去重;2)进行人工筛选,剔除篇名、摘要不符合主题或作者、机构等信息不全的文献;3)由课题组两名研究员对人工筛选后的数据进行验证,若有分歧,同第三人协商解决;4)去重、筛选后剩余文献1 108 篇,对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将“偏头风”“偏头疼”合并为“偏头痛”;将“疗效观察”“临床观察”合并为“临床疗效观察”等;5)以“download_migraine.txt”格式导出保存,以便后续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1 对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 5.8.R3c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软件参数设置:时间分区为1977—2022 年(最早文献出现在1977 年,故时间分区设置从1977 年开始),时间切片选择“6”;设TopN=50,TopN%=10%,节点阈值为3;剪切方式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绘制出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图谱,再根据“突变词检测算法”绘制出关键词突现图谱,并对其进行该领域专业化分析。

2 结果

2.1 历年发文量分析

历年总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2009年,该研究领域呈迅速增长趋势,年最高发文量达到54 篇;2011—2021 年年均发文量达50 篇左右,2021 年达到高峰状态,年总发文量为75 篇。因文献纳入截止日期为2022 年5 月,故不能说明2022 年发文量下降,见图1。

图1 历年发文量分布

2.2 作者共现分析

图2 中显示,共有作者320 位,作者间的合作线429 条。根据普莱斯定律[8]:M代表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代表发文量最大数量,根据公式M=0.749×√Nmax可算出M=3.18,说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约为3 篇,有98 位作者达到核心作者要求,占总发文人数的30.6%,其中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作者见表1。现已形成了以王麟鹏、常小荣、李炜等为代表的多个稳定核心合作团队,其中以常小荣-梁繁荣-陈慧敏-刘密-黄银兰为中心的团队合作较为紧密,发文量最多,其余作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团队间缺乏交流合作。

表1 针刺治疗偏头痛文献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作者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2.3 机构共现分析

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研究机构见表2,其中发文量≥30 篇的有4 个,占总发文量的16.34%;发文量≥20 篇有10 个,占总发文量的28.70%,其余发文量均在20 篇以下。机构共现图谱显示,共有机构447 家,机构间合作线142 条。其中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关键节点连接湖南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的合作相对较多。其余机构基本以本校内、本校附属医院或区域内各大医院的合作为主。图谱中连线颜色代表不同年份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见图3。

表2 针刺治疗偏头痛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机构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展示了307个关键词,连线377 条。频次≥40 的关键词以偏头痛(899 次)、针刺疗法(316 次)、临床疗效观察(156 次)、无先兆偏头痛(74 次)、刺血疗法(57次)、针药结合(48 次)、少阳经穴(44 次)、肝阳上亢(42 次)为代表,与研究的主题相符。图中展示了偏头痛的治疗腧穴以少阳经穴为主,代表有丝竹空穴、风池穴和率谷穴等;频次较高的其他经穴有太阳穴、阿是穴等。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来进行研究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较少,见图4。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4.2 聚类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共得到13 个聚类模块(图5)。Q值是聚类模块值,Q值>0.3 说明聚类显著,S值是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越接近1 代表同质性越高[9]。图中Q=0.869 4,S=0.973,说明本研究的聚类显著,同质性很高,聚类结果令人信服。聚类ID #0、#1、#2 主要是对针刺或针药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因为聚类标签无法完全展现出所有的关键词,所以对各聚类模块内包含的关键词进行整理,见表3。表中#2、#5、#9、#11 分别从5-羟色胺、P 物质、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经颅多普勒超声、功能磁共振成像、基因表达谱等方面深入介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4、#7 分别从VAS 评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评价;#10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其余均是不同针刺方法或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表3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2.4.3 突现分析 根据关键词突现图谱,可把关键词突现分为三个时间段:1977—2000 年突现的有电针治疗、穴位注射、风池穴;2001—2012 年突现的有TCD、颞三针、灵龟八法、透刺法;2013—2022 年突现的有无先兆偏头痛、月经性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偏头痛急性发作期、5-羟色胺、随机对照试验、少阳经穴、刺络放血,见图6。

图6 关键词突现图谱

3 讨论

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总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 年,相关的出版物增长速度很快,说明该领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从作者和机构共现来看,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常小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宁夏医科大学黄银兰为核心的团队合作较为紧密,这与学术继承人和学术继承团队密切相关。常小荣是“973”项目“经络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主要探索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10];梁繁荣继承“973”项目,提出循证针灸学,并对经穴特异性的基本规律有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设计和系统评价[11];黄银兰从事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12]。通过结果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与高产科研机构是相对应的,高产作者以科研团队内部合作或者与本机构其他科研团队成员合作为主,而核心作者大部分都是以学术继承人的方式开展研究,使研究内容、方向更有深度和广度。但目前大部分研究机构是大学,合作以大学内部或大学附属医院为主,较为局限,建议加强各科研团队成员及各区域研究机构的沟通与交流,采用学术交流—分享—互助—合作模式,以促进该领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共现中主要的高频关键词有偏头痛、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观察、无先兆偏头痛、刺血疗法、针药结合、少阳经穴等,说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是研究的热点。其中刺血疗法和针药结合可能也是治疗偏头痛的热点干预方式。岳艳芳等[13]论述了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提出刺血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等作用,值得临床推广。郎秋雯[14]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验证了太阳刺血可缓解偏头痛症状,还可改善颅内静脉窦狭窄情况。少阳经穴和局部选穴是偏头痛治疗的热点针灸处方,但穴位选择相对传统,具有局限性,应该多挖掘传统经典,探索更多可治疗该疾病的用穴和指导思想。比如,《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记载,头气街是头部气血运行的通道,且与十二经脉有密切联系,诸经络气血均上达于头部,《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云“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即气结于头或气乱于头先取足太阳膀胱经上天柱和大杼穴,不行补泻,以徐入徐出疏导体内浊气为主,若疼痛不适未缓解,再深取足通谷、束骨[15]。故“头气街针”可以疏导头部聚集的浊气进而治疗偏头痛。

针刺作为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手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结合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热点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5-羟色胺、P 物质、内皮素、功能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方面。其中5-羟色胺是一种在大脑皮质层和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的抑制性神经递质;P 物质广泛分布于神经纤维内,参与痛觉的传递,针灸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有效地治疗偏头痛[16-17];内皮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针刺可调节内皮素达到血管收缩舒张平衡状态,抑制偏头痛的发生[18]。研究[19-21]表明,针刺还有改善大脑局部循环、调节机体内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而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循环系统障碍、内分泌紊乱、肠道微生物失调等相关[22],因此针刺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偏头痛,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发现,近10 年来,前庭性偏头痛、月经性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是研究的趋势,说明偏头痛研究主题的分类更加明确。早期的研究设计类型多为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或非随机对照试验,而随机对照试验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可避免试验中的各种偏倚和混杂因素,是公认的有效评价干预措施的一个金标准[23]。其内容对受试者样本量的精确计算,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对照组设置,盲法实施,疾病诊断、纳排标准,剔除、脱落标准,结局指标评估以及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要求非常严格[24]。随着循证针灸学的发展,随机对照试验处于初步探索及发展应用阶段,胡静等[25]根据《偏头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国际标准评估分析了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希望之后的研究设计更加严谨规范,为临床针刺治疗偏头痛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因此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可能是未来临床研究发展的趋势。

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近40 多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虽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不足。学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各大机构应该打破区域壁垒,加强机构与区域间的密切联系;还应加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经穴研究,探寻更多适合治疗偏头痛的经穴,加大偏头痛作用机制研究,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充分展现针刺治疗的特色,发挥好中医的优势。

猜你喜欢

偏头痛发文图谱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