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校园文化项目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创新路径

2023-06-21王璨李文辉赵紫萱杨宇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王璨 李文辉 赵紫萱 杨宇

摘要:文章探究将“校园工匠数创空间”作为培养学生特长技能的新形式,用校园文化项目培养学生美学与信息化素养,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厚植家校、家国情怀,从而培养能胜任相关岗位需求的校园工匠,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校园文化项目;特长技能;工匠精神

在当今社会,美学与设计相辅相成,无处不在。校园中内容丰富的橱窗和制作精美的文化墙总能吸引学生驻足欣赏,特别是与学生紧密关联的文创产品更是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时刻徜徉在美育环境中。

一、校园文化项目是学生掌握特长技能的平台

校园文化项目的建设分为前期设计和后期制作两个阶段:在前期设计中,所有设计方案要借助不同的信息化软件完成,这些软件是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的载体;在后期制作中,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有利于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一)提升学生美学和信息化素养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培养学生美学素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以实践为主的高职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体验、感受美,才能让学生创造美,并形成美的品格和素养。

(二)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的手段

橱窗、文化墙、简章海报等内容的设计和制作,是各类设计公司最常见的工作项目,但多数学生进入公司后,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胜任这类工作。如果将这些项目开设为过程完整、主题鲜明的教学课程,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三)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平面设计大多来自设计公司,但是程序化的设计不能凸显部门的特色或学校的精神,將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仅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还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校园文化项目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载体

(一)更易保持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教师将校园文化项目作为学生参与的重要工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带领学生深入项目的每个环节,让学生从对特长技能的兴趣升华到对职业岗位的热爱,并在此过程中厚植家校、家国情怀。

(二)更易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校园文化项目的成果要接受师生共同的检验,所以参与建设的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项目学习与建设,更加注重项目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三)更易激发协同创新的工作热情

校园文化项目需要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学会基本技能后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校风、校训和专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时刻保持高昂的创作热情。

三、学生特长技能的培养现状

(一)选修课程缺少实践环节

选修课程中实践项目较少,且课程没有连续性,学生不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演练,也无法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胜任相关的岗位。

(二)社团课程缺少理论讲授

社团活动中丰富的实践内容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教师以辅导为主,理论讲授较少,学生不能在实践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认知水平,不能达到工匠精神的培养需求。

(三)其他课程缺少企业融入

近年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出现了优长项目课程,这是可以连续开设四个学期的选修课程,能有效解决选修课和社团课中实践或理论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身份的限制,企业人员不能参与其中,这不利于学生特长技能的长期培养。

(四)学习时间固化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弹性的学习时间能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后,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特长技能的学习中。而现有第二课堂的课程大多时间固定,学生如果错过学习内容,只能靠自学完成。

四、“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特色与创新

高职院校可以成立“校园工匠数创空间”,将校园文化项目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开发成完整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信息化技能。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和验收方人员能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传承工匠精神,厚植家校、家国情怀。

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校园文化项目提供了多种建设资源,能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获得的外观专利或各种竞赛奖项,能为教学成果的经济价值转化提供可能。如图1所示。

(一)“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特色

“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2345”,即一种理念:始终秉承“培养校园工匠,建设美丽家园”的理念;二个特征:培养项目小而全,合作企业小而精;三类评价:学校教师评价、企业教师评价、验收方人员评价;四项内容:人文素养、软件使用、设计技巧和后期制作;五项成果:校园文创产品库、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素材库、校园新媒体设计素材库、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课程库和校园新媒体课程库。

(二)“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创新

1.工作室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工作室既有多元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又有固定的工作空间,易于文化精神的凝聚和工匠精神的养成,这是在第二课堂中将学生特长技能培养成过硬本领的有效途径。

2.校企合作实现第二课堂效能

在工作室培养中,校外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用小而精的校内项目作为入门培训,用企业项目作为成果验证和提高的项目。从课程的起点到培养的终点,学生始终在真实的项目中成长与锻炼,提前感受职业文化氛围,并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打磨自己的工作成果。

3.校园文化融入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思想建设和个体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和环境,将校园文化项目变成新颖独特的教学案例,既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美学素养,又成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纽带。

4.教学成果助力校园品牌建设

在工作室中,学生每个项目的作品都是经过多次修改后完成的,虽然每个项目只有一种入选方案,但没有入选的方案也有很多精品设计。高职院校应将学生每个项目的所有方案整理成册,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灵感的源泉,还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方案储备。

五、“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工作过程

(一)积极争取校园环境建设项目

根据项目特点和课程需求,工作室选择院系橱窗设计、院系文化墙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新媒體设计、招生简章设计等项目作为课程开发的案例,这些项目可以通过自愿、竞争等方式申请取得。

竞争合作是工作室与需求方达成的一种全新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将设计需求分别发放给校外设计公司和工作室师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双方上交设计作品。通过审核和验收后,高职院校负责人公布最后的施工方案。如果施工方案是工作室团队作品,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学分或奖励;如果不是,教师可以讲评施工方案,让学生修改,修改后的作品成为资源库备选案例。

(二)有计划地选拔学生参与

“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学生名额为60人,面向全校招生,通过新生海选、社团择优、选修课报名、部门推荐等方式选拔,选拔通过的学生将按照兴趣分方向学习。

(三)修改教学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1.网络自学课

“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课程分为网络自学课程和实战项目课程两个部分。网络自学课程在职教云平台开设,教师以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为载体,讲解各种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周自学两到四个学时的课程。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和辅导,每周检查一次作业,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还可以进一步完成平台上的其他项目。

2.实战项目课

首先,合理利用校园项目。校园项目根据完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务发布,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完成项目沟通、实地考察与测量、基本设计等任务。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单独指导学生,讨论、制订设计方案,设计定稿后由教师进行总体审查,给出修改意见。第二阶段是项目验收,各组提交作品,项目需求方在教师团队作品和公司设计作品中选出最终的设计方案。如果师生团队入选,则根据项目需求方的意见进一步修改。第三阶段是学生学习,教师分析、整理选定方案中的优秀内容,从入选因素、设计效果、色彩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学习后找出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最后修改,修改后的作品和施工方案作品共同入选该项目方案素材库。其次,积极引入企业项目。学生在完成多个校园项目并考核合格后,可参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设计。企业实战项目以竞赛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企业也能选出更多优秀的设计方案。

六、“校园工匠数创空间”的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工作室建立如下三个评价体系,每个评价体系分为A、B、C、D、E五个等级,A优(90至100分)、B良(80至89分)、C中等(70至79分)、D及格(60至69分)、E不及格(0至59分)。

(一)网络自学课程评价体系

网络自学课程从项目完成数量、完成态度、完成质量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满分100分,主要由小组教师给出。

(二)校园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校园项目的分数以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为依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和验收方共同给出,满分100分。校内教师从学习态度、项目需求、实现效果、小组合作四个维度评价,占40分;企业教师从企业标准评价,占50分;验收方根据验收结果给出满意度评价,占10分。

(三)企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企业项目的分数由企业教师和项目验收方共同给出,满分100分,由四个维度组成,包括态度、美观度、可实施性、方案排名。

以校园项目为载体的工作坊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需要与各部门积极合作,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特长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全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姜涛,王帅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才智,2019(21).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依托校园文化环境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创新途径”,项目编号:2021-ZZJH-484。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