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导游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3-06-21李俊菊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摘   要: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关系到我国旅游强国战略的“软实力”建设。而“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振兴职业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有必要加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讨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然后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导游类课程在协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最后指出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导游类课程;教学模式;高职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120-05

引言

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如今,“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振兴职业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已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因此,如何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关系我国旅游强国战略的“软实力”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高职旅游专业,非常有必要通过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为我国旅游事业培养更加优秀的旅游“工匠”。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讨高职旅游专业导游类课程在协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分析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进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

何谓“课程思政”?就目前对“课程思政”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来看,学术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非思政学科课程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通识课、公共课、专业课等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1]课程思政“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2],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是要“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4]。

如何开展课程思政?2020年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由此可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要坚持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本质,秉持协同育人的理念,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5]。

二、“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构建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对接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开设的导游类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常识和民俗、宗教、建筑、园林、饮食、工艺美术、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旅游業发展、旅游景观、主要客源国概况等旅游相关性基础知识,以适应导游等岗位工作实际需要。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其传授的专业知识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人文背景,在授课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具有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通过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本课程逐步形成了“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一)确立了“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体系

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本课程确立了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遵循“广而不深”的原则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旅游知识,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相关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利用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导游词创作、产品展示讲解和为顾客服务等能力。以民俗为例,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创作民俗节日的导游词,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个民族设计电子宣传画报,并且在创作过程还要考虑到特定游客类型、国别等的顾客特点,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素质目标则充分体现本课程价值塑造的育人功能,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即价值观引领和职业素养培养两个子目标。鉴于本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所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项目化设计,根据不同模块、不同项目的特征,制定不同的素质培养目标。一是通过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中国文学等专题项目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知之深则爱之切”的文化育人目标。二是将历史文化中的中共党史、新中国建设成就等教学内容单独作为子专题,设计“探寻红色足迹”学习任务。例如,上海市高职院校利用党的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浦东开发开放成就等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达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等价值观教育目标。三是通过中国旅游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成就,以及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达到爱国主义价值观引领的目标。四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历史发展观来看待宗教文化、民族民俗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五是借助旅游职业素养的调查研究成果[6],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典思想文化与旅游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运用行业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应该说,本课程能够融入的思政点很多,能够获取的思政教学资源也比较丰富,因此,课程在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切入点上,也常常会根据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本地城市发展的最新特点和需求而进行动态调整;并且,除了以上特别标识的切入点和思政元素之外,课堂也常常有随机发挥的空间,像“撒盐”般将思政教育切实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价值观塑造和职业素养培养入脑入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采用了“三课堂”交叉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设计

围绕课程思政改革下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了“三课堂”交互融合的教学环境设计。所谓“三课堂”,是指线下教室课堂、网络课程平台和现场实践环境。线下教室主要完成课中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思政元素融入的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和沟通,线下教室课堂更能满足学生的人际需求和教学互动体验。

网络课程平台主要是帮助和监督学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拓展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微课、视频、链接、参考书等大量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辅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为线下课堂提供各种教学管理辅助功能,如考勤、提问、讨论、分组任务、作业布置、学习情况统计等;此外,成为学生学习成果(包括思政主题学习成果等)的展示、交流、评价平台。

现场实践环境主要是指课中带领学生实地走访本地红色旅游景点(区)、开展沉浸式教学,或者安排学生课后分组走访特定红色景区(点)、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及地方文化体验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当然,在实地考察之前学生需要在教室课堂认真聆听实地考察的要求,在网络平台学习相关补充资料;考察结束后需要在教室现场展示、交流考察成果,还要在网络平台上传考察成果或学习任务成果并进行自评、互评和接受教师评价。

总之,三种教学环境常常交叉使用,融合为集线下教室、网络平台和现场实践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环境。

(三)实施了“三段式”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

凭借“三课堂”混合式教学环境,组织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以“新中国建设成就”为例,课前在网络课程平台发布新中国建设成就及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相关短视频,要求学生提前学习,并完成观影感受的讨论任务;课中教师在教室讲授新中国建设成就相关知识点,并启发学生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进而讨论上海市在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融入“四史”教育等思政元素,并促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信念;课后要求学生分组考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发展变化,或者深入了解自己家附近的发展变化,制作讲解短视频,上传网络课程平台,供师生互相交流和点评。

通过课前的学习、讨论、导入任务,到课中的教师讲解、启发、融入思政元素,再到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走访景点完成导游词、短视频、画报等学习任务,实现了由“学生学”到“教师教”再到“学生做”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组织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推动思政教育由教师的课堂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主践行,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的自觉价值选择。

(四)运用了“三类型”师生交流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威斯顿和格兰顿(1993)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教师中心的方法(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論、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和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本课程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教师中心、相互作用和实践三大类型的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了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所谓启发式讲授法,是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就某个文化知识点或文化实例不断向学生提问,通过课堂互动进行印证和论证,以师生的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判断。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和生活事例,来进行文化解析,并利用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等案例资料,进行价值引导;在此过程中,也适当利用影像资料,增强案例分析、讨论的感染力。所谓对比分析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正反行为或现象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引导,如利用优秀导游和差评导游的正反案例对比,让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意识。

其次运用了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作业展示、小组导游词创作等。全班或小组的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增进交流、拓展认识、加强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认知干预和价值引导;作业展示则有助于鼓励优秀、带动后进,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而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导游词或画报的创作等,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

再次运用了实践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练习等。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还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最大限度增加课程的实践性。比如,邀请金牌导游参与课程中的现场教学,学生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游客、导游员等不同角色的扮演;设计“探寻红色足迹”等主题的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加强思政育人的效果,促使学生由思政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民间大使”。

(五)实行了“三维度”环环相扣的课程思政考评机制

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三个维度,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上。学生总评成绩也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学习过程评价、价值纬度评价和期末考核评价。其中,学习过程评价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复习预习情况、作业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价值维度评价则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行为表现所体现出的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职业意识等,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或实训纪律表现、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政教育主题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三种方式组成;期末考核评价则是模拟导游资格证,以该科目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笔试考核。

第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阶段,即课中评价和期末评价。课程教学中期,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和互动交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匿名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再对课程的教学整体情况(含思政教育开展情况等)进行满意度评价。

第三,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教务处和系部审查教师的课程标准、课程教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料;二是由教学督导和教学领导随机听课、给予课程思政等教学情况督导评价;三是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等教学开展情况的评价。由此汇总成对该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的综合评价。同时,学校也通过各种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市、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不断推进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深入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导游类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

课程思政改革中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较薄弱、“专业思政”建设不到位。从专业层面来看,仍是缺乏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贯穿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系统化“专业思政”建设。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群)规模较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依靠专业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系统化课程改革体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思政”建设也主要是依赖任课教师个人来决定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缺乏跟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协调统一。

据2018 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7]。由于个体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差异,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能力开展的“课程思政”难免会存在不系统和主观性强等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系部和专业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指导和教育,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实施规范和标准,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二)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深入发展,就要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充实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力量。

1.整合行业资源,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建议由行业协会或者职教集团牵头有效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案例库和优秀导游从业人员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库,为旅游专业院校搭建智力平台;通过统一讨论或备课等形式,提炼导游类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思政融入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规范,促进高素质社会主义导游人才的培养。

2.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校内课程思政共育平台

学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和开办相关讲座,构筑以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核心的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同时,由上至下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相应的课程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和优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职业理念等。学校还可以搭建公共平台,建立不同的学习模块,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也方便专业课程教师通过公共平台与思想政治课的专职教师进行互动,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并提出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建立“一对一”的教师互助活动小组,随时分析和解决问题,分享成果,让课程思政的践行效果更加显著。

3.整合团队力量,整体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考虑到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可以吸收相关专业或思政课教、辅导员等整合并扩大旅游专业教师团队力量,整体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立足各校旅游专业的办学特色,将课程思政倡导的育人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对旅游专业核心课程等进行“课程思政”先行改革、逐步推进,再由点及面,完成导游类课程的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乃至整个专业(群)的“专业思政”建设。

4.增强育人自觉,提升教师自身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改革的最关键要素是教师,主体是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首先,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必要条件。旅游专业课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时刻绷紧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根弦,并将这种意识内化到日常的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共产党员的教师更应该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起到排头兵作用,主动将自己的思政政治素养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努力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其次,重视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身处网络化时代,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弥补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不足,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创作的导游词、民族画报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将编写的导游词或录制的導游讲解视频发布到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增强其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也有助于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马蕾.课程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63-68.

[2]   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3]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0-134.

[4]   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

[5]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3-41.

[6]   李俊菊,白晓娟.传统文化元素选择与渗透探究:基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21(11):91-94.

[7]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4-10.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Tour Guid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 A Case Study on “National Basic Knowledge for Tour Guides”

Li Junju

(Shanghai Xingjian College, Shanghai 200052,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high-quality skilled tourism talents is related to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of China's tourism service providers, as well as the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ourism power strate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come a key point to revitaliz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ourism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takes “National Basic Knowledge for Tour Guid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ive Thre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forme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ourism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our guide courses; teaching mode; tour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責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