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人口流失问题解决对策探析

2023-06-21郭荣丽黄文晴高菽阳汤伟业杨瑞佳胡玥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口

郭荣丽 黄文晴 高菽阳 汤伟业 杨瑞佳 胡玥

摘   要: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黑龙江省人口状况不容乐观,直接表现为人口数量的逐年减少,这对于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探讨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原因,認为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尝试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的有机互动,来谋求缓解甚至解决黑龙江省人口流失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人口流失;PESTEL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039-03

引言

“流失”反映的是既有东西因为“流”过程而散失或离开的现象,人口流失是指人口由流动迁移而减少的现象[1]。近些年,黑龙江省发展相对滞后,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根据黑龙江省历次人口普查常住总人口统计情况可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至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在这十年里人口流失超646万人,是全国31个省份中人口流失最严重的省份,流失的人口中多为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且人口流失问题对省内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研究人口流失问题,以留住人才尤为必要。

一、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现状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13个市人口数量全部下滑。其中,绥化市人口减少31%,大兴安岭地区减少近35%;省会城市哈尔滨人口减少63万,成为十年来全国唯一人口减少的省会城市。鹤岗、伊春、七台河、大兴安岭四个市人口已不足百万。与此同时,黑龙江省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虽然农民工占流失人口的主流,但外流人口中仍有许多高学历或拥有专业技术的高校人才。近五年来,黑龙江省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流入与流出的比例为1:4.6。

二、原因分析

笔者采用PESTEL分析模型尝试分析造成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包括的内容颇多,我们主要从人们的生育观念角度进行分析。当下人们生育观念发生很大改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城乡人口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生产类型转变。另外,在年轻人口中也发生了比较特殊的现象,如适婚人群不婚指数持续增高,势必影响人口生育率。人们不再将婚姻与生育联系在一起,婚后选择生一个或者不生的人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方面,孩子的数量远没有孩子的素质培养重要,年轻的群体不再追求生育的数量,更多偏向于生育质量;另一方面,受价值观念转换的影响,一部分人群选择的“独立主义自洽”的状态或是无孩婚姻。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产业以人口为中心,人口流动,产业自然跟随转移。人口流向中心城市或外省市,使黑龙江省经济活力下降,越来越向单纯的资源产业发展。黑龙江省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期,近年经济发展与中部省份之间的差距拉大,经济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下行压力较大。从2023年1月12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省长梁惠玲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了解到,2022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遇到多轮疫情反复冲击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影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三)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总体上看,老一辈的黑龙江省人在就业方面偏向于考公务员或进入编制,追求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很多优秀人才都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使得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部门人才比例失调。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除去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新时代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高校青年群体,则往往看中到南方经商的契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机遇,更愿意去黑龙江以外、尤其是发展快速的南方地区打拼。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黑龙江省在科技管理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科技人员所获得的奖励往往与他们所做的贡献很不相匹配,在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特别突出,从而直接影响了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转化和推广方面的积极性[2]。二是基层科技人才队伍薄弱。黑龙江省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这些科研的主力军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由于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原因,导致科研人员和一些高级技工流向沿海发达地区[3]。

(五)生态环境(Ecological Factors)

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冷的省,其寒冷和偏僻对经济发展有一定不利影响。冬季低温难耐,农业优势并不明显,许多人都会去往南方过冬,逐渐形成异地过冬模式,甚至直接在温暖的南方买房定居。

(六)法律环境(Legal Factors)

由于中国长期坚持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控制非农业人口增长政策,计划迁移政策时在迁移人口的来源、结构和去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所以,在黑龙江省内迁移的主要是高文化程度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相继流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以及高层次、高薪资的服务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性职业等。

三、建议举措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吸引人、留住人的政策,具体建议如下。

1.针对高校毕业生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基本待遇上给予人才能力与薪资充分的尊重,在福利补贴上多做努力,充分体现出特殊关怀。根据人才个人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对人才进行划分归类,分别享受相对应的待遇政策。

(2)以“薪”留人。放松落户政策限制的同时,让人才在待遇方面保障到位,给予不同水平的大学生不同水平的就业补助,并且在购房时给予与房价一定比例的购房基金,用来吸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留在黑龙江省。

(3)以“心”留人。对于外地引进的人才,在子女教育上简化落户程序,为其提供离学校较近的居住地,解决其在当地就学的问题,让其子女同人才一起落户黑龙江;在家庭上,给予特殊关怀,可以每月为其提供固定的探亲时间,并且报销来回路费;将父母接到身边但无户籍的,政府协助办理临时居住证,满足养老需求,让引进人才在本省安心工作生活。

2.留守儿童也应重点关注

政府应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地区和家庭情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生活上,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或公益部门,不断为留守儿童寻求社会上的帮助,筹集资金,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通过这种方式让留守儿童产生感恩心理。在心理上,政府可以在留守儿童密集区建设活动中心,弱化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使其感受到被重视。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回到黑龙江省发展,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3.“老漂族”不可忽视

政府可以提供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吸引老漂族回到黑龙江,让“老漂族”心有所“归”。但究其根本,最主要的还是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经济,为“老漂族”的子女提供就业机会,让其回到黑龙江省工作生活。“老漂族”的子女回黑龙江省,自然也会减少“老漂族”的数量。

(二)社会层面

通过社会招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筹集资金,为政府振兴老工业基地打好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人才建筑。可以为社会各界出资人分股,利用各出资企业或个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工人返乡。

针对留守儿童,依靠学校、政府、社会公益的力量去进行关怀教育,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业、情感、安全、礼仪、交往、人际交往等实际需求,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使其产生回报本省的感恩心理,长大后留在本省工作,以此留住“种子”。

孤独是老漂族的标配。因此,可以借助部分老人的“故土”情怀,吸引其回到黑龙江省,让“老漂族”心有所归。这需要政府、社会与家庭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有效解决好“老漂族”这个社会问题。

流动群体中农民占主力,如何让农民看到希望,让农业在新科技、新产业的冲击下看到景气?这就需要开荒新领域,种植特殊农作物,提高农作物质量。实行“冬种”,打破东北地区季节性气温限制,使其一年四季都能耕种,让农民有事可做,增加收入;利用东北地区黑土地优势,以优质农作物为源头,发展产业链,使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为东北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企业

1.将薪资制度与奖惩机制合理融合

合理为员工升职加薪。虽然这不是减少企业人才流失的唯一途径,却是挽留优质人才最为直接的手段之一。实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让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得到相应的奖励。

2.建设优质企业文化与工作环境

为员工构建舒适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提升,加固企业凝聚力十分重要。企业需要注重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打造积极和谐的企业环境,用企业文化去吸引优质人才,再用舒适的环境留住优质人才,让员工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达到减少人才流失的目的[4]。

3.企业与高校建立良好的连接合作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将未成熟或预期项目通过与高校沟通达成共识,并下放到高校,进行类似于项目招标一类的工作。项目如果成功或者对项目有一定贡献的,可以提供就业实习机会,毕业即签约,以此抛出橄榄枝,宣传吸引同学报名参与项目孵化与研究策划。同时,政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也可去大学里进行演讲宣传,通过网络、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在一定范围、程度上因才设岗,进行校招,扩大规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最重要的还是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学校,让毕业生看到本省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畅通人才晋升渠道,让其在工作中有所盼头,增加积极性。

(四)主观层面

除去上述客观的经济因素,还应该从主观因素着手,比如增强对黑龙江省的地域认同感。增强地域认同感可以先从增强城市认同感做起。

普洛汉斯基(PROSHANSKY)探讨了地方认同的概念,认为个人通过对地理意义上的地方依恋,就获得了一种归属感,为生活赋予了意义。

刘博认为,城市认同感不仅包含城市本身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人们心理方面的需要,是人们对特定城市产生的心理上的根植感、对环境(物与人)与生活方式的依赖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三个方面的集合。

以上观点与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的内容不谋而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和高层次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1.低层次需求

拥有对一个城市认同感的基础是首先要保障基本的生活。对于生理需求的满足,需要有足够的薪酬的工作时间与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低息提供住房贷款。而对于安全需求,则需要有工作与就业的保障,如基本养老保险与辅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2.高层次需求

对一个城市的认同感首先要获得对这个地方的归属感。人生活在社会群居的环境中,需要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的关系,希望得到友谊、忠诚和爱情,需要相互关心,希望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所接受,希望被团体接纳,有一定的归属感。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归属需求。

有归属感首先要有安全感。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拥有一份还不错的薪水,所在环境治安良好,消除不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归属感。企业合理为员工升职加薪,虽然这个不是减少企业人才流失的唯一途径,却是挽留优质人才最为直接的手段之一。实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让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享受到相应的激励。为员工构建一个舒适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企业认同感的提升,加固企业凝聚力,企业需要注重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打造积极和谐的企业环境,用企业文化去吸引优质人才,用舒适的环境留住优质人才,让员工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以达到减少人才流失的目的。

人的归属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尊重包括自尊,自信和成就感,被他人尊重的因素则是包括地位,权利,名誉,被社会的认可等。人只有被认同之后才会更加努力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从而有成就感。根据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对人才进行划分归类,享受相对应的待遇政策。

四、结束语

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发现,总书记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同样,对于黑龙江省现在所面临的人口流失问题,我们通过对如何留住“种子”、如何使“万流归江”落到实处进行了从国家到个人、从政府到个人、从企业到个人的深刻剖析并意识到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构建黑龙江省开放型的大通道、大平台、大布局。当前信息全球化电商平台迅速发展,国际和国内環境也创造了许多契机。黑龙江省应当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留住人才,逐步缩小黑龙江省人口流失规模,使“万流归江”局面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   戚伟,刘盛和,金凤君.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测算及演化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7(12):1795-1804.

[2]   王嘉,王进宇.加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6(2):97-99.

[3]   王钢,周博,王镭.加快黑龙江省科技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9(4):5-7.

[4]   张楠.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7):63-64.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人口
人口负增长
No.5 中国提前5年进入人口零增长时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李超:人口大国面临人口变局
人口最少的国家
看看你是哪种隐形人口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详解人口计生法修改
人口健康信息化支撑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