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2023-06-21李雯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需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渗透丰富的英语文化,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李雯(1984—),女,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发现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中的“It's in the tree now.”和四年级上册Unit 1“I like dogs”的Rhyme time中的“Little monkey,in the tree.”这两句话都将“在树上”翻译成了“in the tree”,可是在练习时发现在“The apples are __ the tree.”的画线处填“in”是错的,而应该用“on the tree”来表示“在树上”,六年级上册Unit 5“Signs”的Cartoon time中也出现了“They find a sign on the tree.”的句子。对此,这些学生很困惑,“在树上”究竟该翻译成“in the tree”还是“on the tree”呢?可见,在英语语言运用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in”和“on”等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
一、增强文化意识,力求融会贯通
理解英语这门语言和学习它背后的文化是很有用的。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能够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拓展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比如,中国十分重要的节日是Chinese New Year,而说英语的国家十分重要的节日是Christmas,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通过节日的日期、特色食物和特色活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来了解这两个节日。可见,这两个节日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相同之處,如都是家人团聚、寄托美好祝愿的日子。
(一)从教材板块出发,感受文化
译林版小学英语高年段的教材中设置了Culture time板块。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流中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资源,先让学生了解其中介绍的文化,再由此进行拓展。如教师可以根据提到了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的Culture time,让学生先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中国美食,再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道中国美食及其烹饪步骤。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外国美食的了解,进而感受中外的美食文化。
(二)从细节出发,了解文化
中外文化在社交方面的差异较大,如在国外,人们打招呼时往往会互相拥抱,见面时往往谈论的话题是天气而不谈论吃过饭没有,称赞、道歉和感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某些细节的差异,结合知识点对中外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Road safety”的Culture time中提到在英国,人们开车时是靠道路的左边行驶的,而在中国除了香港和澳门的地方,人们开车时是靠道路的右边行驶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在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什么,进而明白:在车靠右行驶的马路上,应该“look left first,then right and then left again”,在车靠左行驶的马路上看的方向则相反;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的人生活的方式不同。
(三)从生活出发,体验文化
如除了春节和圣诞节,中国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外国还有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传统节日。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公历日期不固定,而外国的传统节日公历日期相对固定。又如,有的学生平时在乘坐电梯时发现,一楼的按钮有时写的是“1F”,有时则写的是“GF”。对此,译林版教材进行了诠释:“一楼”在英国被称为“the ground floor”,而在美国则被称为“the first floor”。教师适当地补充生活中的素材,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通过体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国外文化。
二、发展语言能力,满足学习需求
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了解英语和汉语的异同,逐步积累语言运用经验,鼓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如:在教学“Road safety”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从rules入手,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规则;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篇内容,了解过马路时应遵守的规则;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掌握文中的语言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语篇内容;最后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在这些场景中应遵守的规则。学生在初步感知(体会语言)、系统学习(习得语言)、操练巩固(训练语言)和实际使用(运用语言)这整个过程中,语言能力得以发展,学习需求也得以满足。
(一)规范交际用语,正确表达
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使用环境有限,使用频率也较低。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来交际的场所,所以规范他们的交际用语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用语也要简洁明了,以便学生由刚开始的模仿逐步过渡到自主表达。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8“How are you?”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打电话的用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打电话的情景,掌握相关用语,如“This is ...”“May I speak to ...?”“Is that ...?”。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自主或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模仿,使用相关用语,从而学会如何用英语打电话,发展语言能力。
(二)利用学生特点,激发兴趣
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喜欢模仿、表演。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多让他们以表演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并进行适当创编;也可以让他们为经典的英文动画片段中的人物配音;还可以开展如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英文歌曲演唱等丰富的活动。设计、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容易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兴趣。
(三)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技能
译林版教材是按单元来编排内容的。单元的整体设计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体系。如学生在谈论饮食的话题时,需要有食物、饮食习俗、点餐等相关知识的储备,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语言输出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并通过理解、训练等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从而提升语言技能。
三、提高思维品质,做到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是在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和规律之后,可以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有效进行语言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有理有据且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逐步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在学生对“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进行了一番研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街上”的英文表述方式有几种,“在街上”和“在树上”的英文表述为什么不同,区别是什么。在理解英语学习内容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用英语思维而不是用汉语思维来思考。思维品质对语言运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
(一)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发散性。译林版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并且相较于文字,多数学生对生动的图片兴趣更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教材插图发散学生的思维。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的文字内容并没有提到Su Hai有什么食材,但是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发现Su Hai手上拿着两个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扮演Su Hai,说出“I have two apples.”的句子。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图片的内容,提出由此想到的问题。如在本单元的Cartoon time中,Bobby最后识破了Sam的小魔术,插图中的Sam看起来有些不知所措。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思考Bobby此时会对Sam说什么。结合文字和插图,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并进行引导,让学生说、读、想、写,与学生进行互动,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锻炼学生用英语来表达的能力。如在教授完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At the snack bar”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开展相关的点餐活动,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思考如何将有关food和drinks的词汇和“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Anything else?”“What about you?”等句型运用在实际的点餐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对话内容,再上讲台进行表演,有利于形成思维品质,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思维
为了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思维的机会,教师可以将生活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借助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和学校的外教交流,体会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不同,尝试模仿、运用,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英语。
四、提升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注意倾听,乐于交流,大胆尝试,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自我反思和评价,自我管理,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乐学善学。如在可数名词变复数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要把“y”变成“i”,再加“es”,在不知道某个名词的意思的情况下也可以写出它的复数形式。而在学习动词变第三人称单数和变过去式时,学生同样会遇到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此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让学生明白名词词尾的变化方法同样适用于动词,并掌握这一方法即可。
(一)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如教师可以借助猜谜游戏帮助学生快速复习已学单词、短语和句子。这种方式有别于机械的识记,目的性更强,体验感更强,复习效果更好。此外,教师要注重多媒体的使用,尽可能地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同时注重在课下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开展多元评价,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持续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措施,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教師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让同一小组的成员、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在课后结合家长的评价内容完善评价体系。此外,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经常表扬学生,对那些比较缺乏自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并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教师要抓住激励学生的机会,在课堂提问和发言、课文背诵、歌曲演唱、课本剧表演等环节重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创造机会,提升语用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机会,留出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语用能力和学习技能,这样会比教师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有效得多[1]。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What a day!”中出现了cloudy、rainy、sunny、windy这四个天气的词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它们的构词规律,并让学生尝试说一说snow等生词的形容词。正如富兰克林曾说过的“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地教授,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但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很好地巩固知识,又能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只有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教学,类似于“in”和“on”的区分这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5):104.
[2]朱梅.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英语广场,2016(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