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乌镇忆茅公
2023-06-21沈鸿鑫
沈鸿鑫
江南水乡的古镇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们在港汊交织的江南平原上星罗棋布,宛如一把珍珠散落在玉盤之上,熠熠生辉。江南的古镇具有共同的特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静谧,灵动,雅致……然而每个古镇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的淡雅,有的艳丽,有的大气,有的精致,有的张扬,有的含蓄。其中有的古镇又与某位名人相关,由此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她们往往受到人们特别的青睐。我就属于这一类游者,我之所以兴致勃勃地去寻访甪直、乌镇,多半是冲着文学前辈叶圣陶和茅盾去的。关于叶圣陶和甪直,我已写过多篇文章,今天就来写写乌镇与茅盾先生。
乌镇位于浙北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的中心,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行。镇内港汊纵横,石桥林立。乌镇古名乌墩、乌戍,此处为河流冲积平原,千百年的淤土堆拥隆起,土色深黛,由此得名。这里位于苏、浙两省交界处,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商贾货物集散之所,明、清时就在乌镇特设浙直分署和江浙分府,相当于知府一级的管理机构。
我走进乌镇的东栅,桥多是江南古镇的共性,乌镇亦然。我流连于桥头、石街、河边,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这里比较安静,并没有某些古镇常见的满目商店,叫卖声不绝于耳的喧嚣状况。还有几点比较特别,一是窄窄的静谧的石板街,两边是古旧的民居,一式的排门板,边有矮踏门;而街头建有高墙和卷门,墙已陈旧斑驳,十分古朴,走在石板街上,发出咯咯之声,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二是乌镇特有的水阁,“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乌镇的民居也建在河边,不同的是,乌镇的沿河人家,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之中,上面木梁或石梁,再在上面构房建屋,占水不占地,称作水阁。一排排在木柱或石柱上建造的砖木结构的民居,朴实无华,在水面上现出楚楚的倒影,犹如一幅淡墨的风景画。还有就是大片大片的黑瓦木柱的廊棚,沿河有长排的美人靠。这种廊棚夏天遮日,雨天避雨,平时可供休憩,一年四季商家营业,行人过往,都不受气候的影响,长长的廊棚也渲染出了乌镇浓浓的水乡韵致。
乌镇物产丰富,是江南富庶之乡,这里是中国主要的桑蚕产地,它的丝绵、蓝印花布闻名遐迩。它更是人文荟萃的文墨之邦。在乌镇我拜谒了昭明太子读书处遗存的石牌坊。昭明太子萧统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他的老师是文学家、尚书令沈约。而沈约父亲的墓地筑于乌镇,沈约每年都要到乌镇扫墓,萧统常常跟师前来,有时耽的时间还不短,于是索性在乌镇筑馆读书。萧统曾在这里召集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辑集了梁以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700余篇诗文,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萧统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在东大街,我还寻访了夏同善翰林第。夏同善是杭州人,他幼年丧母,其继母萧氏是乌镇人。其父因仕途失意而经商,夏同善遂跟继母住在乌镇外公家。他从小酷爱读书,遍读了外祖父所藏的典籍。1855年夏同善26岁,中了举人。次年咸丰六年,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匾,入选为庶吉士。此翰林第即是夏同善的宅邸。同治年间,夏同善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同治十二年,浙江发生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次年杨乃武胞姐赴京告状,并恳请浙江籍京官帮助申冤,夏同善与张家襄等28名京官联名奏请刑部复审,获慈禧恩准,后杨葛冤案得以昭雪,夏同善也因此成为名人。晚清,夏同善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翰林第是典型的江南豪宅,前厅为无梁厅,见椽不见梁,结构特殊,古朴精致。正厅梁上供奉有大红雕龙镂金木盒,其中珍藏着圣旨诰命。后花园有假山水池,风景旖旎,北园楼厅密接,厢廊幽深,设计十分巧妙。
乌镇的茶馆非常有名,不能不去。那天我去了著名的访卢阁茶馆,它坐落于桥边,楼上的堂口很宽敞,木制方桌和靠椅。我泡了一壶龙井,坐在沿窗,俯视河中景色,游船荡漾,船歌飞扬,十分惬意。相传,茶仙卢仝曾在这里,茶圣陆羽听说卢仝对茶很有研究,故而特地到此造访。两人一起切磋茶艺。后人就在这里建了这座茶楼,命名访卢阁。茅盾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曾写到,他的祖父每天要到访卢阁去饮茶,这里是当地富商士绅常去的雅集之处。
我还去游访了文昌阁、修真观、古戏台、汇源当铺、蓝印花布作坊等处,这些地方无不散发出乌镇特有的韵味。
当然,乌镇最引我关注的乃是茅盾故居。茅盾的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17号,主体是一座木构架两层楼房,坐北朝南,临街而筑,面阔四间,前后两进;另有平屋三楹。房屋内青砖黛瓦,木结构,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砚耕经手,分两次将东面的两间两进和西面的两间两进房屋买进,作为全家的住宅。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
茅盾故居的东隔壁是立志书院,这是清代官府资助地方绅士兴办的学馆,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班。1902年改为立志小学,茅盾童年时就在这里求学。现在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都成为茅盾纪念馆。走进纪念馆,迎面看到的是周巍峙的题字“文学巨匠茅盾”以及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茅盾右手持烟卷,正在沉思凝神。纪念馆基本保持茅盾童年时期家庭生活环境的风貌。我们可以看到宅屋里的厅堂、家塾、厨房,茅盾祖父母及父母的卧室。老屋楼上东首第二间是茅盾父母的卧室,1896年茅盾就出生于此,后进楼下是茅盾少年时代与祖母一起养蚕的地方。后园三间平房,是茅盾1934年用稿费买下的,他亲自设计翻建成为书斋,前后统排玻璃窗,木质地板,屋内仍摆放着茅盾用过的红木书桌和靠背椅子。他的力作《子夜》续篇《多角关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书斋外的天井里,存有茅盾于1934年所栽种的一株棕榈树和南天竺一丛,至今仍生气盎然。在纪念馆里陈列有茅盾的许多珍贵的照片、手稿、信件、遗物以及各种版本的著作,其中有茅盾小学时的作文和老师的批语,有《子夜》的手稿等。这一切,都为我们画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足迹。
我惊奇地发现,在乌镇漫步,似乎处处都能感到茅盾的存在;而捧读茅盾的作品,又好像处处都闪现着乌镇特有的风韵,这大概就是作家与故乡的密切关系吧!位于茅盾故居对面的那爿“林家铺子”,专卖各种乌镇的土特产和旅游产品,这不禁使我想起作家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那个老实巴交的林老板,玲珑乖巧的寿生,成天打呃的老板娘和可爱的林小姐,一下子活跃在我的面前。其实小说写的是当时在战争和经济危机下老百姓、小商人的悲惨命运,今天读来还不无教益。茅盾写的《春蚕》也直接取材于乌镇农村、集镇的生活。乌镇给予茅盾太多的生活滋养。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在乌镇度过了童年。之后,他從乌镇这个江南小镇走出来,走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走进了纷繁的社会与生活的洪流,开始了他坎坷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人生道路。
沈雁冰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早的共产党人。沈雁冰早年在乌镇立志小学读书,1909年考入湖州第三中学堂,后转入嘉兴中学堂学习,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窘迫,无力升学,1916年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了编辑,并开始翻译和写作。1920年沈雁冰在上海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并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委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到广东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茅盾在国民党中宣部担任秘书,当时中宣部的部长是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者,从1925年至1927年,茅盾一直身处革命运动的漩涡中心。
沈雁冰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1921年1月,由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周作人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他们把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由沈雁冰主编。文学研究会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雁冰(茅盾)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回到上海,他把在血与火的斗争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了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小说描写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抒写了他们的幻想、追求、动摇、迷茫,以至幻灭。1927年9月,他写出了《幻灭》的一半,在作品题目后面,随手写了一个笔名“矛盾”。他把稿子送给住在隔壁的叶圣陶看,叶当时在编辑《小说月报》。“矛盾”二字也流露出当时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叶圣陶读了小说,极为赞赏,准备立即在《小说月报》上刊登,并建议把笔名“矛盾”改为“茅盾”,一是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检查,也更像个人名,沈雁冰觉得改得好,欣然同意。这就是“茅盾”笔名的由来。1932年,茅盾又推出了长篇巨著《子夜》,小说写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掌控的上海滩上,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塑造了吴荪甫、赵伯韬等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并展现出上层社会和市井百姓中形形色色的悲喜剧,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当时的高峰,因此茅盾曾有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坛主”的称誉。
茅盾又是新中国第一任的文化部部长。1949年9月召开政协会议,周恩来受命组阁新中国首届政府,便动员茅盾出任文化部部长,但茅盾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不适合做官,打算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当时他曾想到杭州西湖边买一幢房子,定居杭州写作。但是后来毛泽东亲自出面找茅盾谈话,茅盾举荐郭沫若:“那为何不请郭老担任”?毛泽东说,“郭老是可以的,但他已经担任了两个职务,一个是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一个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又说,“听说你不愿做官,这好解决,你可以挂个名,我们给你配个得力的助手,实际工作由他来做”。话已说到这样,茅盾也不好再推辞了,于是担任了首任文化部部长。同时他还兼任中国作协主席。由于大部分时间用于行政事务,很难分身创作。但是他仍然关心着整个文学事业,20世纪60年代,他在《文艺报》上连续发表《夜读偶记》,评论、推介新人新作,像陆文夫、茹志鹃等都得到了茅公的关怀和帮助。1981年3月,茅盾在逝世前,把他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中国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学奖金的基金,于是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以作家人名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个奖项扶持并推出了许多文学新星,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太阳西斜,游兴未尽。我们登上了归程的汽车。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驰骋,我的脑海里浮现的还都是乌镇的一个个画面和茅盾先生各个时期的形象,可见此行印象之深刻。我想到,我们这一代文学人的人生道路虽然颇多坎坷和挫折,但是有一点是很值得庆幸的,那就是我们在文学道路上行进时,有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在前面引领着我们。他们之中有茅盾先生,还有郭沫若、巴金、田汉、曹禺等等前辈,我与他们有的曾经谋面,有的并未谋面,大多并不相识,然而我们读过他们的作品,听过他们的讲演……他们的巨著、他们的品格、他们的精神一直指引和鼓舞着我们,我们受到他们太多的滋养和帮助。他们的熠熠星光照亮着文学的道路,我们是在大师的星光照耀下行进的。我深切地感受到与大师同行的年代是幸福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