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众审美视角赏析现代美术作品

2023-06-21赵辰宁

艺术评鉴 2023年2期
关键词:赏析

赵辰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审美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艺术作品开始向着商品、消费品发展,这使得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创作更倾向于大众审美。本文主要从大众审美视角对现代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首先简单阐述大众审美与现代美术的定义,其次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大众审美下的现代美术作品赏析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众审美  现代美术  赏析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184-05

绘画艺术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物证。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可以拓展人的眼界、提升人的艺术素质、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美术作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外与国内的美术艺术相互碰撞、融合,各类美术作品展、绘画培训班陆续涌现,对大众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也使得大众对现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产生了较大变化。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大众审美

审美是人类在主观层面的心理活动历程,也可以看作是人们结合自身喜好需求做出的对事物的看法。而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思维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审美具备一定的个体性与独特性。站在中外美学史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其结构框架长时间受美学思想影响,更倾向于高雅艺术,这使得审美与大众存在较大距离,具体来说就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生活,更贴近哲学理论与社会引领方向。但是在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以高雅艺术为主的市场已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艺术作品赏析也逐步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目前审美已经和群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这标志着大众审美时代已经到来。大众审美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其呈现的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虽然大众审美在时代上存在局限性,但是它与人民群众心理需求、社会需求是相符的,所以客观上大众审美是艺术价值评判标准中的关键一环。

(二)现代美术

现代美术也指“先锋派”美术,即20世纪以来拥有前卫特色且和传统美术背道而驰的美术思潮或流派。现代美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艺术家们主张“绘画不做自然的奴仆”“绘画不得依靠文学与历史”“为艺术而艺术”等理念,同时针对“绘畫语言本身的价值”展开了深入研究。而这些理念也是现代美术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被称作“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是法国后印象派系,其强调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与形体美。现代主义比较突出的美术作品是1905年以马蒂斯为首的法国野兽主义画家创作的作品。其中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正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界线。和西方现代美术相比,中国现代美术在本土文化审美的基础上融入了外来文化。现代画家潘天寿指出,在现代绘画中,中国画的创作应当将中国绘画方法当作基础,要求中国画重视根基性,西方美术作品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艺术家也在不断研究西方绘画的民族化问题。比如彦涵1944年创作的黑白木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罗工柳1951年创作的布面油彩《地道战》等,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些画家的艺术语言逐渐从“洋”变为“土”,民族特色更明显、本土元素更突出。

二、大众审美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关联

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与时代背景,而时代审美与美术作品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因为大众对审美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代美术作品才得到良好发展。

(一)大众审美是现代美术作品的重要变量

在大众审美情趣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创作思想、艺术题材、风格特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可见大众审美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变量。首先,创作思想,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更多的是群众观点的呈现与情感传递;其次,艺术题材,由以往的塑造高大英雄人物和描绘历史事件变成了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示;最后,风格特色,从过去的写实派逐渐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黑格尔认为:“对艺术而言,直观简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观赏者想要在作品中感受到亲切、生动,与自身生活相贴近的内容。”从文化心理层面看,大众审美是有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在美术作品更倾向于反映社会群众生活。比如在21世纪初出现的卡通油画,色彩丰富华丽,造型千奇百怪,一时间广为流传。而这一现象和80后、9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圣斗士星矢、海贼王等动漫形象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形式各异的动漫游戏,使得动漫成为大众审美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我国美术作品和卡通进行了充分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并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绘画展“下一站卡通吗”2005年于北京星空间画廊举办,吸引了众多画家,包括蒋建开、徐毛毛等艺术家纷纷创作以卡通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见,作为现代美术作品中的变量,大众审美的变化使得美术作品也随之产生变化,促进了现代美术作品的创新开放发展。

(二)大众审美是现代美术作品的风向标

美术作品要想在中国获得稳定发展,一定要得到中国群众的喜爱和肯定。若是中国美术照搬西方美术,那我国群众必然无法欣赏理解。因此,我国现代画家以中国文化为核心进行了西方美术中国化的探索,以油画为例,最后构建了符合中国审美的油画体系,即中国写实油画和中国写意油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作品更倾向于写实化,包括题材、语言、技法等多个方面,这为中国写实派美术作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开端。在这一时期,美术创作者通过写实性的语言记录现实生活,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进行了描绘刻画,促进了中国美术作品的本土化发展。由此可见,大众审美就是中国美术作品的风向标,为创作者指明了具体方向。2005年,中国写实画派成立,由杨飞云、陈逸飞、艾轩等写实画家组成。他们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人文与理性原则,满怀真诚地对待生活与艺术,虽然他们的风格迥异,但都非常关注生活,尊重事实,用一支小小的画笔表达中国文化。受写实绘画良好发展的影响,中国写意绘画也取得了一定进步。比如董希文在创作过程中将敦煌壁画和传统年画进行融合,而且董希文在中国绘画民族化方向也有深入研究。总体来说,大众审美的时代需求对中国写实绘画题材的民族化、生活化、本土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更为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指明了精神方向。

(三)大众审美是现代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之一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各式各样的美术作品成为装饰品走進了千家万户。百姓对美术作品的喜爱和选择,实际上体现了经济社会审美理念的变化。审美与消费息息相关,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消费使得现代美术作品越来越商品化。市场需求为绘画创作者提供了灵感,而市场规则要求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大众审美的需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审美需求成为现代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之一,可以决定美术创作者的题材与内容,使得中国现代美术作品走上了一条商品化之路。当消费变成了审美文化的分支,艺术评判的标准也从传统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变成了大众的喜好与选择。换句话说,美术作品的好坏、优劣完全取决于大众的喜爱与否。市场追求的是高利润,在该观念下,商拍、商演等活动火热无比。美术作品的商品化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是中国艺术受社会影响产生的最大变化,也恰恰是因为评判标准的改变与商业炒作包装,绘画艺术家们才能从画布后走到大众面前,让更多人能够欣赏美术作品,并为大众选择美术作品提供了一种“价值参考”,加快了中国美术作品商品化的脚步。文化的蓬勃、艺术家的生存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但是如果太过考虑市场,势必会导致艺术作品缺少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所以,在美术作品商品化的过程中,艺术家应维持作品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

三、从大众审美视角赏析现代美术作品的路径

(一)以题材为切入点进行赏析

欣赏美术作品有助于提升大众的审美修养,培养大众的创造性思维。大众在欣赏现代美术作品时,需要对作品的题材、创作背景进行全面掌握,以题材为切入点,对作品的创作技巧、艺术表现形式、思想情感等进行揣摩分析。此外,因现代美术作品经历了时代变迁,所以在对其进行欣赏时,大众要展开个性化思考,用包容的态度评判作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家的创作往往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因此大众在赏析美术作品时,要充分感受画家在作品中融入的生活感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系列新政策的影响下,众多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反思现实,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历史、乡土、民俗和百姓的生活进行描绘,借此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乡土的留恋之情,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些美术作品为艺术的大众化发展夯实了群众基础。

比如潘世勋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是他前后5次进入西藏充分体验藏族聚居区人民生活风俗之后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体现出浓厚的西藏特色。在该作品中,潘世勋选择藏族青年筑路工人作为主要内容,画中这些青年一边走一边歌唱,充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藏族群众热情洋溢、激动振奋的精神面貌。创作过程中,潘世勋发挥了笔触的优势,通过巧妙的绘画技法,让光感在纸上用跳跃性的形式展示出来,突出了画面的写实感。从整体来看,该作品借助明暗色调的对比与丰富的色彩吸引观者的目光。画家着重刻画了藏族青年工人的形象,她们成群结队,迈着坚定的步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其中一人还吹起口琴,这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同名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再比如忻东旺的《早点》,该作品在“第十届美展”中夺得金奖。作者忻东旺是我国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劳苦大众,通过贴近生活、走近百姓的艺术方式,为美术作品增加了深厚的人性内涵。《早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其描绘的场景是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的街头早点摊儿,虽然环境较差,但是食客却络绎不绝,赞不绝口。作者通过写实手法,让观者通过欣赏画作就闻到豆浆、油条的味道。这幅作品并非简单的艺术作品,它突破了传统注重实用、忽略精神的倾向,反而突出群众的内在精神生活,反映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该作品题材和人物形象都非常平凡朴实,且具有时代气息,表面看起来是平静地叙事,但是却会为观者的心灵带来沉重的一击。

(二)注重作品技法的深入赏析

为了让美术作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接近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艺术家在探索艺术语言的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参考,这使中国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变得丰富多彩。像吴冠中、苏天赐、曹吉刚等艺术家都是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吸取了绘画技巧,包括笔法、色彩,以及国画中通过墨、线、色创设情境的方式。特别是吴冠中先生的美术作品,其不仅对油画技法进行合理运用,还充分应用速写的线条,国画的点、面、泼彩泼墨,以及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凡是对画面描绘有帮助的技法,都被吴冠中先生融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这也能够看出他对绘画技法的创新应用。正因如此,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为中国美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予了观者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留白在传统绘画中被广泛应用,很多画家被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影响,在创作过程中会通过留白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吴冠中2006年创作的《故宫》,人们首次观赏时,不可避免地会被其“中空”造型所吸引,画作中心部分与下半部分类似于“凸”字型的大面积灰白空间,上方分布了密集参差的小色点。在“凸”字左右上方的部分,通过透视缩减法对故宫的红墙金瓦进行描绘,表现了建筑实体。整体结构框架与传统建筑画作的方式截然不同,吴冠中先生运用俯瞰视角,放弃对具象的描绘,而是选择用粗犷的笔法绘出一个模糊不清的故宫,隐约扑朔,写意中又有一丝抽象,融合了梯形、长方形、菱形与三角形等多个形状,通过相交、组合、重叠等手法,形成独特的构图体系,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表现手法,都充满现代主义的味道。与其他描绘故宫的画作相比,吴冠中先生的内容与视角更有新意。一般来说,大部分美术作品的中心部位都会留给重要的人物,或者可以点题的对象,尽管中心有“留白”的必要,画家也会通过笔下物象之“势”直点中心。《故宫》的中央部位却是大面积的“空”,可见作者将“空”当作主角。“空”的区域还有些许淡墨水痕,这正是作者对故宫游客的写意性表达,也达到了虚中有实、空而不空的境界。

(三)关注作品的精神指向

现代美术作品通常会借助一个具象化的形态,把要表达的情感、精神从视觉上传达给观者,想通过此让观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價值。而美术作品实际上是创作者思想碰撞融合的结果,其不仅包括创作者的理念、情感与愿景,还包括对社会、人生等有所经历产生的感悟,有较强的主观性。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价值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对此,大众在赏析现代美术作品时,应将自身放到相应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探索作者当时的心态与思想活动,由此精准掌握作者绘画的心理与精神。

比如董希文先生1953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其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安门的景象进行描绘。作者对民间美术与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有效运用,同时在作品中融入了创新的艺术手法,比如在刻画光影与透视时,未曾沿用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将右侧柱子如实描绘,反而将该处的柱子进行了删减。虽然在建筑学上是一个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成功的。该行为主要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与整体和谐性,更为了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作者从现场侧面的角度生动描绘了开国大典的场景,顺着大家的目光来到天安门城楼下,是开阔的广场、如海的红旗和庄严的方阵,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大红的灯笼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将新中国成立时的喜庆欢乐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筑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欣赏该作品,大众的审美、道德都会受到积极影响。

(四)体会作品营造的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很多画家会借自然物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使得作品充满了文人情趣和文人思想。中国艺术家会赋予事物相应的寓意,比如梅、兰、竹、菊与高山、隐士等,该行为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意蕴是艺术家隐藏在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现代美术作品的意蕴往往都是藏在作品内部,大众可以通过心灵去感受体验。对美术艺术而言,最高境界是“象外之象”。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等经典画作,既对事物的原貌原色进行了生动重现,又将人的思想感情进行寄托,隐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意蕴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所以大众在赏析美术作品时,除了用眼睛观察其与实物的相像度,还应当用心去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比如郑板桥先生的《竹石图轴》,题跋:“……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从中可以看出板桥先生对竹子观察的仔细程度和长期画竹的经验,并说出了“写神”即“写生”的理念。在郑板桥以竹为主题的画作中,每竿竹、每节竹都有着其独特的性质,不可被古法所囿,要根据自身的感悟体会对其进行描绘,也正因此他画出了竹的神韵。石用淡墨折皴勾出,略以干笔横擦甚见精神,作者想表达虽然处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但是劲竹依然傲然坚挺,暗喻了人应具备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品格高洁等品性。他的画作借物言志,意境深远。

四、结语

现代美术作品在人类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不单单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多名艺术家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大众审美与美术作品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从大众审美视角对现代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有助于提升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书志.现代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6(03):116.

[2]刘伟.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转型看现代美术教育中艺术创作的转向[J].艺术教育,2011(07):126.

[3]王炜炜.现代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03):165-166.

[4]柳莹.基于时代发展背景的艺术本质理解[J].西部皮革,2020(06):109+112.

[5]张凯歌.当代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对大众审美的影响[J].西部皮革,2020(04):151.

[6]毛玲玲.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浅论[J].新媒体研究,2018(11):126-127.

[7]王晓华.论艺术审美与大众审美的相互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44-45.

[8]简圣宇.试析现代主义艺术“审美疲惫”生成原因——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大众审美谈起[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01):61-64.

[9]周慧.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影响[J].新美域,2022(04):1-3.

猜你喜欢

赏析
作品赏析
汉字赏析(广、上)
书画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画作赏析
玉带扣赏析
寻找自由——《囚鸟》赏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