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及其演唱技巧探讨
2023-06-21王轶雯
王轶雯
摘要:美声唱法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陆,它能实现不同乐声间的自由、快速切换,并将不同乐声中富含的艺术内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但美声唱法对唱功要求较高,演唱者必须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准确、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才能完美展现歌曲的艺术魅力。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美声唱法的起源,阐述了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并从呼吸、发声、共鸣技术、咬字以及情感表达五个方面,探讨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关键词:美声唱法 文艺复兴时期 审美体验 演唱技巧 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051-05
一、美声唱法起源
美声唱法是音乐艺术和宗教表演结合下的产物。14世纪欧洲大陆萌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各项艺术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音乐艺术上,声乐逐渐由单声部音乐转变为复调音乐,演唱形式也由独唱转变为合唱,并在各种宗教表演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合唱是一种群体性的声乐表演艺术,整个合唱需要由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和女低音共同承担,但当时的欧洲大陆尚未完全开化,妇女在合唱中的地位、角色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部分女声部由男童声所代替,这些演唱男童声的歌手经受过特殊训练,演唱时的发声十分优美、独特,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声乐演唱形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拥有广阔的音域和流畅的旋律,一经出现便获得了听众的热烈追捧,这也促进了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声唱法主要特征
美声唱法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声乐演唱形式,它的风格极具变化并充满活力,能够将让人在倾听过程中流连忘返。首先,美声唱法吐字温和,能够支持低音到高音或是高音到低音的快速转换,从而将歌声连续贯穿于不同的音域,避免了演唱时声带过度紧张带来的破音、走音等问题。但这也要求演唱者根据曲目、表演的要求对发声方式作出调整,在演唱时将乐句尾音进行适当延长,由此加强乐句之间的衔接,让其变得更加平稳、流畅,从而实现高低乐声间的自由、快速切换,并将不同乐声中富含的艺术内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其次,美声演唱时需要长时间吐露气息,演唱者可以充分振动腹、胸部的肌肉与横膈膜,发出浑厚、悠长的声音,从而增加舞台的音色效果;最后,美声唱法的腔调十分稳定,演唱者能够清晰地唱出歌词,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美感。
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认为,声乐演唱中最难的莫过于“声区转换”,而通过美声演唱的练习,能够使这种转换不着痕迹,从而使整个演唱变得十分流畅。另外,美声唱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闭关唱法”“面罩唱法”等,不同流派的唱法侧重点不同,其在舞台上能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音乐美感。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而言,美声唱法能够支持多声部的演唱,所以它最具参与度与普及性,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艺术表演活动,而且优美的唱腔能够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张力,使表演充满魅力并富有层次性,能够提升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
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呼吸十分相似,但也有其特殊性。相似之处在于,美声演唱时呼吸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跟正常呼吸一样,演唱者处于放松状态,自然地吸入和吐出气体。不同之处在于:日常生活中人体吸入、呼出气体的时间大致相同,而美声演唱时采用的是快吸慢呼的方法,而且吸入的气体更深、更充足,能够让头腔、口腔、胸腔三大共鸣腔体充分打开;而呼气即是演唱发声的阶段,所以整个呼气过程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需要对气息的流动进行合理控制。
三、美声唱法演唱技巧
(一)呼吸方法
“声由气起”,在演唱过程中,气息是产生声音的源泉。而气息的吐纳依赖于呼吸的节奏,如何呼吸自然成了歌唱的基础,所以学习美声演唱之前首先要掌握如何呼吸,呼吸方法正确就能吐字清楚,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现阶段,美声演唱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呼吸方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共同呼吸。但无论哪种呼吸方法,都需要由口、鼻吸入气体,再经咽喉、气管等部位进入肺部,最后在肺部完成气体交换并排出体外。上述过程依赖于胸部肌肉、腹部肌肉以及膈肌等肌肉群的协调发力和作用,能够使肺腔得到充分扩张和收缩,从而在演唱时更好地吐纳和发声。
1.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靠胸部肌肉和肋间肌的运动为主,即保持抬肩、挺胸的姿势进行呼吸。吸气时,会感觉胸部部位明显上提,胸廓微微扩张,气体则被吸入上肺部。但胸式呼吸具有明显的缺点:吸纳的气体较少,颈部喉外肌发力不足,使得喉咙无法充分打开,演唱时很难扩大音域。尤其在演唱高音时,声音显得十分单薄并缺乏感染力,难以打动听众并引起他们的共鸣。
2.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依赖于横膈膜的运动。吸气时横膈膜会把脏器朝腹部挤压,腹部呈隆起状;而吐气时横膈膜朝上运动,能够将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完全排出,并让腹部充分收缩。由上可知,腹式呼吸属于深度呼吸的范畴,所以它一度被认为最适用于美声演唱。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意识到单独运用腹式呼吸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吸气过深,气息在胸腔与肋肌之间的游动显得过于笨拙,从而导致声音变得过重,同样会影响高音演唱的效果。
3.胸腹共同呼吸
胸腹共同呼吸依赖于胸腔、横膈膜、腹部三部位的肌肉协调发力。它兼具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优点。吸气之前需直腰、含胸、松肩,十分自然地将体内的二氧化碳吐出。吸气时,肋间肌微微发力并张开肋骨,胸廓扩张,同时横膈膜下沉使得小腹自然外凸,两肋后部及腰两侧自然張开,直至气体将整个肺部完全充满。此时气息在胸部位置游走、徘徊,避免了从小腹向上送气一段遥远距离程,能够为发声提供有力的支持。到目前为止,此种呼吸方法被认为是最适用于美声演唱的呼吸方法。
(二)发声方法
人的声音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声带在医学上又被称为声壁,呈左右对称状分布于喉腔中央。声带虽然是人体的发声器官,但它并不能自主产生声音,而是呼吸时气流来回流动,造成声带不断地开、闭震动从而产生声音。在美声演唱中,必须理解声带的发声原理并做好控制练习,才能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1.真声
真声又被称为“真嗓”,即气息流动带动声带整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真声具有发音有力、辨识度高等特点,人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发出的声音就是真声。发出真声时,只需要喉咙部位适当发力即能让音量增大,所以在美声演唱低音或是中音时,演唱者一般都会运用真声,能带给听众歌声有力、嘹亮的感觉。但真聲的音域范围较为狭窄,如果只用真声唱歌,那么适合演唱的曲目就会非常少。
2.假声
假声俗称为“假音”,它是呼吸时气流带动声带部分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发出假声时,声带边缘部分在气流作用下被拉紧,使其朝两侧分开,并沿纵向(上下)方向运动,此时声门处呈现出一条缝隙,气息由此而出便产生假声。值得注意的是,发出假声的耗气量比发出真声要多,并且随着音调的提高,声门处的缝隙会逐渐收缩,直到最高音时(约在c3处),声门缝隙就收缩成为一个椭圆状的小孔。在美声演唱中,运用假声可以轻松唱出高音,能够让音域变得更宽,但运用过多会出现气息不足、声音过颤的问题,从而带给听众演唱虚弱无力的感觉。
3.混声
混声介于真声与假声之间,是呼吸时气流带动声带主体的一部分和声带边缘共同振动产生的声音。混声存在三个发声区域,分别是:低音区。该区域真声居多而假声偏少,即在发出真声的基础上掺入少量假声;中音区。中音区的音调略高于低音区,该区域发出的真、假声各占一半,真声、假声相互掺杂,能产生共鸣的发声效果;高音区。高音区的发声以假声为主,它能修饰演唱者本来的声音,从而将音调带至更高位置。综上所述,混声的音域较宽,其高音明亮,低音结实,并且不存在明显的换声区。美声演唱时运用混声能带给听众“真中有假,假声不虚”的感觉。
4.头声
头声是运用气息拉紧声带主体并振动声带边缘部分而发出的声音。头声与假声的区别是,它的声带闭合良好,并不依赖于“漏气”而发声。头声区的发声都集中在较高的音域范围内,需要控制好气息对发声进行有力支持:吸气时将气息控制在胸腔中略高于真声区的部位,呼出时先将气息扩散到口咽腔,再通过头部硬腭进行传声,并引起头部小腔体共振,从而产生高位置的共鸣声。美声演唱时,头声显得十分轻柔,但是声音却很集中,能给听众带来空灵、悠远、开阔的感觉。
5.关闭唱法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的发声方法,欧洲的音乐艺术家还从大量演唱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新的发声技巧——关闭唱法。1835年,著名的法国高音歌唱家迪普雷在意大利进行巡回演唱时首次使用了关闭唱法,该系列的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关闭唱法也正式进入了音乐艺术家们的视野,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认可与赞同。自此以后,关闭唱法及相关技巧逐渐风靡全球,它的出现成功解决了美声演唱中男高音不稳定的问题,也成为男高音演唱必须掌握的一种发声方法。
关闭唱法之所以能让高音保持稳定状态,主要是遵循了科学发声的原则。其主要技术要领在于呼吸时控制好声带拉紧、缩短、变薄与闭合的时机,并调动与声道直接关联的喉咽、口咽、鼻咽等器官,从而采取一种近似于憋住呼吸的发声方法。同时,声带缩短、变薄后增强了呼吸的抗压力,音束得以在共鸣腔集中为一个焦点,使得声音尤为透亮。关闭唱法的成功运用代表着整个美声唱法体系彻底迈向成熟,它让高音区展现出了应有的辉煌,并将观众带入“穿透”“致远”的境界中。
(三)共鸣技术
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本意是不同物体在共振作用下产生的声音。对音乐艺术而言,许多乐器都具有共鸣空间,所以演奏时便能发出乐声,比如吉他、竖笛等。而对人体而言,可以将声带看作一个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被称为“基音”,但“基音”的音量是十分微弱的,必须在共鸣腔体的作用下才能增大音量,从而让歌声变得更加响亮。
1.歌唱共鸣原理
歌唱共鸣即是演唱时,通过呼吸产生的气息冲击声带并带动其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该声音进入头腔、口腔等腔体后,会引发该部位共振,共振作用下,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声音会被加强,而另一部分则被过滤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声音——泛音。与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相比,泛音往往更加洪亮并充满感情,能够带给听众圆润、悦耳、动听的感觉。
2.人体中的共鸣腔体
人体中的主要共鸣腔体包括:口腔、胸腔、面罩等。其中,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口和咽部;面罩由鼻咽腔、鼻腔和鼻窦腔共同组成,因为人体内这些部位是互相连通的,当使用该腔体时,会感觉鼻的周围产生震感,就像在该区域戴上一个“罩子”一样,所以“面罩共鸣”由此而得名。一般而言,唱低音时,主要是胸腔共鸣发挥作用,唱中音时口腔共鸣作用最大,而唱高音时主要运用的是面罩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唱时要孤立地使用各共鸣腔体,而应尽可能将所有腔体连成一体,使其形成“整体共鸣”的效果。
3.美声演唱中共鸣技术的运用
美声唱法非常依赖共鸣技术的运用。演唱时首先需要“打开喉咙”,即控制好口、咽部位的发力,从而扩充整个腔体。口、咽是人体最重要的发声部位,美声唱法将其作为扩音器使用,能够增大歌声的音量。其次,美声唱法还采用软腭上提、咽肌直立、会咽上举等方式来调节共鸣腔体,能够形成口、咽腔的共鸣管道,从而顺利连接鼻腔、头腔和胸腔等共鸣空间,由此即让上、中、下腔体得到贯通。最后,美声演唱时需要放松下巴,正确打开喉咙,突出咽部共鸣,以避免扁、白、散、平等现象的出现,并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在美声演唱中的生理负担,从而使声音更加灵活、松弛、圆润和饱满。
(四)咬字技巧
咬字是美声演唱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咬字清晰、吐词流畅,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以世界名曲《我的太阳》为例,该曲由意大利作曲家卡普阿创作,最初的版本是用那波里语(意大利的一种方言)演唱的。所以尽管该曲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各国的歌唱家广为传唱,但演唱效果都与原版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就是由咬字方式不同造成的。意大利语尤其是那波里方言多为元音构成,而元音主要由开口的声道发出,所以能够带给听众歌词圆润、情感饱满的感觉。
1.发音清晰准确
演唱者在开口演唱前,需要熟悉歌词,了解语言的特点,并掌握其发声规律。在演唱时,字头的发音十分重要,演唱者应根据字头的特点,运用适宜的发音方式,做到字头着力准确、发音无误;字头咬住后,再自然地过渡到字腹,字腹是字音的主体部分,所占的时值较长,演唱者应根据字腹的特点,分别在喉、齿、唇、口等部位着力,从而保证发音清晰、响亮;字腹吐清后,应当适时地进行收声归韵,即收好字尾。综上,演唱时整个发音应做到字头鲜明有力、字腹响亮明确、字尾归韵干净利落,从而帮助听众了解歌词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
2.依字行腔
声调的变化会给演唱带来重要的影响,其传达出的意思也存在差异。所以在美声演唱时应做到依字行腔——即是将歌曲旋律与歌词发音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听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欣赏空间。歌词由具体的文字所组成,文字的发音、意蕴都会影响表演的效果,演唱者应控制好字调的高低,并掌握好发音的大小、起伏、停顿和转折,使其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相符。
3.用歌声讲好故事
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歌词对歌曲内容的体现,它或是向听众讲述了一个故事,或是表达了创作者内心的某种体会和感悟。所以演唱者应控制好发声和吐字,从而将歌曲不同段落表达的内容准确呈现出来,即用歌声向听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达成这一目标,演唱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避免沉溺于歌曲旋律。即过于注重发声、吐字与旋律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声音本身具有的艺术效果,由此使得演唱本末倒置;二是要防止吐字空洞无物的现象。即演唱时对呼吸方法、演唱技巧的运用十分熟练,但是声音显得非常空洞、缺乏内容,无法与听众产生沟通交流。
(五)情感表达
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形式和内容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它的情感上。歌曲情感代表着创作者的内心意愿,表达出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内涵,它往往能引人入胜,带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
美声唱法在“传情”“达意”上是众多演唱形式中最具有群众性、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但现阶段部分演唱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将情感与演唱割裂开。他们认为只要技巧到位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把学习美声演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演唱技巧上,而对情感表达的方法疏于练习。演唱时也只是套用模式化的手势或是套路化的表情,却没有用内心的真实感情对肢体语言进行支配。所以即使拥有了优美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咬字及精湛的发声技巧,但还是难以真挚地表达情感,也不能向听众准确传递出歌曲的思想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张。因此,演唱者应深度理解、感悟歌曲,掌握其中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并处理好演唱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歌曲情感更好地展现出来。
1.了解创作背景
在进行美声演唱之前,演唱者应对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时代环境作基本了解。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会赋予创作者独特的思想,并在歌曲中留下明显的烙印。首先,对歌曲诞生时期的历史潮流进行感悟,从整体上把握歌曲的形式和内容;其次,细致梳理创作者过往的生活经历,体会他创作时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准确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主旨;最后,抓住旋律、歌词中的各种细节,将思绪沉溺其中,培养自身对歌曲的特殊情感。
2.进行二次创作
详细了解歌曲的情感后,演唱者还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在美声演唱中,方法和技巧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而来,而情感的表达却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演唱者应尝试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对歌曲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想象歌曲描绘的人物、场景、情节等,并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经二次创作后,歌曲原有的情感能够和演唱者个人的情感有效融合,避免演唱“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而给听众带来个性化的欣赏体验。
3.寓情感于歌声
美声演唱属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演唱者不仅需要在技巧上下功夫,还需要合理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才能用歌声打动观众。美声演唱过程中,长时间保持单一的演唱姿态会让观众感觉单调、乏味,并不利于歌曲情感的表达。因此,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旋律,开发出契合歌曲情感的表情与动作来感染听众,达到以视觉反应辅助听觉效果的作用,进而拓宽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空间,带给听众完美的审美感受。
四、结语
美声唱法音域广阔、节奏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它的出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对演唱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唱者必须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演唱技巧,还应准确、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用歌声与听众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才能给聽众呈现出一场完美的听觉盛宴。
参考文献:
[1]段英放.探究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22(29):87-89.
[2]钟涵骏.气息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对美声演唱技巧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2(29):90-92.
[3]贾文萱.论音乐素养对美声演唱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2022(18):169-172.
[4]马丹.美声演唱中的特殊呼吸法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22(07):155-157.
[5]高傲.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22(19):85-87.
[6]赵婷.美声演唱技巧与声乐教学方法研究——评《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J].新闻爱好者,2018(08):106.
[7]高博.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16(17):69.
[8]李顶.美声演唱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艺术品鉴,2016(09):231.
[9]刘镔熳.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比较[J].民族音乐,2016(02):87-89.
[10]崔丹.陕北民歌演唱中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199-200.
[11]常振华.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的运用——评《美声演唱技巧及其在歌剧演唱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