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2023-06-21蒋高祯璐毕磊
蒋高祯 璐毕磊
摘要:《霍尔堡组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挪威民族乐派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为纪念丹麦戏曲家、历史学家霍尔堡(1684—1754)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活动而创作。作品中运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如前奏曲、萨拉班德、加沃特、咏叹调、里戈东等,将巴洛克音乐风格与浪漫主义民族音乐紧密结合。本文以《霍尔堡组曲》钢琴版本为研究对象,对该曲的音乐特色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剖析。根据作曲家生平及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分析组曲中不同体裁的和声与曲式、挪威民族调式,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角度,即伴奏织体、体裁特点、速度等方面详细分析并讨论组曲中每一首作品的演奏要领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格里格 霍尔堡组曲 钢琴演奏 民族调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041-05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的优秀代表音乐家,一生创造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涉及的体裁也非常广阔,采用了多样的和弦、调式、持续音、形象的标题等,作曲手段也形成了明显的个人风格。
格里格出生于德国贝尔根,家庭里充满浓郁的音乐气息,母亲曾是格里格童年的钢琴教师。他在莱比西音乐学院完成了学业,在校学习的四年中,格里格既得益于严格的音乐专业训练,也不满足于学院的旧规,他立志以挪威民间乐曲为基础,开辟民族音乐的新路子,主要作品有《培尔·金特》《钢琴抒情小品集》。
格里格作为后浪漫主义时代挪威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的樂曲中既有民族进步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荣誉感,在和声、曲式、体裁等音乐要素上都有革新,勇于突破传统,还具有强烈情感的表达,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其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与挪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深深汲取了挪威的民族文化,吸收了挪威的音乐特征,同时他也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擅长运用器乐小品,突破了古典主义传统音乐体裁。
其作品《霍尔堡组曲》是一首将巴洛克风格和挪威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杰作。这种使用古典体裁形式,以表现出乐曲传统风貌的创作方式,在后来的乐曲发展中也时有出现。
一、曲式与和声
《霍尔堡组曲》中的第一首是《前奏曲》,主调为G大调,速度为活泼的快板。A段(1~18小节)的非方整型乐段,G大调转D大调。从第4小节开始出现升C,后面整个段落都出现升C,运用了利底亚调式,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形式呈现,低声部为八度柱式和弦,终止式为完全终止,随后主旋律转到低声部,由下二度的模进到新的二度模进,最后和声以持续音的形式结束整个乐段,结束在D大调主音上。B段(19~41小节)加入了挪威民间调式,在27~29小节运用混合利底亚调式,以大调音阶的自然Ⅶ音为特征,将F音与升F音紧密联系起来。本段采用的主要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织体,19~29小节是左右手交替弹奏琶音,30~41小节左右手交替双音,和声中出现了许多升半音的变化音,具有挪威和声色彩。A'(42~67小节)为变化再现,对A段第二乐段中的旋律在本段进行了调性回归的处理,回到主调,伴奏和声有变化。尾声(68~72小节)以圣咏的纵向和声为织体,用持续音呈现主和弦的方式结束全曲。
第二首《萨拉班德》为抒情与庄严的行板,慢拍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主调为G大调。A段(1~8小节)是4+4的方整型乐段,织体为四声部的复调织体,具有律动性,旋律的进行以级进的波浪型为主,第一乐句由弱到渐强,随后又渐弱,第二乐句力度比第一乐句强,符合该乐段旋律进行的特点。第一乐句的结尾是属和弦V,第二乐句由G大调转到属关系调D大调,终止式为完全终止。B段(9~24小节)为b-G-e-c-a的转调乐段,由4+4的方整型乐句和连接构成,织体依然为四声部的复调织体,速度跟A段对比稍快,c句(9~16小节)的终止为不完全终止,收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后面的八小节是连接,使用了利底亚调式,即带有增四度的大调音阶,具有挪威民族色彩。后面再现A段(25~32小节),以更欢快的情绪结束整首曲子,在29~30小节中,在G大调的基础上,自然降七度音,运用混合利底亚调式,终止式为完满终止。
第三首《加沃特舞曲》为带回旋曲式的复三部曲式,由回旋曲式、单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再现构成,主调为G大调,速度为小快板,中部为插部性中部。首部(1~41小节)为回旋曲式结构,A段(1~9小节)为4+5的非方整型乐段,G大调,A段为首部的主题,织体为四声部的柱式和弦复调织体,终止式为完全终止。B段(10~15小节)为第一插部乐段,调性为D大调,单乐段结构,后面4小节旋律有往下二度模进到逐渐平稳,旋律线在高声部幅度较小。C段(25~32小节)为第二插部乐段,是4+4的方整型乐段,调性为G大调,对A段的材料变动发展手法为演化。最后A段为完全再现。中部(42~61小节)为单三部曲式,D段(42~45小节)为4小节的单乐段,调性为C大调,织体为三声部的复调织体。E段(46~57小节)由两个6小节的乐句构成,调性为d小调到F大调的转调性乐段,随后D段完全再现,随后再现首部结束全曲。
第四首《咏叹调》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主调为g小调。A段(1~15小节)为8+7非方整型结构,主旋律在上方声部,b句在节奏上对a句进行了变化重复,旋律线为波浪形,织体为八度柱式和弦,a句的终止为半终止,b句的终止为完全终止。B段(16~29小节)为单乐句展开型乐段,对A段用展开的手法发展,B段的调性为降B大调,力度整体较强,从乐句的组成结构上看,其片段化、零散化的特点正是中段不稳定的要求,旋律线全在高声部,终止式为完全终止,结束在降B大调的主音上。连接段落(30~39小节)的旋律前五小节为每小节交替,后面五小节都在上方声部,增强了乐段色彩,最后两小节的渐弱和渐慢为A段的再现做好准备。A1段(40~56小节)为A段的变化再现,每小节开头都以柱式波浪和弦开头,除了52,53小节旋律在下方声部,其余在上方声部,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全曲。
第五首《里戈东》为插部性的复三部曲式,主调为G大调。首部A(1~40小节)为单二部曲式,A段(1~8小节)只有8小节,G大调到D大调,织体为分解和弦与跳音的结合,旋律的进行为波浪形,力度也随旋律的进行而变化,终止式为完全终止,结束在D大调的主音上。B段(9~36小节)为14+14的方整型乐段,D大调到G大调,具有复调特点,9~14小节声部交替进行,15~22小节旋律都在上方声部,9~14小节是在A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终止式为不完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织体以分解和弦为主,音程幅度由大变小,力度也逐渐减弱。31~36小节旋律进行为音程进行,最后结束在主音。尾声(37~40小节)织体为八度音程进行,随后在颤音的引导下,以跳音的方式结束,速度转慢,充满庄严感的结束整个首部。中部B(49~75小节)为插部性中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并且三段都为单乐句结构,整个中部织体为复调织体,旋律在最高声部,终止式全部为完全终止,随后完全再现首部A,结束全曲。
二、挪威民族调式的运用
格里格在许多创作中都使用了挪威民族调式,在挪威王国内开展的音乐活动也大多在教堂,这使得挪威民族调式中带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而格里格同时也将传统的自然大调式系统和挪威民间调式糅合在一起,使得挪威民族风格更加鲜明。
(一)混合利底亚调式
混合利底亚调式是在自然大调基础上,以第五级为主音所构成的调式音阶。以大调音阶的自然(降)Ⅶ级音为主要特征。以C混合利底亚为例,它是在F自然大调基础上以五级音C为主音構成。《前奏曲》的结束句中(谱例1)降Ⅶ级的F音和升F音紧密相连,添加了和声色彩。《萨拉班德》的再现部后6个小节降Ⅶ级的F音和升F音交替进行。
谱例1:《前奏曲》第65~72小节
(二)利底亚调式
利底亚调式是在自然大调基础上,以第四级音为主音所构成的调式音阶,主要特征是有增四度的音阶,这是格里格在创作中最常用的调式。该调式有一种特殊、神秘的韵味,属于大调类调式。《前奏曲》的呈式段(谱例2)出现许多升Ⅳ音#C,《萨拉班德》中段前八小节也出现#C,《加沃特舞曲》11~14小节也有出现。
谱例2:《前奏曲》第5~8小节
(三)爱奥尼亚调式、弗尼吉亚调式
爱奥尼亚调式结构跟自然小调一样,特点是主音向上构成小七度,和声听觉温和。弗尼吉亚调式是以三级音为主音所构成的调式音阶,弗里几亚调式以降低音阶中的第Ⅱ级音为特征,《咏叹调》第4~9小节使用了弗尼吉亚调式,同时也使用了爱奥尼亚调式,旋律迷人而抒情。
三、《霍尔堡组曲》演奏分析
(一)前奏曲
前奏曲在全曲中占据着“热身作用”,速度是“活泼的快板”,通过跑动来增强律动感。1~8小节的主旋律在十六分音符的第二个音,所以在弹奏十六分音符时要稳定,每个手指都要灵活,加强音的颗粒感,下键时不犹豫,快速触键,突出十六分音符组的第二个音。为了保证速度稳定,手腕要与手臂保持平衡,状态放松,保持积极。左手八度与八度之间要连接好,手腕放松,让观众感觉到在挪威广阔的森林里遥望着壮阔的美景。
9~15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每两组的前一组,左手要注意重音记号,到第16小节时,左手为持续音,左手的跑动需要放松状态,一定要指尖触碰琴键。19~39小节为该曲的难点——左右手交替,左右手交替往下走的旋律特点要具有饱满性,每个音都要有颗粒感,弹奏左右手交替时要像自由落体一样自然地落到琴键上,使音色更集中。30~39小节力度有波浪性变化,在左右手交替时要保证速度平稳,手腕可以稍微有点波动,增强旋律的流动性,但触键的力度不要变。40~42小节连音部分可即兴处理。
42~67小节为本曲的再现部分,演奏方法与1~18小节相似,左手弹奏八度时,手腕下落要坚定一点,1指和5指要稳定立在琴键上,使八度的弹奏更饱满,68~72小节乐曲结尾,弹奏和弦要“直率”一点,要弹出乡村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最后三小节渐慢,直到弹奏最后一个和弦时形成恢宏的气势,然后结束全曲。
(二)萨拉班德
萨拉班德起源于南美,它是三拍子节奏,跟一般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不一样,它是每一小节第二个音为重音,又因为织体为四声部,所以平常要注意分声部练习,边练边唱,找到萨拉班德优美具有歌唱性的旋律感。
1~8小节开头以弱起开始,注意连奏,严格按照普遍指法来连接,触键时紧贴琴键,手腕稍微缓慢动一下,使每个声部之间具有连续性,第4小节高声部与低声部旋律像二重唱一样,后面在中段多次使用,装饰音弹奏手指要增强灵活性,给观众一种抒情里带着欢乐的感觉。到第7~8小节时,有超过八度的和弦,可以加踏板保持连接,一个音一个踏板,防止音色模糊。
9~16小节旋律二重唱再次出现,速度相对1~8小节变得自由,演奏各声部时应注重各声部不同的音色,例如第9小节突出第一声部,到第二小节时转移到第二声部,并突出二重唱的特点。13~16小节速度回到正常速度,17小节开始变得很弱,手指紧贴琴键,加点弱音踏板,增加神秘感,到20小节时,旋律的推动渐强,到23小节开始将音乐推向高潮,24小节可添加踏板,使音乐更饱满,手腕可以加大力度。再现段比呈示段更热情,但添加了许多跨八度的和弦,可适当添加踏板保证连接,踏板的使用跟7~8小节一样,到最后可以减慢速度,增强结束感。
(三)加沃特舞曲
加沃特舞曲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4/2拍,速度为小快板,中部使用的是缪赛特舞曲。因为是二拍子,所以在弹奏时要遵循“强—弱”走向,弹奏时要有颗粒感,弹出“强—弱”“强—弱”,即两个音的组合中第一个音比第二个音要强,手腕可上下摆动,状态积极,使旋律风格轻快。1~8小节开始以弱起拍,慢慢走向欢快的舞曲风格,可以加强指尖的触碰,身体稍微有律动,增加旋律渐强,到第8小节时以八度的饱满结束整个乐句,1指和5指与手腕相互配合,加大力度。
9~15小节旋律走向为明显的上波浪线条,同时12~15小节的连线,在弹奏时手腕要保持平衡,手指触键的方式不变,使乐句结构完整流畅。全曲的八度也是一个难点,弹奏八度时肩膀要放松,手臂手腕平衡,像“自由落体”一样弹奏,29~31小节难点是八度有装饰音,弹奏时稍微“上—下—上”,到第3音跳起来,整首曲子弹奏八度时也要像上方声部一样具有流动性。
中部是缪赛特舞曲,缪赛特舞曲又称风笛舞曲,带有田园风格。42~45小节左手八度虽然不是全部连奏,但要弹出保持效果,渲染宫廷优雅端庄的气氛,所以在弹奏时手臂起伏不要太大。46~57小节节奏紧凑,八分音符为主导地位,旋律进行稳定,力度由弱到强,尤其是左手的伴奏像舞曲风格,所以在弹奏练习时一定要慢练,防止以后弹奏时出现忽慢忽快的情况。
(四)咏叹调
咏叹调是具有完整结构的声乐曲,含有一个或几个声部,其歌唱性很强。该曲整体上旋律走向较自由,整首曲子就如一首歌,优美浪漫,抒情缓慢。A段(1~15小节)三十二分音符部分具有装饰性和表达性,类似于歌唱换气,弹奏时可以小声歌唱找到旋律的语气。1~8小节重音记号也是语气表达的重点,演奏出歌唱性,状态放松,边弹边小声唱,指尖触碰琴键,保证音色实感。左手弹奏时要紧贴琴键,这是八度之间连奏的需要,起到歌唱伴奏的作用。9~12小节旋律在下方声部,左手较难演奏出歌唱性,所以一定要触键缓和,左手手臂微微流动,13~15小节主旋律回到右手,第15小节速度缓慢力度渐弱,渐慢结束,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16~18小节三连音部分轻快,弹奏时手指相对前面要灵活一些,触键要快,增强语气。20~29小节节奏相对紧凑,弹奏时手指比A段灵活有力,同时不要忽略重音位置,二音连接较多,弹奏时手臂要自然落下,可为手指增添力量,提落可带有起伏感。
30~39小节声部多次交替,到38、39小节时,触键要轻柔,速度渐慢。40~47小节旋律在左手,琶音和弦是整个再现段的难点,正拍进右手或左手,弹完再进右手都可以,但琶音和弦最上方旋律要突出,琶音要快速弹奏,48~56小节旋律走向和9~15小节相差不大,但结束时要有庄严感。
(五)里戈东
里戈东是17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舞曲,该曲为2/2拍。一开头就是八分音符的跑动,渲染出欢快活泼的氛围,弹奏八分音符的连奏时手指要具有灵活性,弹出颗粒感,手腕平衡,手臂稍微带动,加强律动感,弹奏跳音时要弹奏出轻盈的感觉,手指先触键再跳动,手指要触键到底,手腕放松,手臂助力手腕跳动,使跳音与八度跑动配合稳定,同时注意重音记号。
9~14小节借鉴了赋格的创作手法,声部主题之间轮流交换,同时八分音符的重音记号也要注意,15到18小节力度渐强,19~22小节主旋律在左手跳音上,跳音声部要突出,下键要深。后面力度基本为p和pp,手腕稍微有点流动性,手指紧贴琴键。30~36小节旋律在左手,连接后跳动进行,33~36小节进行为ppp-pp-ppp,手指力度也要跟上。37~40小节要加大手腕手臂力度,宏伟地结束首部,39小节渐慢后,40小节加入踏板结束,最后一个音弹完时留一点踏板,拉长呼吸,为中部做好铺垫。
整个中部的情绪是平静的,速度缓慢,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整个中部织体运用的是四声部复调织体,最高声部弹奏时注意指法,指法是保证连接流畅的必要条件,包含中声部和下方声部带有连线部分,每个连线部分之间可适当换语气,重音记号的作用是提醒演奏者要集中每个声部的声音,弹奏时手指贴着琴键,状态放松,轻轻歌唱,找到旋律流动的方向,到中部快结束时,速度渐慢,力度渐弱结束,呼吸,再次弹奏首部。
四、结语
《霍尔堡组曲》是作曲家格里格将浪漫主义音乐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相结合的一套组曲,其调式的运用、创作手法的新颖均体现了作曲家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特点。《霍尔堡组曲》中每一首曲目都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表现手法,作曲家在其中运用了许多挪威民族调式,具有宗教气息和挪威民族风格。通过研究分析作品的曲式调性特征及演奏方法,探索其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和艺术品位,能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及作品本身,为提升演奏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以及将来演奏格里格其他钢琴音乐作品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常馨元.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21年.
[2]孟程程.结构中的音色,音色中的结构——以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第一乐章分析制图为例[J].北方音乐,2018(24):13-14.
[3]王楠.格里格《霍尔堡组曲》对古组曲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创作特征[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87-91.
[4]喬治.谈《霍尔堡组曲》作品特点与手风琴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09(10):106-108.
[5]李方郁.撞“色”之美——以格里格的《霍尔堡组曲》为例[J].文艺生活,2021(03):42-43.
[6][挪威]阿凌·达尔.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M].张先先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7]吴洁.格里格的艺术人生——影响格里格一生的七位人物[J].文化月刊,2020(02):112-115.
[8]何亚男.论格里格的音乐创作特征[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2):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