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特质,建构散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与纵深
2023-06-21于小娟
于小娟
摘 要:散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情感真挚,使之成为应用广泛、读者众多的一种文体。在初中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准确把握文本特质,借助比较阅读和相关思维工具等,能够帮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探究文本纵深处的奥秘,从而将感性的阅读体验进行深化和理性化,促进学生散文阅读思维图式的建构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散文阅读教学;文本特质;思维图式
散文是文学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取材之广泛,可谓海纳百川,无所不容;其形式之自由,又如万花照海,各具风姿;其语言之精致细腻,又常常动人心扉,触发共鸣;其情感之丰富曲折,幽微细腻处,更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散文作为一种个性鲜明而又具有广义文体内涵的文学体式,在教学中亦呈现出不计其数的散文教学形态。区别于一般的个体日常阅读,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带领学生从“阅读”走向“会读”,进而以新的姿态回到“阅读”,如此推进或螺旋式上升。然而,正因散文体式的丰富多变,也给散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在此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中,侧重单篇解析,淡化文体样式,重答题能力培养,轻语文素养提升的类似现象时有发生,由此造成散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散文阅读能力薄弱等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文体知识的融入、文体意识及类型文体阅读知识、阅读策略的习得等,乃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试图借助“图式”理论,以文本特质为出发点,以散文之类型文本阅读图式的建构为途径,进一步探索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一、“图式”理论与文本特质分析
“图式”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或图景,并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的全部反映,而是基于认知主体内部既有的认知结构,并用有意无意创造出的一套符号系统自己建构出来的”。图式“是认知活动中的中介物,主体通过图式与外界环境形成同化、顺应作用,认识就会产生”。图式的产生是主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语文学习,张秋玲教授曾指出:“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借助显性的语言规律与言语结果,培养与发展学生隐性的言语思维。”因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相应的认知图式,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
就散文这一文体来说,尽管风格多样,但大体来说常见的主要有四种类型:写人记事类、托物言志类、哲理类和写景抒情类。具体到现行统编版初中语文,几乎在每一阶段学生都能接触到选入教材的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通过散文阅读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以《背影》为例,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选择“背影”这一精巧的切入点,表现了父爱与亲情这一崇高的主题,兼及对身为子女的“我”之心灵成长的刻画,在父亲的背影和“我”的情感流动中,双线交织,完成对主题的表达。而在情感表达方面,本文表意含蓄,大多借助不同时期“我”之视角的参照对比来实现。文章语言朴素匀净而典雅细腻,呼应了文本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体现了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白杨礼赞》则体现出作为托物言志散文的典型特征,在对白杨树这一西北高原典型植物的描写中,对之进行了形神兼具的刻画,使之上升到“意象”的高度,承载起对质朴伟岸的西北人民的象征意义。文章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构筑起象征艺术的深刻表达。与此相应,文章语言紧凑有力,直抒胸臆,与所歌颂对象白杨树若有神似。基于《背影》与《白杨礼赞》这类经典散文的文本特质,教师需要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文本教学价值中精选一二,深入教学实践,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有效实现这一类文体的阅读图式建构,亦即以“类型”为本,做到“学文识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策略与阅读图式建构
(一)透视文本焦点
对于散文,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文体知识和阅读积累,但大多局限于“形散而神不散”等标签式、表层化认知。鉴于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等特点,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选择适当的阅读切入点,从而勾连起学生感性的阅读体验,并引发深入的理性思考和认知就显得至关重要。散文“散”在何处?如何“汇聚”?这一基本问题看似传统,却在引领学生从感性的“地表”,抵达思维的“云端”中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
例如,《背影》一文,教师便可以文章标题作为阅读教学的思维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核心意象“背影”,设计如下层级问题助推和启发:
问题1:通读全文后,你对本文主旨的初步理解中,有哪些关键词?
学生:爱;父爱;亲情。
问题2:写父爱、亲情,为什么却要以“背影”为题?“背影”这个题目能够表现主题吗?
学生:“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能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体现父爱。
问题3:作为线索的“背影”是如何贯穿文章始终的?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的场景和表现的情感一样吗?聚焦“背影”,细读课文并思考。
通过以上层级问题和教学片断节选,可以看到,从对文章“写了什么”的整体把握,到文章是“怎么写”的沉思,需要教师立足学情,以问促思,从散文散漫的整体中,寻找其“神聚”的落脚点,进而统领起阅读教学的思维链条。
(二)巧借思维工具
语文是言语思维的学习,大量且深入的阅读、分析、涵咏、体味、写作等实践活动,建构起学生内在言语思维成长的基础。阅读教学中,如果借助适当的思维工具,则能有效地将显性的文本信息与隐性的言语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融合,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内涵的效率。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鱼骨图,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提炼:
通过上图,可以清晰直观地再现出《白杨礼赞》一文,作为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之基本思路与情感脉络,同时能够对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进行一目了然的洞悉,感受文章层次井然、环环相扣的写作思路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作者逐渐强烈的思想情感。思维工具的引入,不但能够帮助提高此一类型散文文本的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潜移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好地建立起一种类型的文本阅读图式。
(三)联类巩固提升
教材选入的文本,大多体现出题材的典型性和鲜明的文体特征,其教学功能的良好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下,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后续的阅读实践,从而对阅读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与调整优化。例如,学完《背影》一文,可设置如下阅读任务供学生进行课后训练:
阅读包利民《二两年光,一壶老酒》一文,选择你喜欢的思维工具,如时间轴、九宫格、鱼骨图等,展示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从文章结构、思想情感、语言等角度任选其一,写下100至200字的阅读思考。
以上阅读训练,在承续前文透视文本焦点、巧借思维工具的基础上,增加了文本本身的阅读难度,对学生而言既是独立探索的尝试,也是叩问未知的挑战,体现的是基础性和层级性的结合。
三、小结
散文因其具体文本特质之不同,教師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也各有取舍。限于篇幅,本文较少涉及散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但无论散文教学的哪一方面,寻找“便于上升为规则”的教学价值定位,帮助学生建立起类型文本阅读图式,从而“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应是教师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亚一.文学阅读图式的“内化—外化”双向建构——基于皮亚杰图式理论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2]张秋玲.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审辨[J].课程·教材·教法,2018(01).
[3]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