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以致用,以评促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3-06-21黄俊婷
黄俊婷
一、教材分析
《藏戏》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这篇课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课文脉络清晰,描述藏戏特色时有详有略,主要介绍了面具中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从藏戏的演出舞台、演出方式等方面,探究面具得以长期保留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易懂,加上在前两篇精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安排”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认知,可迁移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来学习本文,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为后续的习作做好铺垫。
藏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戏种,需要增加视频资料加以了解。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差距比较大,关于本文“详略安排的意图与好处”“如何详写主要部分”是学生难以发现与领悟的,仍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入学习。结合本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不喜发言、喜欢合作学习等心理特点,笔者采用了“以评促學,以赛促学”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2. 能抓住重点段落,体会藏戏的主要特色,感悟详略安排的意图与好处。
3.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
四、教学重难点
1.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2. 能抓住重点段落,体会藏戏的主要特色,感悟详略安排的意图与好处。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地方戏剧,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1. 利用视频资料简单介绍中国的地方戏曲: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京剧:被誉为国粹,除了丰富多变的京剧脸谱之外,我们在上个学期学习的课文《京剧趣谈》中还介绍了“道具虚实结合,亮相动静皆有”的特色。
(2)粤剧:广东的本土剧种——粤剧,以粤语方言演唱。
(3)皮影戏:这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2. 板书课题“藏戏”,引导学生猜测“藏戏”是哪个地区的戏曲艺术。(藏族地区)
3. 默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思考,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的好习惯。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文章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
2. 师生交流,梳理出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以三个问句开篇,点出了藏戏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4~17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藏戏的来源及其特点。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点明藏戏这一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三)自读4~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起源
1. 提出问题:这么奇特的剧种是怎么来的呢?引出传奇故事。
提示方法:画出关键语句,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经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结果: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2. 小结:用上连接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只有雪域高原、雪山、旷野,才能孕育出藏戏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设计意图】复习“借助关键语句把握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把握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清楚藏戏的来源。
(四)自读1~3、8~1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特色
1. 学生默读1~3、8~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课文前三句话概括出藏戏的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连续演出时间长。
教师提示:课文为什么用反问句写,不用陈述句呢?(引导学生将反问句与陈述句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到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好处在于既总领全文,又激起读者的好奇,引出下文。)
预设2:学生能联系课文的8~17自然段,说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藏戏特点的。
在学生补充时,教师适时补充和藏戏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 点拨思考:课文为什么选择这些方面介绍藏戏?(因为有代表性,更能凸显藏戏的特色)
4. 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写法。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4自然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15~16自然段)
师读:藏戏就是这样(师生合作)“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5. 教师小结:文章开篇概括写出特点,后文中又详细介绍特点,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将藏戏独特的魅力与人文内涵呈现在我们眼前。
(五)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这篇课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课文用三个问句开篇,既能总结内容,又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和思考,引出下文。下面我们学以致用,完成小练笔。
小练笔:小明同學在构思习作一《家乡的元宵节》时,打算仿照课文用问句点出藏戏的特点这种写法,请你帮帮他。(二选一)
1. 写《家乡的元宵节》第一段。
你知道______________吗?
2. 概括家乡元宵节习俗的特点。(详写或是略写)
【设计意图】借助小练笔,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三个问句的重要作用,理解课文详略安排的意图与好处,迁移知识,锤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为接下来的习作做铺垫。
(六)多元评价,促使提升
评价包含自评和小组评。评价内容分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
学习目标:1. 我会弄懂文章主要内容;2. 我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讲一讲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3. 我会概括藏戏的特点;4. 我能完成小练笔。
学习态度:1. 我能和伙伴们快乐合作,积极探讨;2. 我能积极举手发言,大胆展示自我。
评价标准为:A. 完全达成目标;B. 基本达成目标;C. 离目标有较大距离。
(七)课后阅读,积累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推荐阅读冯骥才《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七、板书设计
4* 藏戏
起源:唐东杰布 宏愿
特点:面具 舞台 时间
八、教学反思
《藏戏》是略读课文,在学习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天》《腊八粥》后再来学习,既可以巩固学习方法,又能检验学习效果。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藏戏的特点,领悟详略得当的写法及其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看待略读课文,不可以当成精读课文一样面面俱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要承接前面的精读课文,也要适当关注语文园地和习作,实现“瞻前顾后”“学法迁移”。略读课文的“略”,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略”,教学环节的“略”,教学手段精炼的“略”。
(一)略教精学,以学生为主导
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学习提示语,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感知,大致了解文章脉络,对文章“写了什么”建立初步印象;二是有助于教师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内容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要简明,学习过程要紧扣,不要面面俱到。在略读课上,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问题为引导,设计成学习任务单,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的阅读过程中,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迁移方法,学以致用
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其意图不言而喻——让学生“得法于精读课文,运用于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单元教学意识,在精读课文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以评促学,促进发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在日常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立体化的过程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充分发挥略读课“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略读课文打造成单元语文要素或延展,或强化,或补充的有效资源,运用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文本,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