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3-06-21李淑盈
李淑盈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讀课文,属于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本单元的导读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揭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单元语文要素分别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写书信”。
本课是本单元落实阅读要素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在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方法去学习后面课文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阅读要素的第一篇课文,应先由教师领着学生走,帮助学生找到方法。
课文隐含两条线索:其一是语文要素线。周恩来从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这两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中华不振”,因此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每一个事件都有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教学重心在于帮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在三个事件都清楚的前提下,再分析三个事件的顺序、关系,继而串联成全文的主要内容。而课后习题一“说说文章主要内容”也直接指向了语文要素线的落实。
另一条是人文主题线。周恩来经历了从开始的疑惑不解到真正体会,心中燃起一团烈火再到修身课上立志的心路历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文本、课后习题收录的诗歌和课外资料三个层面感受当时“中华不振”的社会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小小年纪便立下宏大志向并用一生努力践行的英雄气概则会让学生对“家国情怀”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厚的认识。小练笔“你为什么读书”将学生在本课中认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联结,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帮助落实本单元人文主题。课后习题二与课后习题三指向的是人文主题线的落实。
二、学情分析
已知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接触过以“家国情怀”作为人文主线的单元,但他们在道法课、班会课以及之前的课文已经对家国情怀有一定的认知。学生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主要内容”,从理解到概括到复述,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从模糊大概的感知到清晰全面的把握,从理解一段话到概括一篇文章,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方法的指导,学生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生长点:本课的背景远离学生生活,如果要想让学生对周恩来这个人物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有更深厚、宽阔的认识,就必须对周恩来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背后更丰厚的故事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适合当加入一些背景的介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篇文章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由概括一件事的文章到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的提升,可以借助前面学过的概括方法将三件事分别概括后再进行全篇概括,降低语素落实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能厘清文中三件事的关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能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 能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并说明理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厘清课文三件事的联系,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难点: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板书。
学生准备:研学案、课本、文具。
六、教法学法
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
七、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小口诀复习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回顾文中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板书:立志、耳闻、目睹、中华不振)
2. 出示研学问题:为什么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
3. 梳理三件事的内在因果联系,借助关联词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4. 方法指导:总结概括含有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板书:主要人物要找到、事件关系理清楚、串联起来达目标)
【设计意图】用小口诀的形式回顾第一课时学到的概括方法,再通过关联词串联,落实把握全文大意的语文要素目标并将方法补充到小口诀里。朗朗上口的口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为之后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
板块二:耳闻目睹,体悟“中华不振”之困
1. 小组合作:在课文中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相关语句。
预设1:学生找到“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我们自己的地方不能去,感到了“中华不振”。师引导关注周恩来当时“疑惑不解”的感受。
预设2:学生找到“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
预设3:学生找到事件: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她,反而训斥她,从女人悲惨的遭遇,体现了“中华不振”。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将“亲人”具体化,再抓住“原本指望”“反而”“撑腰”和“训斥”的对比感受女人的愤怒、不知所措,并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预设4:学生找到“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当时在自己的地方受了委屈没有人帮忙,人们敢怒不敢言,只能压抑自己的无奈与愤懑。
2. 分享课前找到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再次感受“中华不振”。
3. 教师补充更多的中国近代资料,深入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社会状况。
【设计意图】用资料知晓原因,用疑问引发思考,用朗读表达心情。从耳闻到目睹,层层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社会状况及背景原因。从中感受周恩来体会“中华不振”的心路历程,并落实到诵读上,让学生从读中悟、在悟中读,有利于接下来理解周恩来“振兴中华”之志。
板块三:走近伟人,感受“振兴中华”之志
1. 周恩来看到当时中国的现状,萌生出怎样的想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朗读不同学生对“为什么而读书”的回答。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2. 出示材料,了解周恩来为了振兴中华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伟大成就。
(1)出示课后习题二《大江歌罢掉头东》诗歌材料。
(2)出示课外能体现周恩来做出重大贡献的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从课文出发,在其他人的对比烘托中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再补充周恩来一生的伟大成就资料,用真实的史料丰富周恩来的形象,让学生明白远大的志向必须付诸实践,且要不断努力、不懈奋斗才能够实现理想。
板块四:升华情感,树立个人读书之志
1. 师引导:十二岁的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之后立下了如此雄心壮志。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国家富强,仍有一些将国家兴亡当作己任的好榜样。当被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2. 完成课后小练笔,明确自己读书志向。
3. 配乐朗读《少年中国说》,将情感与朗读融合一起,将家国情怀细化到个人的努力上。
4. 布置作业:进一步了解人物周恩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进一步拉近家国情怀与学生的距离,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由于学生的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读书志向亦会多元化,给予恰当的价值观引导、表述方法指导,利于学生的真切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