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格《抒情小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2018-06-09赵倩楠

戏剧之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格里格音乐素养

赵倩楠

【摘 要】爱德华·格里格是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之一。《抒情小品》是格里格众多创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格里格的创作手法及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和“学生技术技巧综合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初步探究《抒情小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音乐素养;技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155-02

一、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抒情小品》是一本标题性音乐作品集。格里格给《抒情小品》中的每一首作品都赋予了形象又生动的音乐标题。这种标题性音乐区别于非标题性音乐,更有利于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

标题音乐,产生于19世纪,是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在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跃进。“作曲家用使人易于理解的文字写成的序言,放在一首器乐曲的前面,用以防止欣赏者错误的解说,而使他注意到全曲或曲中某一部分的诗的境界”。①他阐述的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处美景甚至是一首诗。

格里格是挪威19世纪民族主义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取材于挪威民间歌舞、自然景观及神话传说。格里格的《抒情小品》共有66首作品,每一首的标题都具有很强的描绘性,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表现意图。其中有描绘自然景象的,如《小鸟》、《小溪》、《夏日黄昏》等;有展现民族传说的,如《侏儒进行曲》、《小精灵的舞蹈》等。但曲集中更多的是抒发了作曲家的喜怒哀乐、传递了作曲家的民族风貌,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是有最直接的帮助的。

如《更夫之歌》Op.12No.3,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作品。作品的中段出现了标题GeisterderNacht,意为“午夜的魔鬼”。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联想一位更夫在夜晚执勤时的所见。根据乐曲的形象及音乐的结构,这一乐段可分为四个乐句,每四小节为一句。每个乐句的开头即第一小节,都是由两组七连音引入,音响力度要求为“pp”。好像一阵疾风吹过,带来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之后连续的和弦将乐曲逐渐向上推起,直到“f”的七和弦惊响,表现更夫吹响了他的号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达不同思想的音乐,引导学生将自我与音乐联系起来,更好地感受音乐,从而达到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及提高。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在标题性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想象力的提高是建立在良好理解力的基础上的。情感的表达与画面的想象是通过理解力来实现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其所包含的音乐内涵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学习演奏一首音乐作品时,首先要对作曲家音乐构想的范围正确把握。在这一点上,标题性音乐由于有具体、明确的曲名,较于非标题音乐更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但要正确理解作曲家的作品内涵,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

如《抒情小品》中的《牧童》Op.54Nr.1一曲。“牧童”这一标题,常见于多种艺术形式的许多作品中。所以,单从音乐的标题来看,并不能让我们快速领会本曲的中心内涵。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联想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各种我们熟悉的牧童的形象。但其实格里格的这首《牧童》则描绘了一个放牧山间、远离尘嚣、怡然自得的牧童形象,是人融于自然中的意境之美。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对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先做初步了解,正确理解作曲家的音乐主旨后,再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体会音乐形象,使乐曲可以演奏得更加生动感人,更具音乐表现力。

(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格里格是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音乐并不是将挪威民族的音乐直接引用,而是在挪威民族音乐精神及独特色彩的前提下,独立创作而成的。所以他的作品与同时期其他民族乐派优秀作曲家一样,都是传递着本民族的音乐特征。

格里格的钢琴作品集《抒情小品》的创作几乎贯穿了其整个创作生涯。由于时间跨度大,《抒情小品》的创作分布在作曲家各个创作时期,因此风格迥异、内容丰富。每一首都是充满了其不同的创作技巧,但是又相同地融合了挪威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后期的作品中,更是体现出强烈的印象主义倾向。所以,这部作品可以称为“格里格音乐日记”,中间记录了格里格钢琴的抒情诗,音乐的风俗画展还有他的愁苦、思念与回憶等等。

在第一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著名钢琴演奏家家、教育家周广仁先生讲道,“中小型乐曲是性质多样的,各种风格都有,特别训练人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但就是这方面的训练常常被忽略。由于追求大和难,只要手指技术,看不起小曲,造成我们的学生缺乏音乐表现力。孩子们练习曲弹得多,乐曲弹得少。什么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格里格的《抒情小品》都被看作小儿科,所以不值得学,结果是少走了一个学琴道路上的重要台阶。”②

现在,距离周广仁先生的这次发言已经过去多年,我们的教师不再局限于提高学生技术能力,更多地将重心分配到了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这一方面。而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也成为了学琴道路上的重要台阶之一。

在钢琴教学中,《抒情小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格里格的音乐语言,了解挪威的音乐文化,熟悉挪威的民族特色。让学生初步认识19世纪民族乐派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并与印象主义音乐相接。如此,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音乐风格,音乐视野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从而达到学生音乐素养与素质的提高目的。

二、学生的技术技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一)加深学生对和声的了解

19世纪音乐作品,由于作曲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强烈,题材、内容及音乐形式不断发展,和声也由非常典型的功能性和声逐步走向色彩性和声。格里格的《抒情小品》由于创作时间跨度较长,曲集中不同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也随着作曲家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发展、变化。

出版于1867年的《抒情小品》第一册Op.12,处于格里格的青年时期。这时候的和声语言是基于功能性和声传统,但已显示出其民族主义风格。出版于1883年-1893年的《抒情小品》第二册至第六册,处于格里格的中年时期。这时候的和声语言已经变得较之前大胆得多,不仅运用了色彩性的半音和声,还加入印象主义音乐特征,个人风格十分鲜明。出版于1895年-1901年的《抒情小品》第七册至第十册,可以看做是格里格晚年时期的作品集。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几乎运用了19世纪末所有的和声写作手法,进一步减少了早期传统和声语言的运用。

谱例1

谱例1为《哈林舞曲》Op.47No.4,这一曲目就运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色彩。音乐以利地亚调式创作,这种调式是挪威民族音乐中的惯用调式,也是格里格最常用的综合调式。利地亚调式的突出特征即是增四度和声的出现。这一和声的运用既突破了传统功能性和声的束缚,又体现了鲜明的挪威民族主义音乐特征。

纵观《抒情小品》整套曲集,格里格创作中的和声语言是逐步变得丰富而独特的,所以系统地学习这套曲集,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不同和声语言的表达与创作,从而提高演奏水平。

(二)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

《抒情小品》这套曲集,不仅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与特殊的音乐创作技法,同时通过对其中乐曲的练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尤其是在加强手指独立性和控制力这方面有很大助益。

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中,很多作品为多声部旋律乐曲。声部进行多层次,常伴有多旋律线条与和声声部交织进行。这种多声部音乐的弹奏,对学生手指肌能及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主要旋律出现时,隐伏的旋律线要弹奏得清晰低沉,同时要与和声声部的作为背景的声音有明显区分。在有多层次线条时,一条旋律甚至会出现于不同层次的线条中。如《卡农》Op.38Nr.8,就是一首多声部音乐的典型乐曲。

《卡农》显示出格里格突出的复调技术和创作功力,呈示部主题穿梭于各声部间,并结合了主调音乐的伴奏织体,使音乐层次清晰、富有张力。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固定正确指法,单手安排声音层次,强调不同声部、不同音色使用的不同触键方法,让学生要有弹奏的主动意识,以实现两手协调自如地表现音乐内容。

三、小结

格里格,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之一,是挪威乐派的奠基人。《抒情小品》这套曲集几乎贯穿了其整个创作生涯的高峰期。这套作品集中体现了格里格的创作手法、音乐风格及思想内涵;同时也是一套高品质的钢琴教材。在钢琴教学中,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不仅能训练学生技术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注释:

①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②《钢琴艺术》2004年第12期第12頁。

参考文献:

[1]童道锦.钢琴艺术研究(上、中、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

[2][德]汉斯佩特克莱曼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格里格[M].齐欣欣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4]张洪模.格里格[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5]孙凌云.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作品12号)创作特点及其演奏分析[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07.

[6]周娟娟.论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教学价值[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7]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8]桑桐.半音化的历史进程[J].音乐艺术,1997.

猜你喜欢

格里格音乐素养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