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平图书馆旧址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2023-06-21董雪磊

炎黄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旧址北平文物保护

董雪磊

简要梳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平图书馆旧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核定历程,分析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文化交流价值,并结合保护现状,探讨保护与利用策略,构建“大保护”体系。

北平图书馆旧址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是国家图书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载体,其建筑之美“颇能将现代图书馆之需要与中国宫殿式建筑互相调和”[1],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文化交流价值。

北平图书馆旧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核定历程

北平图书馆旧址(原称“北京图书馆主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其主楼建筑本体呈“王”字形,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分为前楼、中楼和后楼,其中前楼和中楼呈“工”字形,由丹麦建筑师维尔海姆·莱斯·莫律兰(Vilhelm Leth-M?ller)设计,于1931年建成;后楼呈“T”字形,接建于1955年。其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历经区级暂保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三个阶段。1982年7月,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局印发通知,经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北京图书馆主楼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尚未确定为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暂时予以保护,确定北京图书馆主楼为西城区文物暂保单位。1983年3月16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西城区74处文物暂保单位名单,北京图书馆主楼名列其中,明确文物暂保单位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相同。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北京图书馆主楼确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规划局、文物局《关于第二批划定120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和第一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作一项更改的报告》,划定北京图书馆主楼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需要保护的古建筑主体,其中保护范围为,东、北至北京图书馆使用范围,南至规划红线,西至北京图书馆西配楼西墙向南延长线至规划红线。建设控制地带为Ⅲ类,东至保护范围,南至规划红线,西至距保护范围以西80米的平行线,北以保护范围西北角为准与二层楼的平行线。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北京图书馆主楼以北平图书馆旧址名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平图书馆旧址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院落内除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建筑之外,还分布着临琼楼、学思楼、弘文楼等非文物建筑,保存着160多万册普通古籍图书和5万多册外文善本特藏,继续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北平图书馆旧址的文物价值

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在国务院已经核定并公布的八批共计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图书馆代表性建筑共有9处,均建成于民国时期,其中北平图书馆旧址是最早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图书馆建筑,是民国时期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单体图书馆建筑,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级现代公共图书馆建筑,“为我国图书馆建筑上开一新纪元”[2],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建筑现代化的先河。图书馆建筑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元素,馆舍的落成,“匪特所藏之书得一善藏之所,而本馆事业亦将继长增高,在教育上文化上莫不负有重大之使命焉”[3]。

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

北平图书馆“志在欲为中国文化之宝库,作中外学术之重镇,使受学之士,观摩之所,以改往日艰闷之风”[4]。“其不能入校读书或无力购书者,此后均可到图书馆阅览,对北平市民有充分之方便”[5]。经统计,在1929至1948年的18年间(1944、1945两年未有统计)到馆读者总计4662127人次,图书流通总计6283710册次[6]。北平图书馆在服务读者的同时,也在逐步开展参考咨询工作,提供口头咨询、剪报和代编书目服务[7]。作为当时最大的公共文化机构,北平图书馆在启迪民智、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现了宏富的建筑艺术

北平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仿吾国宫殿之旧,与北海之环境尤称”[8],典雅庄重,集中西建筑之所长,实现了“现代图书馆之需要与中国宫殿式建筑互相调和”[9]。在具体建筑细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南面为三间琉璃门座式,朱漆大门和侧门,墙面装饰有中心四岔琉璃雕花,气势宏伟不失雅致;主楼外观仿宫殿楼阁,绿琉璃庑殿顶,设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与栏杆。院落内点缀石狮、华表、碑刻、太湖石等,东接北海,凭栏相望,风景尤甚。在建筑结构上,“采取欧美最新之材料与结构”[10],成功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堪称一项创举,实现了“全建筑之立方积既有预算之数”[11],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样式的图书馆建筑成功之作。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北平图书馆是中外合作的结晶,其建设过程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资金上,来源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在建筑方案遴选上,中外建筑师广泛参与,有国内的基泰工程司、李锦沛、范文照、沈理源等,也有来自德国的傅赖义、美国的开尔斯和埃利奥特·哈沙德等,建筑式样的总基调定为中国宫殿式,这就促使外国建筑师更加主动地关注、理解和应用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及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进一步推广,如开尔斯于1929年10月成为武漢大学新校舍的建筑师,其主导并设计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具体施工建设过程中,中外双方更是紧密协作,安那(Conrad W.Anner)为建筑顾问,莫律兰为建筑师,协和医院工程师莱维特(E.E.Leavitt)负责水暖电系统,德国人喇特玛哈(Gustav.Rademacher)负责发电厂施工,最终较为完美地呈现了建筑作品。

北平图书馆旧址的修缮历史与现状

1947年,基泰工程司对文津楼前楼连廊屋顶、月台防水和月台上的水平天窗进行了维修,重做防水层。因年久失修,加上1976年唐山地震的破坏,框架和墙体多处开裂,柱头、节点多处酥裂,油饰彩画残旧不堪,屋顶漏雨,致使珍贵图书受损。为加固结构,恢复建筑风貌,提高使用功能,1998年至2001年,北京图书馆对文津楼进行全面修缮,包括结构抗震加固、古建修复、内部装修改造和设备安装等,并完善消防设施,考虑到现代化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空调、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2009年,国家图书馆对文津楼前楼一层外砖墙、檐柱、一层室内墙面等在原有涂料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油饰。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高度重视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保护,不间断投入资金对其进行维护修缮,但受限于历史条件和资金压力,修缮工作并不系统和彻底,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建筑材料因破损老化与自然侵蚀,出现了雨水渗漏、外窗糟朽、油饰脱落、墙皮酥碱、局部构件歪闪、钢筋锈蚀、石质文物风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再加上抗震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威胁到文物本体的安全;(二)缺乏对北平图书馆旧址等文物的系统性保护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展览展示,没有建立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管理,历史档案资料不完善,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机制和体系尚待完善。(三)古籍存藏条件有待改善。馆区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电气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空调系统无法满足古籍库房恒温恒湿等规范要求,制约了文献的保存、保护、展示和利用。(四)影响公共服务效能的充分发挥。北平图书馆旧址现有业务空间布局已与发展需要不相称,且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读者服务、讲座、展览等公共服务的开展,也不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平图书馆旧址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为全面保存并延续北平图书馆旧址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其公共图书馆功能,妥善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一重要文化建筑,亟需全面加强保护与利用。

坚持保护第一,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构建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文物产权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保护格局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没有了文物,文物保护工作就是空中楼阁,就失去了基础。在北平图书馆旧址保护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等对待文物建筑和古籍的保护,统筹纳入保护范畴和事业发展规划中。要切实提高文物保护理念,加强与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属地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沟通,确保文物保护要求的落地实施。要完善单位内部文物管理机制,设立文物建筑保护专门机构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部门职责范畴,建立跨部门保护协调机制,落实专项保护经费,增强文物保护人员力量。加强文物保护的顶层设计,将北平图书馆旧址的保护纳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皇城保护的范畴,编制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划,以规划的刚性约束指导近期、中远期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等方式参与到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档案资料整理等保护利用工作中,盘活文物建筑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促进。

坚持从全局出发,实施系统保护、协同保护、数字化保护和安全防护,构建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大保护”体系和保护工作格局

坚持系统保护,要以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本体的保护为核心,通过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持续改善文物状态。统筹考虑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建筑与院落内分布的非文物建筑的依存关系,如同花蕊和花瓣,两者并非割裂的,而是有机的整体,非文物建筑应是文物建筑价值的延伸,拓展并丰富文物建筑价值的内涵。在保护好文物建筑的同时,也要将非文物建筑纳入保护范畴,形成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系统。北平图书馆旧址曾为清皇家御马圈,东接北海公园,位于重要文物和文物资料密集区,在历史发展中与故宫、北海公园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北平图书馆旧址的保护上,应该整合周边文物保护资源和力量,与故宫、北海公园等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保护联络、保护策略共享、业务多维协作和研讨、保护人才队伍互动交流等机制,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再次,受限于历史原因,目前关于北平图书馆旧址的建设档案尤其是图纸资料非常有限,既不利于维护维修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展现建筑信息的全貌。因此,应该在实体保护的同时开展数字化保护,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点云数据处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化等数字化手段和技术,构建北平图书馆旧址数字化建筑模型,为后续的虚拟展览展示与导引、保护修缮提供数字化支撑。最后,坚守底线、红线,逐步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构筑保护北平图书馆旧址的安全系统环境。严格落实安防、消防和防雷等各项防护措施,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动态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排查,第一时间整改到位,确保文物建筑的绝对安全。建立文物建筑公示制度,规范文物建筑标识,加强文物建筑施工许可管理,杜绝“保护性破坏”。

坚持合理适度利用,让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建筑“活起来”,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慎重划定利用的边界,明确能延续使用的原生功能、附加新功能的再生功能、不具备条件的限定功能等,分层次分类推进工作内容,有利于确定文物建筑利用的“度”,防止“利用性破坏”。进一步开展北平图书馆旧址文物建筑的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全面整理建筑全过程相关档案,讲述建筑故事,丰富与建设相关的人物形象,充分考证安那、莫律兰等建筑师在中国的活动轨迹和作品,形成互动,让文物建筑通过“人”的视角“活起来”。策划和推广展陈活动,结合数字化保护和古籍保护修复成果,通过沉浸式和体验式的方式生动立体地呈现文物建筑魅力,阐释文物价值。探索文创切入点,通过文创产品传递文物價值,让文物建筑通过“物”的视角“活起来”。

参考文献

[1][9][11]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第二年度报告[R].北京图书馆,1928.

[2]馆讯(十八年五月):新建筑奠基礼[J].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2(05):439.

[3]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九年七月至二十年六月)[R].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

[4]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之使命[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1,6(06):3.

[5]李文裿.国立北平图书馆新筑落成开幕记[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1,6(06):5.

[6]张书美.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筑革新[J].图书馆界,2010(06):23-25.

[7]蔡成普.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07):61-65.

[8][10]蔡元培,钱玄同.国立北平图书馆记[J].文献,1982(04):229-230+11.

猜你喜欢

旧址北平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名胜古迹
想北平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