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文、金文装饰文字比较研究

2023-06-21邢建丽

炎黄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绿松石甲骨金文

现将甲骨文中的装饰文字、金文中的装饰文字鸟虫书,从装饰的方式、时代背景、目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两种装饰文字的不同点,其一,装饰的时间不同;其二,装饰的方法不同;其三,装饰的目的不同。同时总结出二者的共同特征,一是都出现在朝代的鼎盛时期;二是均有清晰的美化意识;三是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意蕴;四是经过装饰后文字的本职功能没有改变。

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最早富有装饰性的一种文字。装饰文字并非现代才出现,从商代既有之。人们对汉字进行装饰后,既表达了文字本身蕴藏的内涵,也呈现出装饰过后的深层意义。本文将先秦时期的两种装饰文字,商代涂饰颜色的甲骨文与春秋金文中的精美装饰文字鸟虫书进行对比研究。

商代甲骨文与春秋金文鸟虫书装饰的方式

甲骨文装饰的方式

1.涂饰颜色

甲骨文涂饰颜色是甲骨占卜后的一种处理方式,即待甲骨上的文字刻完以后,在文字上涂上颜色。至于甲骨刻辞涂饰颜色的种类,学者们大都只提到了涂墨、涂朱这两种,事实上不仅仅有这两种颜色,还有涂褐(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2671)、涂紫(《甲编》2578)、涂黄(《甲编》2800)等,但是我们见到最多的颜色还是墨、朱、褐三色。或许是因为墨和朱是殷商时期最常用的颜色,殷商时期写字就是用墨和朱,因此字契刻完毕后仍涂墨、涂朱是可以理解的。而褐色也正是墨、朱掺杂而成的颜色。

2.镶嵌绿松石

除了给刻辞涂饰颜色外,有些甲骨用镶嵌绿松石的方式进行装饰,如《殷契佚存》427的雕花残骨柶,骨柶正面雕刻为兽面,背面刻有文字,兽面及字中皆嵌以绿松石;《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B1915也是一件雕花骨柶,刻辞口内镶嵌有绿松石;2005年,殷墟安阳钢铁公司11号殷墓出土了一件以绿松石镶嵌的骨雕文字作品。还有一些甲骨只以绿松石镶嵌正面的镂雕图像,背面的刻辞并没有镶嵌绿松石,如《殷契佚存》426、518为宰丰骨刻辞。与以绿松石镶嵌甲骨相比,在刻辞中涂饰颜色的方式明显要容易许多,或因此颜色涂饰刻辞的甲骨的数量要远多于被绿松石镶嵌的甲骨的数量[1]。

春秋金文鸟虫书的装饰方式

1.添加动物形象

春秋时期,金文中装饰文字的典型代表是鸟虫书,其大多铸嵌在各种青铜器上,如鼎等饪食器、酒器、乐器以及兵器等。鸟虫书以篆书类文字形体为载体,装饰、美化的方式主要是在文字形体上添加鸟形、虫形等动物纹饰。有的是直接添加类似鸟头、龙头、凤头、凤尾等物象在文字形体上;有的是把构成文字的线条进行夸张的回旋转曲以至于像虫形、蛇形;绝大部分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导致人们区别不出装饰的物象是鳥形还是虫形。春秋时期鸟虫书主要在南方一些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流行,鸟虫书起源于南方楚国是大多数学者一致得出的结论[2]。

2.装饰的创制手法

构成鸟虫书的物象种类有鸟、虫、凤、龙等。创制鸟虫书手法是在原有篆体字上运用变形、错嵌、增加、省简等方法,使其在文字形体上或者具有鸟形,或者具有虫形等多种物象图形。这些装饰物象的形式有形象的物象与抽象的物象之分。前者主要用鸟、虫等动物复合物象来装饰文字形体,这些物象有的是文字结构中的一部分,有的与结构没有关系,装饰理念活泼生动。后者多以抽象、简略的动物物象来对字体进行构形,这样虽然会致使装饰的物象不是很明确,但由于这些抽象的构形终究是由鸟、虫等图形演化而来,因此在本质上仍是归属于鸟虫书[3]。

商代甲骨文与春秋金文鸟虫书装饰的时代背景

商代甲骨文装饰的时代背景

对甲骨刻辞进行装饰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殷商国家实力的顶峰阶段——武丁时期。

军事上,武丁四处征战,对经常骚扰商朝边地及属国的土方、鬼方、羌方等方国进行讨伐。战争的规模较大,经常发动数千兵力,曾经有发兵13000人的记录。通过这些征战,商王征服了很多小国家,领土得以扩大,同时也掠夺了大量财物及奴隶,从而促进了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武丁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强有力的变革措施。武丁坚持己见,在重用傅说对王权进行强化的同时,强调讲究君臣秩序,采取集中王权的措施,建立起用人唯能以及用人唯贤的制度。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权牢牢地掌握在商王手中。

经济上,商代青铜制造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如为使器皿更耐用,铸器材料铜、铅、锡合金出现了,更科学的分铸技术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很大,已经制造了当今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及青铜器中的精品四羊方尊。此外,武丁时期纺织、医学、天文以及交通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武丁中兴”背景下,国家有更重视祭祀、占卜的实力与精力,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与战争同样重要的事情,从而把这件事做得更加郑重、细致,因此对甲骨刻辞进行装饰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武丁时期是可以理解的。

春秋金文鸟虫书装饰的时代背景

对金文的装饰美化主要盛行于春秋晚期。

经济及技术方面,春秋时代铸造的青铜器数量猛然增多。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大冶的采铜矿遗址——铜绿山共采矿冶铜达8万至10万吨。春秋中晚期开始出现能使青铜铸造更加精美的新工艺如焊接法、分铸法等。同时,出现了非常繁盛的冶铁业,这给手工业者提供了坚韧锐利的工具,用这些锐利的工具可以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精细加工处理。春秋时期铜矿的批量开采和青铜器制作技术突飞猛进,因此创造出鸟虫书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字。

政治方面,周王朝领导权力逐渐丧失,各地的诸侯发奋图强,形成了许多实力突出的独立政治势力范围。西周时期的王臣、诸侯只拥有数量较少的青铜器,青铜器大都属于王室所有。但随着周王室权力的不断丧失,青铜器基本都属于诸侯、王臣所有,王室所拥有的青铜器接近绝迹。在春秋时代装饰有华丽鸟虫书的青铜器即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获得以及维持政治权势的重要工具。

思想、风俗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战乱不断,政权重新分化组合的情况下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春秋五霸的激烈竞争促使各国文化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文化大放异彩时期。思想观念层面的迭代更新映射在青铜器以及铭文的制作上就呈现出了活泼、清新和巧思等特色。楚国人崇尚巫术的风俗习惯也为鸟虫书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凤鸟在楚国人心目中始终具有至高无上、无可超越的地位,楚人对凤鸟的尊崇根源于对远古图腾的追忆[4]。

商代甲骨文与春秋金文鸟虫书装饰的目的

商代甲骨文装饰的目的

1.让刻辞更美观,使鬼神看得更清晰

在商代,人们非常崇信鬼神,认为鬼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并认为各种神既可以赐福,又可以降灾,因而对诸神具有尊崇、畏惧两种不同的感情。殷商人不但会按时对诸神贡献礼品进行祭祀,而且基本对一切事情都要进行事前占卜。殷商人认为诸神均在大地之下,大地边缘是与他们最为尊崇的上帝所在地——与天相连接,因此用刻辞把占卜情况刻在甲骨上,再把甲骨深埋在大地之下,可以达到向诸神汇报的目的,以祈求诸神的护佑。而甲骨刻辞涂饰各种颜料,“用意在于使文辞美观、清晰易辨,使鬼神容易‘看得见、‘看得懂” [5]。

2.为了取悦于神灵

与甲骨文出现在同一时代的还有山西侯马、河南温县的盟书。盟书的内容用毛笔书写在玉石片之上,字迹大多数为朱红色,少量是墨黑色。在侯马盟誓遗址内发现了400多个埋有牲畜的土坑。绝大部分坑的北面墙壁都有一个放有一件或多件在古代被称为“币”的祭祀用玉的小龛。这些玉币以及均是在盟誓时供奉神灵、祖先的祭品。用作祭祀的玉币都是用透闪岩等石料制成,雕琢纤细,颇为精美[6]。温县出土万余片盟书,分别出土于16个坑坎中,有的坑也埋有玉璧、玉兽等玉币[7]。这些做法与对甲骨刻辞进行装饰的目的异曲同工,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使神灵高兴,祈求神灵护佑。

3.具有祈福避邪的巫术功能

人们很早就开始赋予颜色和花纹以原始宗教的意义。“武丁时期的宗教与商末几王的宗教差异较大,武丁时期的宗教还带有某些原始宗教的特性,可以说是中國古老宗教的典型代表。”[8]原始部落的人们喜欢在身体上涂抹各种色彩、描画花纹,寓意吉祥并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害。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殷商时代的贵族们也喜爱文身,甲骨文中的“文”字,其状就是一个人在他袒露的胸膛上涂画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原始部落的人们用各色颜料文身的目的也可为甲骨刻辞装饰的意义提供另外一种解读,即以颜料或以绿松石装饰甲骨刻辞,具有和文身同样的祈福避邪的巫术功能。

春秋金文鸟虫书装饰的目的

1.是国家实力、文化发达程度、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鸟虫书呈现在南方楚国日趋强盛的历史时期,制作精美的鸟虫书在春秋时代非常受南方一些诸侯国中大贵族的青睐,因为在当时南方各个诸侯国比较富裕,这般富丽华美的文字恰好逢迎了贵族这一阶层对奢靡之风的追求。西周时期,因为青铜器本身受铭文书史性质的制约,此阶段青铜器及其铭文生动性不足,缺少装饰美化的主观意识。到了春秋晚期,各国为了充分展示本国的工艺技术水平,均呈现出了用装饰美化青铜器及铭文的倾向。这种美化装饰不但是他们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发达程度的途径,也是其地位身份的象征。

2.是人们无拘无束、丰富无比的想象和求美爱美心态的呈现

青铜器皿及其铭文的美化、艺术化,体现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是人们无拘无束、丰富无比的想象及其爱美、求美思想的展现,是此时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文化、艺术层面的反映。同时,鸟虫书的创制即是当时人们艺术审美观念转变的最具说服力的例证。现实主义更关心事物的实用性,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是浪漫主义的体现,鸟虫书正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因为它的创制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一般认为,在财富、权力、美方面围绕着统治者充分聚集的时代,越靠近权力、以美为标识的财富的人们,越容易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同[9]。这也是创制精美的鸟虫书的出发点。

3.借用文字及图案,乃至赋予色彩,以达到祈求祥瑞、趋利避害的目的

在先秦时期,楚人就有以凤来比喻人的爱好。楚庄王在位时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在屈原的《离骚》中,屈原就有以“大凤”来自喻的例子。楚人不但喜欢凤,也很喜爱龙。不仅鸟虫书中有龙形装饰,王子午鼎、曾侯乙鼎、蔡昭侯鼎等楚式鼎上也均有龙形附饰,著名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即出自楚国。曾侯乙墓铜鼎上有凤嘴龙身纹饰,即集龙、凤于一体,反映了楚国人热衷于龙、凤的心理[10]。我国春秋时代民间亦多迷信,人们常常借用文字及图案,乃至赋予色彩的方式,以达到祈求祥瑞、趋利避害的目的,这也是导致文字图案化、图案文字化,逐渐衍生出“鸟虫书”等特殊书体的原因之一。

结论

甲骨文与春秋金文中装饰文字的不同点

1.对甲骨文、金文进行装饰美化的时间不同

对甲骨刻辞进行装饰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殷商的武丁时期,对金文的装饰美化主要盛行于春秋晚期。

2.甲骨文、金文装饰手法不同

甲骨文是在文字上涂饰各种各样的颜料或者装饰绿松石等。金文的美化是通过字体本身的美化及添加饰笔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细分为卷曲笔画、添加横画饰笔、添加点状饰笔、拉长字体及使字体对称化等方面。

3.装饰目的不同

甲骨文之所以用各色颜料或以绿松石装饰甲骨刻辞仍有原始宗教的目的,即使刻辞更加醒目、美观,让鬼神把刻辞内容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从而实现有效沟通,以祈求鬼神的驱邪护佑。金文的装饰目的彰显了诸侯国的强大以及领袖的不同,也是为了体现贵族高贵的身份地位,体现贵族的生活和审美标准。

商代甲骨文与春秋金文中的装饰文字相同点

通过上述对商代甲骨文与春秋金文中装饰的介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共同的特征,一是都出现在一个朝代或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文化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二是均有清晰的美化意识及装饰手法,美化装饰体现的是人工的装饰美;三是均蕴含着超出文字本身的深刻文化思想意识;四是虽然都对文字进行了装饰,但经过装饰后的文字作为记录语言、传达信息的载体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3]邢建丽.书学视野下“鸟虫书”性质研究[J].中国书法,2018(24):22-25.

[4]张传旭.楚文字形体演变的现象与规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5]张国硕.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6.

[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7]郝本性,赵世纲.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一号坎发掘简报[J].文物,1983(03):78-89+77+102-105.

[8]常玉芝,宋镇豪.商代宗教祭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刘成纪.百工、工官及中国社会早期的匠作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3):102-109.

[10]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绿松石甲骨金文
晚秋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浅谈绿松石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