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模式、经验与启示

2023-06-21陈华平黄虹霏

老区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模式

陈华平 黄虹霏

[提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进度和成效。为推进赣南革命老区人才振兴高质量发展,赣州市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在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等方面形成了有效模式,并积累了赣南革命老区人才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为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赣南样板。

[关键词]赣南革命老区;人才振兴;路径;模式;经验与启示

[作者简介]陈华平,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虹霏,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赣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202210407049);2022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江西理工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基地项目)课题“赣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2022-JD-02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需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其中,人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关键更在于人才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应把人才振兴置于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赣南革命老区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和《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有关要求,江西省也出台了《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的战略定位下,赣州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有关人才振兴的文件,在实用人才的引、育、培、留等方面结合探索适合赣南地区人才振兴的路径,形成了赣南革命老区人才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经验与启示,塑造了人才振兴的赣南样板。

一、赣南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赣州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政策要求,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赣南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可行路径。

(一)加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育力度,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赣州市紧抓生产经营人才的培训力度,对在农村开展较大规模种植、养殖、经营、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并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业主或技术骨干给予专业培训及资金支持,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梯队。2019年至2022年,赣州市全市城镇共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4.94万人次[1]。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石城县建成6个县级以上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11个乡级以上实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8次,培训一线扶贫工作人员与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共5000余人次,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227人,帮带12.8万余户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有力促进了大棚蔬菜、赣南脐橙、薏仁、山地鸡等特色种养产业的提质增效[2]。

(二)加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力度,实现农业创新与技艺传承

2016年至2020年,赣州市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7.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从32.4%增至33.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从40.2%增至46.9%[3],增幅明显(如图1)。

赣州市针对产业转移趋势,实施“农村创业创新领导者培育行动”,着力培养新一代乡村企业家及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如全南县组织专家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4];大余、龙南、上犹等县(市)重点培育非遗传承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度,组织编撰反映客家非遗的书籍《艰辛的传承》,举办客家非遗摄影作品展。此外,赣州市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以及传承人进校园等人才振兴工作。如安远县举办“文化人才”专项支持计划采茶戏表演培训班[5];章贡区客家竹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廖红峰在沙河镇华林村举办客家竹雕讲座[6]。与此同时,该市还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深入挖掘具有苏区特色的红色传统技艺,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技艺,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

(三)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培育力度,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赣州市一直把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加大乡镇卫生院人员、乡村中小学教师、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和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培训力度。如加大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力度,2020年全市卫生技术人数达5.24万人[7];蓉江新区分别与赣南师范大学、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赣州市保育院、赣州中学合作共建,不断培优配强师资力量[8];华东师大及其附属学校与会昌结成帮教对子,为415名会昌骨干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跟岗学习培训[9];崇义县举办各类运动培训班、夏令营共计115批次,培训人数达10792人,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527名(国家级3名,一级16名,二级85名,三级423名),每413人配有1名社会指导员[10];章贡区建成了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产业园。

(四)加大乡村治理人才培育力度,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人才是“提升乡村自治水平、建设法治农村、实现乡村德治、实现‘三治融合的关键,是基层建设的中坚群体”[11]。乡村治理人才在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线将党的政策贯穿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赣州市及各县(市、区)政府不断强化村级干部、驻村帮扶干部、乡鎮领导班子的干部队伍,鼓励“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五老”人员、“法律明白人”等人员投身于基层治理建设。如赣州市政府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超过1.2万名高素质农民大学生,招募“三支一扶”支农涉农大学生1841人[12];选派领导干部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开展常态化学习,同时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力量,在全省率先出台相关文件,鼓励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上犹县乡镇干部赴山东省潍坊市委党校,参加全国工商联第十九期乡镇干部培训班[13];上海海关学院共举办14期龙南干部培训班,为龙南市共培训干部800多人次[14]。

(五)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育力度,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培育农村科技人才,提升科技支撑力,才能实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如在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方面,赣州市加强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力度,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15];鼓励各地对“土专家”“田秀才”发放补贴,以激励手段促使人才自觉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及专业水平,扶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农村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赣州市政府组织科技特派团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0余场;省科技特派员专家前往大余、南康、瑞金、于都等地,开展油茶产业培训与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咨询服务[16];石城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启动“千人铸造计划”“万人培育计划”,培育乡村技术人才2100余人[17]。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意识到了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

二、赣南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模式

赣州市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逐步形成了人才振兴的“政校合作”引进人才、“一主多元”培育人才、“三定”激励人才、“情怀”留住人才等模式。

(一)“政校合作”人才招引模式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科学研究支撑行动,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成果推广转化行动,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国际合作提升行动[18]。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以柔性招才引才为抓手,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与大湾区高校资源,与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南科技学院、宁都师范学院等市内高校及大湾区知名院校达成校政战略合作关系,在高校的学科、科技、人才优势和乡镇的区位、产业、资源实现优势互惠互补。

1.鼓励从高校中选派专家教师到县乡挂职锻炼。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增加其阅历,提高领导决策、沟通交流、综合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发挥高校的科研及人才优势,为地方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连续性的科学统筹规划指导,为基层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2.推动校地、校企融合,深入高校洽谈合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如于都县与江西理工大学签订了《大学生人才储备暨实践教育综合基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并开展了首次“于都企业进高校”“高校学生进于都”的“双进”宣讲推介招聘会,实现20家企业走进江西理工大学零距离与高校毕业生交流[19];全南县积极拓展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湾区院校合作,深入与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合作,柔性引进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3名“周末医疗团”博士专家定期来该县开展门诊[20]。同时,开展“定向培养”计划,让乡镇急需的专业性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更高层次的人才能到乡镇工作,逐步缓解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带来的危机,确保人才梯队合理。

(二)“一主多元”人才教培模式

“一主多元”是指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1]。赣州市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的“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鼓励涉农院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贯彻“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强化农业广播学校、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建设选育栽培、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四位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训力度。根据农民的自身特点和培训愿望,采取岗前培训、以工代训、送技下乡等形式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就业。

2.注重发挥“银发”人才的作用。积极动员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并在农村“五老”人员中选聘调解员,推动公共服务力量下沉。以“老带新”的模式,将老一辈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后辈,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帮助乡村发展致富产业。

3.集中培训资源并开展持续性追踪服务机制。以乡村大学、技工学校等模式开展集中培训,凡统一接受培训、经鉴定合格取得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的学员,均为跟踪服务对象,对于培训后的收获和体会、对培训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的意见、培训后创业就业中出现的困难及问题等情况进行追踪,以求提高培训的质量,优化培训效果,进一步将学员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三)“三定”人才激励模式

“三定”指的对人才“定义”“定位”和“定制”[22]。明確人才的定义,不以学历论英雄,只要通过学习锻炼,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与专业素养,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作贡献的人就是技能人才,更多注重实践、实操能力的考察,把人才需求、社会诉求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才形成身份自觉。通过“定位”明确将需要将人才放在什么位置,采取什么方法,让人才更好的开展工作、绽放光彩,为组织做出贡献。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及科学的评价体系,让人才考核与人才使用对接,将人才工作实践与评价相连,发挥出评价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

面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及经验的人,采取千篇一律的激励方法,不仅无法激发人才的潜能,更是增加了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性。所以根据不同人才在人才津贴、项目资助、人才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保健、就业创业、税收返奖、住房优惠等物质或精神层面的需要,应该定制不同的激励奖励政策。如赣州市通过《赣州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的若干政策措施》,每年评选30个工业企业技术革新优秀团队或个人,由市财政对每个团队或个人奖励10万元,鼓励和支持“周末工程师”制[23];宁都县政府落实人才政策,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1471套新建人才住房全面完工,发放99名硕博人才特殊津贴109.9万元、108名人才租房补贴13.46万元[24];定南县建成人才社区(群贤花园)住房638套、教师周转房390套,近三年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100余名[25]。以人才为本、“想人才所想”,大力营造爱才尊才社会氛围,让人才在工作环境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氛围、薪酬、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得到满足,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真正实现有效激励,才能吸引更多有作为和贡献的技能人才前往赣南地区发展。

(四)“情怀留人”模式

截至2020年,赣州市乡村劳动力数量约440万人,但选择在乡村从业的人员数量及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减,外出离乡从业人员约163万人,占乡村劳动资源总数的37%,其中出省从业数约108万[26],选择留在农村发展的劳动者不断减少(如表1)。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们的生活水准无法保证,发展机会也更少,人们的就业选择较少,这是农村的先天劣势。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留住,政府充分利用人们心中的乡土情结,吸纳一批来自农村又愿意扎根农村、回报农村的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企业家、退休官员等人群返乡,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担任基层干部,以对家乡共同的情节为纽带,链接在外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共同建造美丽家园。同时,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水平,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工作者给予重用或提拔,体现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让乡贤想回来、能留下、有发展。如赣州市南康区、赣县区、崇义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等地于2023年1月先后开展“三请三回”恳谈会,呼吁乡贤投身家乡建设[27];会昌县建设有1000多名乡贤在库的乡贤数据库,出台《会昌县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17条具体措施,为乡贤量身定做九大政策激励措施,《意见》实施以来,已成功对接889名乡贤,落地乡贤项目67个[28];大余县累计引进乡贤回归重大产业项目28个,总投资达76.8亿元[29]。

三、赣南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

赣南革命老区人才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形成了赣南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宝贵经验。

(一)固本强基,以产业发展助力人才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赣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赣州市2022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州市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因地制宜抓好蔬菜、脐橙、油茶、生猪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建基地、育龙头、抓项目、创品牌”的思路,重点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持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大经营主体为抓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产业要兴盛,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实现产业振兴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和财富。健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机制,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奖励报酬挂钩机制,将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的好坏、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村干部的切身利益挂钩,实行“基础报酬+考核绩效+村集体经济奖励报酬”的模式[30],通过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干部与村集体经济的利益共同体,以产业发展激发村干部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党建引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赣州市出台《赣州市新时代基层干部“凝心·强基·赋能”主题大培训行动方案》,大力开展基层干部乡村振兴能力培训,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作用。选优配强驻村工作力量,制定出台驻村帮扶工作相关文件,为人才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方向、细化职责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镇村、基层开展工作。坚持把党的建设与人才振兴紧密结合并贯穿到人才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党领导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才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以文培元,激发人才内在客家精神

血缘是根,文化是魂,“客家摇篮”赣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赣州人更是将客家文化印刻在血脉当中。客家文化不仅分布在赣南地区,在闽西、粤东等地同样流传盛行,政府在激发本土人才“乡土乡情乡愁”,形成乡愁情怀召唤乡贤回归的同时,以客家文化为枢纽,凭借着地缘、亲缘、资源等独特优势,赢得福建、广东等地人才对赣州发展的支持,让其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技术进步、乡村治理带来活力。

(四)创新引才,推动人才驿站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优势,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柔性引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人才与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广泛搭建发挥人才作用、提升人才能力、做好人才保障的事业平台及服务平台,实现平台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赣州落户项目、散发光彩。

四、赣南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启示

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人才振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赣南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探索人才振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建设,推动革命老区人才振兴带来启示。

(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农业农村实用人才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不断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组织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以培育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培为抓手,坚持建强文教卫人才队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才沉入基层。赣州市实施乡村人才支持计划,开展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让中青年人才愿意来、能进来、留得住、干得好。在“三定”的激励模式下,不断完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引导人才从创新价值、实际能力、经济贡献等多个维度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亟需的高素质人才予以特殊照顾,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营造浓厚的重才、惜才、爱才氛围,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能够为赣南革命老区建设挥洒汗水。

(二)建立人才长效引进机制,吸引人才回流

人才回流、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单靠现有人力资源很难实现,需要大量有知识、懂市场的专业人才。赣州市虽具有450余万乡村劳动力,但由于经济发展及自然条件的限制,许多人选择前往经济更发达的长三角或珠三角务工,乡村人才外流严重。因此,还需建立多样化人才的长效引进机制,破除政策壁垒与户籍制度限制,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方面向乡村地区倾斜,建立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吸引实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走向乡村、落户乡村。

(三)坚持分类分层分地培养,破解人才瓶颈

农村地区人才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本土人才技能不足,缺乏文化、技术、经营三者统一的新型农民;在村两委换届时,出现“无人可用”“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因此,做好人才培育工作,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各类乡村本土人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变,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统一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方式,着力培养乡村五类人才,并通过持续性追踪机制,让学员将技能“学到位”“用到位”,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让更多的乡土人才脱穎而出。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基地,从种养殖大户、乡村企业家和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选培带头人,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按照建设“高素质、强能力”干部队伍的要求,加大年轻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与时俱进开展业务培训,让基层干部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能力。强化政治学习,学习党和国家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发展等政策,并让政策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帮助广大群众掌握政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资本下乡带动人才下乡

赣州市政府出台的《赣州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于赣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还需不断推进农业深度融入大湾区,实现农业农村对外开放。[31]建立城乡资源优势互补机制,赋予县域及农村更多的发展资源及权限,加速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农村与城市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吸引闲置资本下乡,进而带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释放出人才振兴为乡村地区带来的可观红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针对当地实际出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全面推进承包土地流转,积极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城市人才、资本有意愿下乡,让新型农民和五类实用型人才深入基层,到乡村去创业、创新和发展。

(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助力“三农”现代化

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32]。该意见再次体现中央对“三农”问题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三农”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得租金、带资入股拿股金、农场务工挣薪金、自主生产挣现金,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用共同的利益来提升农民的主体性;通过健全保障农村主体地位的村民自治制度,确保农民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制定、规划落实、资金分配,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协商自治格局。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统筹用好各方资源及力量,助力“三农”现代化的实现,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参考文献]

[1]钟清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美好[N].赣南日报,2022-05-14(01).

[2]罗敏,温京燕.精准对口帮扶 筑梦乡村振兴[N].赣南日报,2022-06-23(02).

[3]赣州市统计局.赣州年鉴2021[EB/OL].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16025/202201/326ee082a dfb4289b57cc56fd2eca403/files/e70efb8a19264472958 a2696108effe7.pdf,2022-01-24.

[4]钟瑜.铺就商贸路 架设致富桥[N].赣南日报,2022-6-20(02).

[5]安远县文化馆.安远县文化馆基本情况年报2019年[EB/OL].http://www.ayqww.com/h-nd-299.html,2020-01-29.

[6]网易首页.“客家竹雕”进华林[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BK92PU20516GOP9.html,2019-03-31.

[7]赣州市统计局.赣州年鉴2021[EB/OL]. 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16025/202201/32 6ee082adfb4289b57cc56fd2eca403/files/e70efb8a1926 4472958a2696108effe7.pdf,2022-01-24.

[8]梓旭,蓉轩.赣州蓉江新区:魅力新城拔地起 以民为本向未来[N].赣南日报,2022-06-28(37).

[9]钟清兰.用活资源禀赋 唱响“风景独好”[N].赣南日报,2022-06-19(04).

[10]李喆.倾力帮扶显真情[N].赣南日报,2022-05-31(02).

[11]陈华平,李建润.村干部与乡村治理现代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No.114(06).

[12]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加快推动乡村人才振兴[EB/OL].https://www.ganzhou.gov.cn/gzszf/c10 2418/202202/7d8b7220b6894c83bab63e4675e66501.shtml,2022-01-30.

[13]刘庆元.倾力支援助振兴 犹江两岸绘美景[N].赣南日报,2022-06-13(01).

[14]刘珊伊.共筑开放高地——海关总署对口支援龙南市工作纪实[N].赣南日报,2022-05-28(01).

[15]邹承东.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 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J].农村经营管理,2021,(3).

[16]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省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赴瑞金等赣南原中央苏区开展科技培训与咨询服务[EB/OL].http://nync.jiangxi.gov.cn/art/2021/12/3/art_27875_3773994.html,2021-12-03.

[17]石融.開启建设富裕美丽温暖石城新征程——石城县奋力推进振兴发展纪实[N].赣南日报,2022-06-28(30).

[1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

[19]于都县人民政府.“百校万人进于都”计划 开启我县大学生人才引进新长征[EB/OL].http://www.yudu.gov.cn/yudu/jryd/202106/0398ff8ee3de4e81a49107 b1cf8e7b8b.shtml,2021-06-25.

[20]全南县人民政府.厚植沃土 汇聚英才——全南县推进人才工作纪实[EB/OL].http://www.quannan.gov.cn/qnxrmzfwyyh/c104917/202204/1962c4d5235349 ab821c90db399419b8.shtml,2022-04-19.

[21]邢雷.加强区县农广校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J].新校园(上旬刊),2014,(6).

[22]温金海,陈晓伟,崔秋立,等.如何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J].中国人才,2021,(2).

[23]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00269/202202/583c91f9 3b9e465aa17c764898db1f38.shtml.2022-02-09.

[24]黄梅芳,赖小荣.引智聚才强动能——宁都县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引领创新创业纪实[N].赣南日报,2022-06-07(04).

[25]詹继成.潮涌定南谱华章[N].赣南日报,2022-06-28(22).

[26]赣州市统计局.赣州年鉴2021[EB/OL].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16025/202201/326ee082a dfb4289b57cc56fd2eca403/files/e70efb8a19264472958 a2696108effe7.pdf,2022-01-24.

[27]黄松林,鄢罗炜.乡贤,赣州等你回家[N].赣南日报,2023-01-20.

[28]周文孝.感召乡贤回归 助力乡村振兴[N].赣南日报,2022-04-27(08).

[29]赣州市人民政府.大余“乡贤+”助力乡村振兴[EB/OL].https://www.ganzhou.gov.cn/gzszf/c100025/2022 12/fdab2d230ca141ab867e21ba8f66c33b.shtml,2022-12 -29.

[30]普安县人民政府.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报酬挂钩机制[EB/OL].https://www.puan.gov.cn/xzjd/psjd/gzdt/202202/t20220215_72552927.html,20 22-02-15.

[31]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EB/OL].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00090/202111/b8b3f94ac7ad46048f43c da5536b65c1.shtml,2021-09-09.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3-02/13/content_5741361.htm,2023-02-13.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