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寻本源 悦生成长
2023-06-21
一、案例背景
《爱莲说》短小精悍,字字锤炼,对其解读品析更是需要反复推敲品味。学会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是首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注重整理积累也极为关键的。再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在解决字音障碍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而各种形式的诵读,既是美的享受,也是对中心主旨的深入品读。以朗读的方式体味作者托物言志的关键句,感悟作者对君子品格的理解和追求,能够引导学生到更大的文化和历史的视野下,从文到人,文以载道。
二、案例描述
师:在一千多年前,周敦颐写下了《爱莲说》,他真正要写的,不是莲,而是君子。他以自己的官德、以自己的人格,成就了莲,他就是莲的化身。我们的任务是探寻莲花的品格,先看看第一个同学是怎么理解的。
生1:莲花其实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在哪里发现的?
生1:注释。
师:很好,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有哪些美好品质?请你结合原文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给大家4分钟时间。(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
生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句子中可知,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
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
生5: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所以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纯洁的莲花似是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周敦颐把君子当作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现在哪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生再次鼓掌。)
生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叫作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
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
师:怎么理解?
生2:其實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案例分析
本案落实了文言文、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完成了对“莲”多角度描写的理解与教学,关注的活动方式与教学节奏的变化,由读到感悟理解,关注到审美的阅读教学,顺势渗透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等文学知识,学生积累丰富。
不足之处是朗读训练稍显不足,朗读训练没有强调“语气”。缺少字词认读和文意理解的铺垫,很难进行情感氛围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这才是教学渗透文化的根本之道。这也启示笔者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统一发展过程,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达到快乐愉悦学习的语文高质学习状态,塑造有担当、有能力、爱运动、爱生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