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忧患意识
2023-06-20梁胜文
[摘要]忧患意识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进城执政当作“进京赶考”。面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建设、城市管理、人才匮乏等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新征程上,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常怀忧患意识,以素质提升增强“应考”能力;必须坚持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赶考”精神;忧患意识;“两个务必”
[作者简介]梁胜文,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公务员能力建设教研部教授,河北石家庄 05002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赶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忧患意识研究”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1-0051-05
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并指出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反复强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精神,彰显着坚定的必胜信念,闪耀着不懈的进取精神。但从当时形势来看,也充满着深深的忧患意识。能否“赶考”成功,把一个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考卷”。经过艰辛努力,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70多年过去了,面对严峻复杂的挑战和问题,习近平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常怀忧患意识,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一、执政之时忧患重重:“赶考”面对艰难考题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把即将掌握全国政权比喻为“进京赶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执政本身是一个全新的“考场”,能否执好政、能否长期执好政、能否长期为人民执好政,这又是一张全新而艰难的“考卷”。因为,对于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现实的种种忧患已经摆在面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赶考”的重大命题。
(一)经济建设之忧
在战争即将结束、和平建设即将到来之时,如何医治战争创伤、建设新中国、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全新而严峻的课题。第一,旧中国经济基础极其落后,百废待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受到帝国主义长期侵掠,加之战争连年不断,新中国成立前早已千疮百孔。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就全国范围看,“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①在这样历经战争创伤、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显得尤为艰难。第二,缺乏搞全国性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有着丰富的革命战争经验,但对于全国性经济建设,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有著清醒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刘少奇指出:“经济建设对于我们党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准备。我们的干部还不熟悉经济工作,特别是不会经商。”②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③“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等待我们的失败。”④
(二)城市管理之忧
1948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收复许多城市。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城市接收以及城市管理方面就显得相对匮乏。在接管城市后,不少地区违犯城市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某些攻城部队纪律不严,对党的城市政策教育不够,乱抓物资;某些部队的后勤人员,借口‘军用和没收蒋伪‘敌产,搬运器材,拆卸零件,损害工厂设备等;某些后方机关的生产人员,到新收复的城市抢购物资,做买卖,扰乱新收复城市的金融物价……”⑤
面对接管城市后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毛泽东深深的忧虑:“……占领一个城市好几个月,生产建设的工作还没有上轨道,甚至许多工业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如果我们的干部不能迅速学会管理城市,则我们将会发生极大困难。”⑥任弼时在七届二中全会的发言中指出:“没有城市或不能把城市搞好,我们是不可能获得最后胜利的。”⑦
(三)人才匮乏之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切感受到有知识懂技术的干部非常缺乏,新中国的各项建设都需要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培养大量的各方面的干部人才,经济建设、城市管理之忧归根结底都是人才匮乏之忧。1948年8月,邓小平在向中央提交《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的报告,其中提出:“新区所需干部数目极大……我们总感到干部补充甚不及时,影响工作甚巨,特别是财经干部太少,更感苦恼。按中原区需用干部的标准,如在江南开辟一万万人口的区域,所需干部当在三四万之间,应请中央预为准备。”⑧比如,中共中央决定由陈毅负责上海解放后的接收工作,陈毅提出,“希望全党抽调干部帮一把”,“最头痛的”是接收,二十几个部门要配干练的干部,还要懂高等技术,“希望中央如当年全党抢东北一样”。⑨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解放区各类干部和人才的严重不足,各解放区对于经济建设、城市接收与管理等各类干部和人才的迫切需求。毛泽东对此深感忧虑,“革命战争发展甚快,而我们的干部供应甚感不足”。⑩
(四)历史教训之忧
在夺取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根本宗旨,与人民同甘共苦,有着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取得执政地位后,党内会不可避免地滋长特权思想、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执政考验,毛泽东怀有深深的忧患意识。一是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历史悲剧。同是农民起义,同是进京执政,中国共产党人对李自成的历史悲剧高度警惕。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大的骄傲作了分析,指出教训深刻,“都是吃了亏的”,告诫全党“都要引为鉴戒”。同时说明:“近日我们印发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8年12月,刘少奇在马列学院的讲话中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敲响了警钟:“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二、执政之初直面忧患:“赶考”交出合格答卷
面对忧患和挑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棘手的“考题”,坚定“赶考”的必胜信念,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发展生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
随着全国革命胜利的日益临近,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第一次被提上日程。毛泽东反复强调,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是做好其他工作的根本。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他指出,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后,“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同时,党中央还根据旧中国现代工业很少、农业和手工业占比很大的国情现状,确立经济建设的重心为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一是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1950年6月,颁布《土地改革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充分保障了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粮食与原料,提供了国家工业化所需的重要资金来源。二是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党中央适应历史大转折时期的形势要求,确立党的中心任务,制定出一系列方针政策,短短三年时间,把国民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加强城市保护和工业建设,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收复了一座座城市。鉴于城市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要实现党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党的工作重心也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在逐步解决城市接管、保护问题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搞好城市建设和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任弼时也反复强调,“城市工作应以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为中心,这是我们一进城就应明确的方针”。?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大规模培训干部,培养各方面人才
面对形势发展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一是创办马列学院,“比较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二是有计划地大量培训、训练和提拔干部,如抽调各级各类适当的干部到党校学习、开办正规大学、创办一些中等学校,为今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工作培养所需要的较高级的人才。三是吸收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有经验有知识的工程师、技师及职员加入革命队伍。四是将野战军化为工作队。这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干部缺口太大的问题,奠定了新中国干部隊伍的基础。
(四)提出“两个务必”,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和胜利后,骄傲急躁乃至腐化堕落,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进京前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革命胜利后可能滋长的骄傲情绪、享乐主义等不良问题进行了警示,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并以“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来形容,要求全党同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事实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内一些干部骄傲自满情绪滋生、贪图享乐和贪污腐化现象也随之出现。1951年12月初,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决定。随着“三反”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特别是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的处理,对制止腐败现象的蔓延、稳定新生政权起到了重大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勇气和魄力。高度重视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初期的严峻考验,取得了国民经济和各领域的辉煌胜利。
三、长期执政化解忧患:“赶考”永远在路上
今天,距离当年进京“赶考”已过去7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常怀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赶考”壮志。当前,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不断化解忧患,“赶考”没有休止符。
(一)弘扬“赶考”的精神,常怀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中国共产党是在忧患中诞生,也是在忧患中发展和壮大的,忧患意识已深深融入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2013年7月,习近平在西柏坡与县乡村干部群众座谈时谈到:“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是习近平对全党的告诫、对全党的鞭策,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赶考”征程上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考验,会遭遇到“黑天鹅”“灰犀牛”,甚至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因此决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保持足够的警醒。共产党人要真正把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政治自觉,把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担当,以更深远的情怀关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所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二)化解忧患必须加强学习,以素质提升增强“应考”能力
党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特别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每一次学习热潮,都使党的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莫不如此。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继承和发扬党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2012年11月至2022年6月底,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83次,内容涵盖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党的建设、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国家安全、扶贫攻坚等方方面面,为不断提高全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