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层面加强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2023-06-20郭玮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1期

摘 要:思辨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四年学习生活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如何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是众多高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其中,授课教师的思辨能力对于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学界目前对于教师思辨能力的研究稍显不足。造成教师忽视思辨能力培养的原因主要包括对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对教师考核机制不全面以及考试方式单一等,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丰富考试模式、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师层面;思辨能力培养;外语类大学生;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简介:郭玮,山西工商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的教学目标丰富了对社会能力维度的描述,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李凤亮指出,新文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成为思想创生的主要平台,借助通识教育这一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独立思考、价值判断、语言与沟通等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全过程思维培训,引导学生成为具备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问题的提出

黄源深曾于1998年在《思辨缺席》指出,学外语出身的人,稍有不注意就会得思辨缺席症,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患病”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外语时着重记忆背诵,轻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二是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时重语言轻内容,造成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呆滞状态;三是不少外语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阅读书目少,知识面窄,缺乏创造性思维。黄源深在文中指出,“一旦缺乏思辨能力,遇到科研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难以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作出判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去解决问题。因此,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该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学界重视。

事实上,不光是外语类大学生,我国大学生普遍严重缺乏思辨能力。受应试教育和“讲授型”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授课课堂还是没有完全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时依然习惯于“听—记—背”。课程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取得高分。即使教师要求交小论文或者读书报告,学生中也不乏是在他人文章基础上“复制粘贴改进”,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严进宽出”的模式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尤其是考查课并不重视。在他们看来,“六十分万岁”,毕业即可。我国大学生普遍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等方面的思辨能力上,表现不尽如人意,从大学生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就可以管窥一斑。这一情况急需改变。

2010年,黄源深在《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要根治英语学生“思辨缺席”的顽症,需要动大手术”,英语专业切不可办成“语言中心”。黄源深指出了具体的改革途径,从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测试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贵在思辨,关系着人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发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师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如果授课教师自身缺乏思辨能力,必然无法将思辨这一维度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更无法培养出具体思辨意识的学生,更不要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写出高质量、具有思辨意识的学术论文了。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截止2023年2月10日,以“教师思辨能力”作为主题词搜索出的论文仅有229篇,以“英语教师思辨能力”作为主题词搜索出的论文仅有210篇,以“外语教师思辨能力”作为主题词搜索出的论文仅有36篇。

二、教师忽视思辨能力培养的原因

一是授课教师本身不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是其缺乏思辨能力最重要的原因。很多授课教师本身接受的是传统课堂教学,耳濡目染多年之后,自己的教学课堂也是如此,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然后以海量的题目进行训练。虽然这些年各类有关教学和教师的培训都谈到了“思辨能力”,但部分教师内心仍然未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授课模式固定,没有真正地将课堂变为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这些教师在课程教授时,往往只依赖教材,不主动寻找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也不太关注最新的学术成果,授课内容陈旧,学生在上课时意兴阑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授课教师认同感低,自然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上的投入少,不关注最新的文件和教学要求,周而复始,致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是授课教师还是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外语语言学习观和技能观都是注重语言的模仿,轻视语言内容的,往往会造成外语学习者只是“工具人”,没有自己的思想。这就印证了黄源深谈到的“类似‘语言中心的英语专业办学方式”。考试标准也偏向于技能测试。外语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只专注于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提高,普遍认为只要英语技能好,考试得分高,就是英语能力强。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如果成为英语教师,教学时也会重视英语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忽视或者轻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属于思维能力中的一个维度,而语言的学习应作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途径。外语授课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课堂这一主战线和主渠道,引导学生“跳出课堂”,不仅要利用外语和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更要自主、思辨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是目前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都有自己的考核机制。授课教师既有教学,又有科研压力,疲于应付考核,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写论文、发论文、出专著、申报各類课题上,而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科研促教的动力不足。再加上受疫情影响,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或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的授课教师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一技术,在备课上花费的时间自然就多,所以在备课和授课时,就不会认真去思考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思辨,只满足于照本宣科式地传授知识。有的授课教师知道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但奈何自己水平有限,再加上不注重学习培训,导致自己无从下手。张虹曾对117位来自全国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8位教师认为自身思辨能力不足,不了解思辨能力这一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更不知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

四是考核方式单一,多以期末考试或者一篇报告为主,而非多种形式或过程性的考核方式。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授,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而非思辨思维的培养。

三、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第一,加大授课教师的校内外培训,帮助教师真正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培训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真正让接受培训的授课教师认识到具有思辨能力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在自己实际授课的课堂中,注重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创新授课教师接受校内外培训的考核机制,不要单一地将落脚点定为课时,充分采用赛课、赛讲、每学期评课等方式,考查授课教师是否在授课中融入了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每次参加完培训之后,还可以在教研室活动的时候,让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15分钟的授课展示,对教师教学中思辨能力的体现情况,进行专门的分级打分或者具体说明,以此判断教师是否颠覆了以往的课堂,学有所成。

第二,改变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模式,教导教师不再单一注重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关注学生是否“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是否具有思辨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状,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文秋芳、孙旻认为,学习新的语言,就是學习新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世界,对外表达中国文化和形象。

入学初,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测试,为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开设英语新闻选读。围绕不同的新闻主题,进行深度剖析,从读和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升实用语言技能。主题聚焦与内容发散两者融合,为学生提供不同媒体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外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入外语新闻作为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学习,对比中西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和写作手法等,或者对比西方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和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优化各个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考核机制,真正地根据大学自身的定位进行设定,把教师从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金课”,淘汰一批“水课”,让教师回归到教学的初心和本质上,加大对教学的考核力度。毕竟,大学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思结合。孙有中指出,如果教师能够将思辨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中,并要求学生运用该标准,那么思辨标准最终会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外化为思辨能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授课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批判和创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利用“中国大学MOOC”等网站,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和期末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一些资格证书考核上,也要将思辨能力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进行考查,而不是简单地去考查技能或者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考核方式的改变,也会倒逼教学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学生在备考的时候,更是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教师对各类学科竞赛和学习活动进行指导。以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为例,该项比赛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和拓展背景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进行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方位营造学习气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设立专门的英语辩论社团,通过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成员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建议引入思辨量表。授课教师要设计出符合专业特色的,能够展现学生思辨能力水平的量表,方便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对照使用。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量表,了解自身思辨水平和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量表,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进行长期追踪,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课堂,解决学生思辨意识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综上,提高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任重而道远,绝非一蹴而就。作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教师要重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培训,真正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利用好教学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改变教学的模式,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长期的追踪。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思结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批判性思维的乐趣所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2]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94.

[3]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825-837,959.

[4]张虹.思辨英语教学:英语专业教师认知视角[J].外语研究,2019(4):57-6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