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研究
2023-06-20任青霞张文宏刘力凯
任青霞 张文宏 刘力凯
摘 要:1980—1981年,中央在广东省设立了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给予特区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在特区成立的前20年,深圳和珠海吸引了大量资本与劳动力涌入,经济迅速腾飞,拉开了与汕头特区之间的距离。最近10年,三个特区的经济总量迥异,但增长速度高度趋同。本文将2012—2021年三个特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为面板数据,以增长速度为因变量,根据豪斯曼检验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拟合效果不良,逐将各特区经济总量(GDP)作为因变量,根据豪斯曼检验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资本与技术要素流动对三个特区经济总量有显著影响。结合三个特区各自的特点,本文对三个特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成立特别合作区、完善交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特区;要素流动;不均衡;数据要素;特别合作区
本文索引:任青霞,张文宏,刘力凯.<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1):-02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a)--04
1 深圳、珠海和汕头特区建立历史及其经济发展差异梳理
1.1 经济特区历史回顾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请求给广东放权,请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地分别划出一块地方,分别进行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并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广东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请求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1980年8月26日,中央批准在深圳境内划出396平方公里区域作为经济特区,特区包括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1980年8月,在珠海划出拱北、湾仔小部分地区作为珠海经济特区,面积约6.81平方公里。1981年11月,在汕头划出1.6平方公里作为汕头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杀出一条血路来”,让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包括:特区企业所得税比内地合营企业低一半;技术性较高、投资周期较长的投资给予税收优惠;企业利用利润再投资5年以上的减免再投资部分的所得税;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可免征进口税等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
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在深圳、珠海、汕头实行三年后,1984年深圳、珠海、汕头GDP总量三年分别增长372%、113%、38%。1984年,邓小平考察了几个特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后得出结论,中央建立经济特区是正确的,他要求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随之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开放水平越来越高。1984年,中央批准将汕头的特区面积扩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再次扩大为234平方公里。2010年7月,深圳特区面积扩大至全市;2010年10月,珠海特区面积扩大至全市;2011年5月,汕头特区面积扩大至全市。
1.2 三个特区40年经济发展差异
三个特区经过40多年发展已改天换地,但省内的三个特区发展步伐并不一致,速度有快有慢。第一个十年,深圳经济增长高达4764%,珠海增长1859%,而汕头仅610%;第二个十年,深圳经济增长高达966%,珠海增长498%,汕头增长395%;第三个十年,三个特区的增长速度下降,深圳经济增长373%,珠海增长291%,汕头增长187%;第四个十年,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逐渐趋同,深圳增长157%,珠海增长超过深圳达166%,汕头增长130%。对于深圳来讲,第一个十年是翻身树立改革先锋旗帜的十年,经济总量跃为三个经济特区之首;第二个十年,深圳继续高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在三个特区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第三个十年和第四个十年,三个特区的经济总量之比基本固定,深圳确立了稳固的改革先锋地位。珠海在前两个十年中维持了高速发展,但经济总量的增长势头不如深圳;在第四個十年中,珠海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深圳。汕头经济特区在第一个十年失去了特区建立之初总量第一的排名,四十年中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三个特区的末尾,在三个特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三个特区在第四个十年中增长速度与趋势高度趋同。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创造力和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区在成立之初宣布按照世界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这和《意见》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精神不谋而合。特区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资本流向更高效率区域的利器;特区改革开放的力度与决心促使劳动力要素从低效率的行业流向高效率的行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促使劳动力要素从低效率区域流向高效率的特区,实现特区经济飞速增长;生产要素从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能够让生产要素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地方一定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本文期望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特区的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三个特区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趋势高度趋同的阶段,要素流动是否依然对三个特区经济增长差异具有显著影响。
2 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理论
2.1 增长极理论及其局限性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将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用至经济学领域,认为经济空间中存在着几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把少数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再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
这一理论过多地强调政府的力量,认为政府可以精准控制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实际上,市场力量趋向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极培养成功后,在市场的指引下,增长极地区可能凭借初始的优势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在以后的日子中持续快速发展。增长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是不是有足够的力量扭转乾坤,使扩散效应大过极化效应,让生产要素流向欠发达区域。另外,政府用强力扭转会不会破坏市场经济运转规律,对经济造成伤害。增长极理论可能造成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使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
2.2 点轴开发理论及其局限性
点轴开发理论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该理论在重视“点”(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增长极)与“点”(增长极)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该理论认为,重要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成和连接,使人的流动与物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低成本,有助于提高区域条件和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生产要素和产业规划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沿线也成为经济增长轴。
点轴理论看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引流作用,认为点轴开发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该理论强调了区位条件、硬件交通设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忽略了地域文化、司法环境等软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模型构建及结果解读
3.1 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构建模型
3.1.1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模型设计为:,代表个体为的城市在年份t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截距项。代表资本、技术、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的增长百分比,用来衡量要素流动;为资本、技术、劳动力增长百分比的系数。其他控制变量有:城市公路密集度(公路公理数/特区面积)、航空旅客吞吐量、城市与省会广州的距离、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城市公路密集度、航空旅客吞吐量、城市与省会广州的距离用来衡量要素流动的便捷程度。控制变量中有两个是0,1变量,与广州距离较近为1,较远为0;有疫情的年份为1,没有疫情的年份为0。代表个体效应误差;代表时间效应误差;代表其他效应误差。数据来源为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2012—2021年官方统计年鉴。
3.1.2 数据处理原理与过程
用Stata软件对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做F检验,结果显示个体效应不显著,时间效应显著。剔除个体效应后,模型表达为(1),对式(1)求平均值得式(2),对式(1)式(2)做差得式(3),将式(3)整理得式(4),式子(4)不存在时间效应,可以进行普通的OLS回归,这是存在时间效应的面板数据处理方法。
3.1.3 回归结果解读
本文进行时间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
0.0968且远远小于0.999,P=0.7439且远远大于0.05,拟合效果差,即模型错误。原因有二:第一,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代表资本要素流动、用专利授权数增长率代替技术要素流动、用从业人数增长率代表劳动要素流动,以此作为自变量是不准确的。第二,将深圳、珠海和汕头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对比发现,三市GDP增长率数据高度趋同,从2017—2021年接近重合。十年来,三省经济总量有很大差异,但三省经济增长趋势并未太大差异,没有差异的变量本身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
3.2 以经济总量为因变量构建模型
3.2.1 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本文转换思路再次进行模型设计,将三个特区的GDP总量作为因变量,用表示。模型为:,变量与数据详细说明如表1所示。
3.2.2 数据处理原理与过程
本文用Stata软件对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做F检验,结果显示个体效应显著,时间效应不显著。剔除时间效应后,模型为式(5),对式(5)求平均值得式(6),对式(5)式(6)做差,得式(7),进行整理得式(8),式(8)中已经消去时间效应和截距项,可以对面板数据进行OLS回归,这是存在个体效应的面板数据处理方法。用豪斯曼检验得知,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更优。
3.2.3 回归结果解读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P=0,R2=0.999,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专利授权数在98%置信水平上、固定资产投产在98%置信水平上、社会零售品消费额在97%置信水平上,对GDP总量有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年末从业人数对GDP总量有重要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城市公路密集度、与省会广州的距离、航空旅客吞吐量三个变量衡量要素流动的便捷程度,它们是一个城市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本模型中,这三个变量的回归结果为负数,结合实际合理的经济解释为三个城市的交通条件都十分便利,但深圳和珠海交通设施使用效率更高。疫情对三个城市的GDP总量有负向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有两个原因:一是疫情对GDP影响的数据仅搜集了两年;二是广东省疫情防控谨慎务实、措施得当,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较为有限。
4 结语
在特区设立的前20年,深圳、珠海成功地利用了地理优势与政策优惠,吸引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向其聚集,成为广东经济增长极。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深圳、珠海、汕头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高度趋同,本文利用三个特区十年来经济发展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生产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依然有显著作用,尤其是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
(1)成立特别合作区,突破土地要素制约,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根据增长极理论,当增长极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受到土地要素的制约及由土地价格上升引起的租金上涨、工资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劳动者居住成本增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入吸引力减少,导致增长速度放缓。当前,深圳特区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增长极,已经显示出土地要素枯竭对经济发展的抑制现象,如华为、中兴、史丹利等企业因为厂房租金太高将部分生產线搬出深圳。为突破土地要素制约,2011年深圳特区与汕头特区合作在海丰县成立了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面积468.3平方公里,占深圳面积的23.4%。深汕特别合作区吸引了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等一批高科技产业进驻。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凸显出来,既能发挥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高效管理能力,又能为汕头特区经济腾飞提供机会。珠海特区同样面临土地要素的制约,2021年珠海特区曾提议在中山市的坦洲、三乡、神湾三镇设立“珠中特别合作区”,解决珠海特区东部主城区空间狭窄、经济腹地不足的困境,发挥珠海特区的扩散效应,带动中山经济增长。
(2)完善交通,发挥交通干线的“增长轴”作用。汕汕高铁、广汕高铁2023年即将投入使用,前者将汕头市内沿海资源连接起来,为汕头宣传自身优势、开展旅游观光经济奠定了基础;后者将汕头、广州及深汕特别合作区连接起来,为汕头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回归结果显示,交通硬件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汕头特区要与时俱进,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更高的行政效率、更廉洁的司法环境等软件,为汕头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3)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激发创新活力。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字列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提出要培育数字要素市场。在新发展阶段,国家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城市,深圳、珠海和汕头要将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其他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在新发展阶段抢占先机,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另外,根据模型回归结果,疫情对特区的GDP有负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数据要素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在疫情战攻坚时刻,充分利用数据要素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参考文献
张治栋,吴迪,周姝豆.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协调一体化与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1):58-66.
李秀娥,毕祖烨.数字经济赋能山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路径及研究框架[J].中国商论,2022(19):1-3.
丁静,王苗苗.农村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7):1-9.
王敏,马涵,马树才.生产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7):92-96.
孙晓冬,徐文海.要素流动、发展模式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研究:以武汉城市圈内黄冈市和鄂州市的发展轨迹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584-592.